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青華,文仕軍
(1.云南林業職業技術學院,云南 昆明650224;2.西南林業大學,云南 昆明650224)
安寧市隸屬于昆明市,位于滇中高原的東部邊緣,地處東經102°10′~102°37′,北緯24°31′~25°06′之間;南北長約66.5km,東西寬約46.5km;總面積1321km2,是昆明通往滇西8個地州,并經畹町直接與緬甸相連的交通重鎮。市境東北與西山區相連,東南與晉寧縣接壤,西邊與易門、祿豐縣毗鄰。整個安寧農村主要收入以烤煙為主,境內森林資源豐富,菌子種類繁多,也是當地農戶的重要收入來源。近年來,隨著大眾對野生食用菌的偏愛,野生食用菌的價格也在節節攀升,在農戶的收入中的比重也越來越大。此次調查就是為了了解當地野生食用菌在農戶經濟中的地位以及對野生食用菌的管理和利用中存在的問題[1],并給出一定的建議。
在當地林業局的推薦下,根據菌子主要種類及利用情況,此次調查選取了安寧市青龍鎮趙家莊村委會棕樹園村民小組(彝族)、祿脿鎮北沖村委會李家院、趙家溝村民小組、安豐營村委會大哨村村民小組、草鋪鎮權甫村委會石坪村民小組、八街鎮一六街辦事處磨南村委會磨南德村民小組、五岳村委會小五岳村民小組作為調查對象。
此次調查主要采用了農村快速評估方法,運用隨機訪問、半結構調查、農戶調查、關鍵人物訪談等調查技術與方法[2],收集了以下主要資料。
人口、年齡、文化程度等家庭基本情況,土地多少、勞動力的分工,農作物種植情況、主要經濟來源、養殖情況,菌子的種類、采集時間、采集地點、采集的分工和市場銷售情況等。
全村基本情況、主要收入來源,森林資源現狀、管護及利用情況,以及菌子的利用情況等調查。
當地野生食用菌的種類及市場銷售情況等。
野生食用菌的種類、采集時間、采集量、市場銷售情況等。
根據調查,安寧市野生食用菌至少有十幾種,主要包括松茸、青頭菌、牛肝菌、干巴菌、雞樅、香菇等,還有許多當地俗稱的如刷把菌、皮條菌、沖菌、銅綠菌、松毛菌等,其中主要以松茸最多,其價格昂貴,生長的范圍相對較大,因此采集的人也就最多;其次是干巴菌、牛肝菌等。
由于菌子對雨水的需求,各類菌子的生長期也不一樣,因此采集的時間也就不一致,但大多都是在6月份以后(昆明的雨季一般在5、6月開始)開始大量采集。根據調查了解到,松茸一般采集時間是6~12月,但最多的是在7~10月,這段時間幾乎家家都有人上山采集。
松茸主要生長在松樹下,對土質要求較高,要有較厚的腐殖土,且呈顆粒狀,有些土質帶有白色,主要分布在陰坡及陰陽坡交界處,是松茸的主要采集地點;香菇則主要集中在陰坡上采集,其它菌子大多在陽坡采集。
農戶對于菌子的利用主要依據市場的需求而不同。對于市場價高的如松茸、干巴菌等主要以銷售為主,而對于價格較為低廉的菌子則主要用于農戶自己消費。同時,農戶對于菌子的利用還依賴于交通,如:有些菌子如果有人來到村子收購時,農戶則采集后主要用于銷售;如果無人收購時,再加上市場價格太低,農戶則將采集的菌子用于自己消費,如一些銅綠菌、見手青等,如果量較少,即使有市場需求,但由于價格太低,農戶采集后要拿到集市上賣掉,有時這些收入還不足來回的車費,因此許多農戶就不愿意拿采集的菌去去市場銷售。另外,眾所周知,松茸有很好的市場需求,且價格昂貴,但是對其品質要求也是挺高的。對于那些達不到要求的松茸,農戶多半也是用于自己消費。
