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若木
摘 要:本文借鑒了亞洲開發銀行所提出的“包容式增長”的理念,將其應用于中國溫慧娟旅游業中并探討其應用的現實意義,提出其對文化旅游的發展具備多維度的意義,其重要性不言自明。
關鍵字:包容式旅游;文化旅游 ;和諧
中圖分類號:G124; F592.7 文獻標識碼:A
一、前言
中國目前旅游業發展勢頭良好,得益于國際國內兩種環境的宏觀背景,旅游業的諸多優勢以及對于中國社會及經濟的總體影響已經自不待言,無須贅述。在這個背景下,中國的文化旅游產業更是旅游業的靈魂,也可以說具備更多的附加價值可以進行創造和利用。而對于文化旅游產業進行全國通盤的戰略考量,可以說是推進并確保文化旅游產業的優勢領先地位的必要的謀劃。對于文化旅游產業,顯然不能再利用過去那種規模化,集約化的并且以項目的數量和利潤的多少為唯一考核標的。這樣的發展方式已經帶來了相當大的危害,因此,在新的歷史時期,應該選擇并且堅持一種全新的發展理念,這種理念應該和世界范圍內的旅游及社會發展總的價值趨近,并且可以引導出正確得發展模式。在這樣一個重要節點,更具備體系化和人文關懷性質的“包容式”發展理念自然地引起了學界的關注。在2007年亞洲發展銀行提出這樣一個概念以后,國內學界對其進行工具性研究的成果不少,尤其是最近兩三年,結合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各項戰略,關注此問題的成果較為豐碩。主要有以下:王超、鄭向敏(2012)指出了包容式旅游發展同其他的旅游種類的關系;王超(2013)在借鑒印度扶貧工作的基礎上,提出我國應該建立五位一體的ITD旅游發展模式;王京傳和李天元(2011)分別對旅游的內部增長和外部增長在包容式發展的理念下給出了一些政策的建議等等。縱覽這些已有的成果,不難發現,國內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聚焦于此種發展理念對應到的某種具體旅游形式的發展模式上面,這并不難理解,過去的旅游發展中經濟屬性遠超社會屬性的現實會為此做出很好的注腳。而將我國旅游業中的最具人為操作性的文化旅游業作為一個整體,用該理念進行觀照的研究可謂付諸闕如。有鑒于此,本研究以此為題,關注在更為凸顯價值與情感的“后旅游”時代下具備體系化和人文關懷性的包容式發展理念對于文化旅游業的多維度意義群,以為旅游實踐決策謀定好方略與路線。
二、包容式旅游發展理念的內涵
2003 年12 月,世界銀行出版的《全球化增長與貧困( 建設一個包容性的世界經濟) 》政策報告提出了世界經濟增長的包容性問題( 蔡榮鑫, 2010) 。2004 年5 月,亞洲開發銀行發布的《在亞洲發展中國家持續性減少貧困的包容性增長: 基礎設施發展的強化角色》報告初步界定了包容性增長的概念,提出要通過提高窮人的市場進入程度、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等手段來引導窮人參與經濟增長進程( Ifzal,Xianbin Yao, 2004)。 亞洲開發銀行和世界銀行先后提出并強化的“包容式增長”理念, 由于從詞源和實踐來看,其核心詞“增長”只具有數字意義, 故國內大多數已有研究是把此種“包容性增長”的理念覆蓋并移植到了發展的領域,而從實際內涵來看,也的確如此。就其本身概念來說,Ravi( 2010) 提出并闡釋的。根據其觀點,包容性增長是指參與機會平等的增長,既注重創造發展機會,又注重讓所有人都能平等得到這些機會。首先,經濟增長是包容性增長實現的基礎,但經濟增長不能僅僅是單一GDP模式的增長。其次,包容性是包容性增長的目標,要讓處在不同環境中的人們都能夠平等地參與經濟活動、為經濟增長做出貢獻并公平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就其經濟維度而言,包容性增長要求收入分配的公平,重視就業機會的公平,尤其要求經濟增長要給窮人等弱勢群體帶來就業機會的增加。就其社會維度而言,包容性增長要求重視社會安全,支持弱勢群體,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關注人類健康并加大政府扶貧力度。就其制度和政治維度而言,包容性增長追求社會包容和增權。(Ganesh,Ravi, 2010)
可以說,旅游業中所談論到的包容式發展就是建基于包容式增長的理念,再附加考慮了旅游業的特點而形成的一個子觀念。包容式旅游是在產業應用背景下的具體展現,核心舉措是將賦予旅游業的眾多參與主體以及利益相關者以平等的權利,使其能夠全面深入地共享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社會發展所帶來的發展紅利,以此促進社會的進一步的和諧發展,乃至創造和諧世界。
三、中國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特點
