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昌松
(廣西壯族自治區融安縣林業局,廣西 融安455400)
南方紅豆杉,常綠喬木,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為優良珍貴樹種。南方紅豆杉色澤美觀、材質好,具有很好的經濟和園林價值,近年來,由于種植技術落后和人為破壞,使得南方紅豆杉處于物種滅絕的危險,因此保護南方紅豆杉對于持續物種平衡具有重要意義,本文探討了幾種南方紅豆杉種植模式,以期為今后擴大南方紅豆杉栽培和引種奠定基礎。
南方紅豆杉屬裸子植物紅豆杉科,為常綠喬木,可達20~25m高,樹徑達1.5m。葉為條形或條狀披針形,深綠色。雌雄異株,球花單生葉腋。種子堅果狀,生于杯狀肉質假種皮內。南方紅豆杉是優良的用材和庭園綠化觀賞樹種,其木質較為堅硬,紋理清晰漂亮,已成為制作高檔家具的上等材料,頗受人們喜愛[1]。
南方紅豆杉中含有一種名為紫杉醇的物質,具有極好的抗癌效果,是目前公認的抗癌效果最好的藥物[2]。美國腫瘤專家研究發現與其他的抗癌藥物相比,紫杉醇對多種癌癥具有很好的療效且副作用小,是一種理想的抗癌藥物,故該產品在國際上已成為臨床上廣泛使用的首選抗癌藥物。盡管價格十分昂貴,但紫杉醇制劑在市場上始終暢銷不衰,成為醫學界的緊缺藥物。這使得南方紅豆杉的價值進一步提升,成為集藥用、材用、觀賞于一身的珍稀樹種,被人們成為“植物黃金”,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藥用價值和科研價值。
由于南方紅豆杉具有各種較高價值,人們受巨大利益的驅使而大量掠奪原始野生南方紅豆杉資源而導致南方紅豆杉急劇減少,瀕臨滅絕。加之南方紅豆杉自身的植物學特性,樹體屬于雌雄異株且雄多雌少,其種子發芽率低 ,樹體生長較為緩慢,需多年成才,且紅豆杉的生長對環境有特殊要求從而限制其自然種群的發展,更加劇了其瀕危的境況。
南方紅豆杉又稱為美麗紅豆杉,屬于喜馬拉雅紅豆杉的變種,是我國紅豆杉植物中分布最廣泛數量最多且面積最大的一種,廣泛分布于我國南方的熱帶及亞熱帶區域。南方紅豆杉是一個典型的陰性樹種,其生長需要陰濕溫暖的環境,其對氣候的適應范圍較小,尤其對溫度、光照、濕度較為敏感。據研究,適宜南方紅豆杉正常生長的年均氣溫為16~19℃,年均相對濕度為80%左右,全年的無霜期要求達到230d以上。基于以上的生長環境,南方紅豆杉較適合栽培于海拔300~1 600m的山坡、溝谷、河邊或密林中的陰濕處。南方紅豆杉對光照條件有較為嚴格的要求,光照過強時,會導致枝葉變為黃褐色,但當光照嚴重不足時,會嚴重抑制樹體的生長。南方紅豆杉最適合在土層深厚疏松,有機質含量高,排水良好,酸堿度為5.7~6.2的酸性或中性土壤生長,其次為鈣質土及山地土壤。經長期調查發現,南方紅豆杉對病蟲害有較好的抗性,截止目前尚未發現南方紅豆杉有規模化的病蟲害發生。
在南方紅豆杉造林時,應采用3年生以上的苗木,塊狀整地,南方紅豆杉在栽植時需挖大坑,每株苗木可挖大小為60cm×60cm,深40cm大小的穴,苗木的株行距2m×2m,即密度167株/畝為宜。每年春季2~3月期間進行,此時苗木根系開始活動,頂芽處于萌動狀態,造林極易成活。在苗木定植前,加入生根粉對苗木的緩苗和成活率有顯著的影響,更有利于南方紅豆杉生長。
南方紅豆杉移栽后需要用遮蔭網遮陰,防止紅豆杉苗木被風吹日曬散失水分,以免陽光曝曬影響成活率。南方紅豆杉的抗病蟲性較強,根部害蟲主要有地螻蛄,葉面害蟲主要有蜘蛛和蚜蟲,可用敵敵畏、樂果等農藥噴殺或者灌根進行防治。在苗木定植后,要確保每年松土除草和追肥1~2次,幼苗生長動態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在造林后的前2年期間,樹苗的株高和莖粗均生長較為緩慢,其株高年增長不足40cm,而后,樹苗的生長速度在出苗2年后明顯加快,在1年中不同的時間對南方紅豆杉樹苗的生長速度有較大的影響,生長最快的季節為夏季,而春季和秋季的生長速度較慢。
南方紅豆杉在整個生長期間需要氮、磷、鉀較多,為實現高產,可將農家有機肥作基肥使用,在不同的生長期追施氮肥。相關的試驗觀測到在南方紅豆杉栽植的翌年4月份配比施用復合肥的效果明顯優于單施氮的效果。同時,結合季節變化,在春末夏初期間施用氮、磷、鉀的效果要優于其他時間。
