張亞莉
摘 要:針對農村環境污染日趨嚴重的客觀現實,分析了當前農村環境污染的現狀,并提出了防治農村環境污染的對策及措施,對加強農村環境保護,治理農村面源污染以及促進農村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字:農村環境;污染;防治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識碼:A
農村環境是指以農村居民為中心鄉村區域范圍內各種天然的和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它包括該區域內的土地、大氣、水、動植物、交通道路、設施、構筑物等。農村環境保護是指對農業或農村環境資源的保護與管理活動。由于農村環境是農業環境的中心,因此加強農村環境保護是保護農村經濟和社會持續、穩定和協調發展的需要,也是保證農村居民身體健康的需要,對提高農村環境質量與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和環境可持續發展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及意義。
一、農村環境現狀。
(1)農村環境污染日趨嚴重
我國社會經濟持續多年的迅猛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使我國生態環境面臨巨大壓力,農村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首先污染源和污染物種類增多。過去,我國農村環境污染主要來源于傳統農業生產及農村居民生活,污染物主要是生活污水和少量垃圾。近年來,我國農村除養殖傳統的豬、牛、羊、雞、鴨、鵝外,還出現兔、牛蛙、肉鴿等,水產品及飼料添加劑等品種繁多;種植新型農產品,使用新型農藥及化肥、地膜、農機等;鄉鎮企業、外來企業原輔材料、產品和生產裝備多樣化。
(2)農村生態環境惡化。
畜禽糞便直排、農作物秸稈大量堆積或直接焚燒等粗陋傳統的處理方式嚴重影響農村的生態環境。由于對規模化養殖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和激勵措施重視不夠,畜禽糞便等優質肥料資源變成污染農村環境的污染源,導致農村環境質量惡化。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低,部分農作物秸稈被粗放焚燒或拋棄,不僅造成資源浪費,還造成一定程度的大氣污染和水體污染。
(3)企業污染越來越大。
部分地方政府保片面追求政績,對環保審批手續把關不嚴,越來越多的污染企業搬遷入住到農村。農村環境監管的不及時、不到位,部分企業受經濟利益驅使,治污設施長期閑置不正常使用,廢水不經處理直排江河,有的企業甚至私設排污口,偷排超標污水。還有一些鍋爐爐灶、生活大灶排放超標煙塵。農村環境質量有日趨惡化的態勢。
二、農村環境污染防治對策。
(1)加大綜合治理力度,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包括:畜禽養殖及集鎮生活污水的污染治理,生活垃圾的統一收集填埋,河道“三清”(清淤、清障、清水面漂、浮物)以及控制水土流失。積極開展農村環境污染綜合治理,重點抓好水污染治理、飲用水源保護、固體廢棄物治理、人畜糞便污染治理和綜合利用,加大農村環保執法力度,對污染和破壞農村環境的違法行為依法查處。
(2)強化監督和管理,建立農業污染監測體系。
根據水污染防治法和《基本農田保護條例》賦予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對灌溉污水水質、土壤、農產品及基本農田環境污染進行監測的法定職責。同時,農業部門還應承擔突發性農業污染事件的調查并采取必要的措施、開展農業環境整治的技術研究等。堅持“環保惠民”,建立“政府主導,農民主體,環保牽頭,部門協助,聯合推進”的農村環境保護機制。建章立制,強化污染監督和管理,是確保農業農村環境不受污染的重要保證。要根據《環保法》,制訂各地各村切實可行的村規民約,把保護環境、防止環境污染納入全民環保行動中,多方努力引導農民主動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協助農民引用先進的生產技術,通過“綠色”的生產經營方式,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相互協調,達到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目的。
(3)推廣清潔生產,加速農業廢棄物資源化處理。
在農村推廣清潔生產,將農業廢棄物、畜禽糞便、作物秸稈等通過資源化途徑加以綜合利用,這是治理農業污染的最佳途徑。如畜禽糞便和秸稈通過沼氣化處理,既利用了沼氣能源,又可利用沼渣、沼液作果園、桑園肥料;還有以畜禽糞便為基質加工成復合有機肥料,既保持了化肥使用簡便、肥效快的特點,又彌補了化肥對土壤的不利影響,還較為徹底地解決了糞便污染環境問題。最大程度地使農業廢棄物得到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
(4)充分調動廣大群眾參與農村環境污染防治的積極性。
農村環境污染防治離不開法律、經濟、行政、科學技術等手段的充分運用,更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和監督。針對農村環境污染本身具有主體分散、排污隨機、不易監測、不易確定等特點,防治監管僅靠政府實現難度非常大,要走群眾路線,充分調動廣大群眾保護環境的積極性,依靠群眾的力量,齊抓共管,城鄉聯防聯治,以較小的社會成本,實現保護農村環境的國家大計。
(5)強化農村環境污染防治措施進一步提高農村環境污染綜合防治能力。
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科學劃定和調整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建立飲用水水源保護警示牌,加大巡視監管力度,切實保護飲用水安全。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嚴格控制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的開發強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嚴格保護耕地土壤質量。加快城鄉污水處理廠、村級污水集中處理池、沼氣池等處理設施建設,配套完善生活污水收集管網,有序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強度。加大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理力度,“村收集、鄉中轉、縣處理”,堅決杜絕把農村作為“垃圾堆存場”的現象發生。建立農村重點污染源和污染狀況普查制度,對污染集中連片地區實施集中治理。完善城鄉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環境保護管理制度,強化城鄉統一監管,進一步提升農村環境監管的組織力量和能力。監測本地區土壤質量,調整嚴重污染耕地用途,制定污染耕地土地轉換和土壤污染治理規劃。
三、結語
重視農村環境污染防治工作,事關新農村建設和糧食安全的國家大計。相關部門應提高思想認識,大力開展農村環境污染防治的齊抓共管、城鄉同治,統籌城鄉發展,把農村環境污染防治工作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李彩宜.農村環境污染的成因及防治對策[J].農業環境與發展,2006(4):54-55.
[2]荀彥平,張有賢.對當前農村環境問題的深入研究[J].農業環境與發展,2006(4):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