當下的中國,適逢政府主導下的旅游產業發展已歷三十多年,大眾旅游已經全面占據市場,同時也孕育著未來旅游甚至未來社會發展的些許可能性。旅游產業因此也亟待轉型升級以更好地適應及助力社會的發展。旅游產業的純粹經濟化到社會事業化性質的增加也見證了這個時代性的社會發展變遷。關于文化旅游產業,其包含的范圍非常廣泛,和遺產旅游和休閑旅游有重合,也有其特點和個性。只要是以文化吸引物為旅游核心物,在其旅游地具有比較豐富和獨特的文化氛圍,都可以算作文化旅游。因此,今天的歷史街區打造的休閑旅游地帶,環城旅游游憩,文化遺產旅游,以及今天的創意文化旅游,都屬于文化旅游產業的業界范疇。
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在我國呈現以下的特點:一,可選用的吸引物數量眾多,門類豐富。無論是民族文化,還是其他文化遺產,以及節慶事件。而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文化旅游本身的地方/ 場所感的維持和營造就不是那么容易,容易造成多城一面,多地一面的刻板印象記憶,不利于旅游的整體提高。二,在我國的旅游產業中占據的比例很高,在實際的效益上以及對于社會就業上都貢獻良多。三,文化旅游相對于較為純粹的非文化旅游而言,更加依賴于游客與東道主的交流,這就必然要求更好的旅游服務,另外,對于東道主文化的保護也更多地在文化旅游中提出了要求。
四、包容式理念對于文化產業的意義群
推行包容式旅游發展理念,以為著在發展旅游中藥切實貫徹平等,多元,和諧等有益社會的核心要素。對于文化旅游的基石,文化產業來說,包容式旅游發展理念具有如下的幾點重要意義,并且其互相著力,搭建成一體系,構建成一個意義群組。
第一,包容式旅游發展強調參與者的平對,共同協商,這為文化旅游的良性發展提供了最穩定的政策基礎。尤其是在社區旅游以及鄉村旅游中體現的最為明顯,經濟利益的協調只能以平等協商來完成,過去的開發公司和村社干部的分包利益顯然是對農村及城市社區基層人民利益的漠視,同時也為社會不穩定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
第二,國家加強扶貧力度,乃是包容式旅游發展的又一屬性。中國的較為偏遠的民族地區及山區,社會發展程度低,自然條件差,發展第一,二產業具有不可跨越的障礙,而其本身的由于文化閉塞所保存的自身傳統文化,可以被旅游市場所接受。那么在國家扶貧政策的支持下,比如“紅色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的開展就是在這個政策下受益的。
第三,在中國現階段推行新型城鎮化的當口,要堅持城鄉的各自特色,不是一味的農村模仿城市,就其本源而言,是要讓人口,尤其是青壯年人口留在鄉村。這就勢必要減少或者一定程度地彌合城鄉的經濟差異。通過包容式旅游發展的推進,使得鄉村的現代化得以在旅游為引導下進一步得實施。這樣不光減少了社會矛盾的激化的可能性,同時也使得城鄉雙元能夠以更為良性的方式在新時代中得以發展。
五、結論
包容式旅游發展是我國目前從外引進的一種發展理念,但由于它著眼深邃,心懷廣大,并不是一味地關注經濟發展的數字,而是在社會發展領域的廣泛助力。因此,該種理念與我國傳統的“自利利他,入世經濟”的觀念不謀而合。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包容式旅游發展,也許不是一個經常被用到的詞匯,但是其包含的意味和深意,將注定其實質上會被旅游業尤其是文化旅游業界所廣泛使用。
參考文獻:
[1]王超、鄭向敏,我國包容性旅游的發展 [J] 《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2012年09期 34頁
[2]王超、王志章,我國包容性旅游發展模式研究——基于印度旅游扶貧的啟示 [J] 《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 第5期 ?54頁
[3]王京傳、李天元,包容性旅游增長的概念內涵、實現機制和政策建議[J] ?旅游科學 ?2011年11期刊 11頁
[4]蔡榮鑫,包容性增長探源[N].第一財經日報, 2010-10-13.
[5]Ifzal,Xianbin Yao Inclusive Growth for Sustainable Poverty Reduction in Developing Asia:The Enabling Role of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R].Manila: Asian Development Bank, 2004.
[6]Ganesh R,Ravi K.Inclusive Growth and Inclusive Development: A review and synthesis of Asian Development Bank literature[C].//Ganesh R,Ravi K.Inclusive Development: Two papers on conceptualization, application, and the ADB perspective.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2010:2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