南方紅豆杉的造林密度主要通過經營目的來進行確定,若以獲得綠化苗木為目的的話,造林初植密度為每公頃3330株,適宜的株行距為1.5m×2.0m。以采枝葉為主目,造林初植密度為每公頃20000株,較適宜的株行距為行距0.5m×1.0m;在苗木的選擇上,應選用株高在35cm以上且樹徑在0.3cm以上健壯的無病蟲害的樹苗為佳。
根據南方紅豆杉的生長習性和南方特有的自然環境,可在南方開展南方紅豆杉的集約化人工種植,這不但可以解決市場對南方紅豆杉的迫切需求問題,還能提高森林覆蓋率。研究表明,南方紅豆杉在一定的遮蔭條件下可以正常生長,在我國的南方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有較高的森林覆蓋率,同時山區地形較多,具備規模種植南方紅豆杉的氣候條件和地理條件。
利用南方紅豆杉與其他樹種混種而形成的混交林有顯著的優點,不僅有助于遏止原有多代純林造成的土壤肥力退化的趨勢,還能拓展南方紅豆杉在山區林下的栽培范圍,提高當地農民的收入。可充分利用小氣候、小地形,因地制宜,通過適地適樹適環境,營造混交林,用高度集約經營的方法經營南方紅豆杉。可以選擇土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普通造林地;或小水溝兩側、緩坡地和平地并且利于水汽集結的位置;也可選擇山腳、林區公路、便道兩側位置造林。
在混交林的樹種的選擇上,目前選擇較多且取得效果較好的是杉木。其他樹種主要有鵝掌楸、藍果樹、光皮樺等,這些樹種較為高大,可為紅豆杉幼樹生長提供庇蔭,但由于都是闊葉樹,容易造成過度庇蔭,不利于南方紅豆杉的正常生長。闊葉樹的樹種與南方紅豆杉套種的效果較差,紅豆杉的生長速率遠低于套種馬尾松[4],主要原因是南方紅豆杉隨著樹齡的不斷增長,需求的光照量也不斷增強,而闊葉林樹種的遮光效果和范圍均較大,導致林下的南方紅豆杉光照嚴重不足,影響光合效率,從而導致生長速度緩慢,而杉木同是針葉樹庇蔭恰當。因此,選擇與杉木進行套種形成混交林對于南方紅豆杉的生長有較多的優點,可以利用杉木合理的遮陰效果為紅豆杉提供較適宜的光照條件和濕度。
杉木是目前與南方紅豆杉套種效果最好的樹種,在南方營造主要用材樹種杉木的同時,選用南方紅豆杉為混交樹種,培育目的為觀賞、園林綠化、藥用、珍貴用材。選擇混交比例為70∶30,即杉木占70%,南方紅豆杉占30%。杉木是我國南方使用最廣的用材樹種,培育技術成熟,市場廣闊,產值穩定,具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可為南方紅豆杉的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因此,在建立混交林時,樹種的選擇、合理的造林混交密度及不同年齡階段的林分密度及樹種保持比例等因素均對混交林的建造產生重要的影響,對于這些影響因素有待于深入的研究,為營造混交林生產發揮基礎作用。
隨著社會對紫杉醇藥物需求量的日益增加,野生南方紅豆杉已遠遠無法滿足生產的需求,規模化、集約化的人工南方紅豆杉林已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潛在途徑。在人工營造南方紅豆杉林的過程中,混交林和南方紅豆杉純林是兩種較好的造林方式。南方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可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和地理條件,因地制宜地發展混交林栽培南方紅豆杉,從而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可持續發展。
[1]鄭萬鈞.中國樹木志[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3:386~391.
[2]張 云,閆世風,趙桂森.紫杉烷類藥物抗癌作用機制的研究進展[J].齊魯藥事,2007,26(9):547~549.
[3]潘天林.南方紅豆杉仿野生林地造林技術[J].林業科學,2013(10):164~165.
[4]林亦曦.不同樹冠下套種南方紅豆杉的生長效果[J].林業勘察設計,2008(2):108~111.
[5]茹文明,張金屯,張 峰,等.瀕危植物南方紅豆杉瀕危原因分析[J].植物研究,2006(5):34~38.
[6]岳紅娟,仝 川,朱錦懋,等.瀕危植物南方紅豆杉種子雨和土壤種子庫特征[J].生態學報,2010(16):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