安寧市森林資源豐富,從2000年開始實行天然林保護工程后,各個鎮村都有自己的護林人員和防火人員從事森林資源的管護和防火任務,而對于菌子的管理則無專門人員和專門機構進行管理。只是在防火期內為了護林防火,由天護林人員和防火人員組織對進山人員進行管理,限制人們帶火種進山。另外,由于安寧森林面積大,僅護林人員和防火人員(只是在防火期間存在)進行管護,力量不足,需要當地的農戶積極參與進來,因此,在農戶采集菌子時,一般是沒有特殊管理的,只是對采集林木才會進行管理。因此,菌子的管理實際上是處于無人管理的狀態。
根據調查,對于采集松茸的多數農戶來說,其收入可以占全家收入的1/3左右,其它收入主要為烤煙、打工和養殖。有些采菌子多的農戶,一年僅此項收入就可達30000~40000元左右,主要以松茸為主,采得少的農戶一年也可收入3000元左右。
對于菌子來說,目前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越采越少。這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5.1.1 缺少對野生食用菌采集時間的管理
由于菌子都有生長期,特別是松茸,主要用于出口,因此,對它的大小品質的要求就比較嚴格。由于農戶可以每天都上山采集,加上價格較高,因此無形之中就形成了競爭,也就是誰見了松茸,不管大小一般都會采集回來。對于太小的松茸,即使采回來也不能以高價銷出,但農戶大多也不愿讓其留在原地繼續生長,而是采回家用于泡酒或連同合格松茸一起賣出,致使松茸品質較低,銷售價格不高,同時合格產品越來越少。
5.1.2 缺乏野生食用菌生長地的管理
菌子主要是依靠菌絲來生長的,農戶上山采集菌子時,除了自己知道的“窩子”外,其它地方一般都會邊走邊拿根小棍或是鐮刀到可能有菌子的地方或樹下去刨,有時由于刨得過重,破壞大,致使菌絲被破壞或菌子生長環境被破壞,使得菌子越來越少。
5.1.3 對采集人員的監管缺失
由于松茸市場價格高,因此許多人都上山采集松茸,除了本村以外,其它村子甚至其它縣市的人員都來采集,因此也就造成大小松茸一起采,而且越采越少。而對于其它菌類,由于價格較低,則一般是順道采集回來。
5.1.4 缺乏對森林資源的保護管理
根據調查,自2000年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以來,森林生長越來越好,同時由于森林越來越密,許多地方逐漸不再適合于菌子的生長,致使菌子的產量有所下降;再加上最近幾年不時會有火災發生,地表被嚴重破壞,腐殖土稀少,致使菌子生長環境改變,菌子也越來越少。
5.1.5 市場監管不力
根據調查,農戶采集來的菌子(主要指松茸)一般都只能賣給固定的幾個人,由于價格較高,為了統一價格,許多中間商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因而在一定情況下形成了公平背后的壟斷,致使農戶售出的松茸缺乏市場的調節,價格難以抬升。
5.1.6 市場銷售受限
松茸主要用于出口,因此其市場需求較大;而對于其它菌類,則主要以當地消費為主,因此,消費群體少。
5.2.1 加強對菌子采集時間的管理
對采集時間的管理主要是為了讓菌子特別是松茸能生長得更好,減少對小松茸的采集,可以通過制定一些村規民約等進行約束,目前在云南已經有比較好的經驗可以吸取。
5.2.2 加強對松茸采集大小的管理
由于采集回的松茸不論大小都直接賣給收購商,從而造成整體價格太低,通過對松茸采集大小進行管理,則可以使松茸的價格有所提高,同時也增強其本地松茸的市場競爭力。
5.2.3 引入市場機制,加強對銷售渠道的管理
針對松茸初級收購商受上一級中間商的控制,形成價格較統一,缺少競爭,收購價較低的情況,政府可以積極引入市場競爭機制,以提高松茸的市場價。
5.2.4 加強對森林資源的管理
加強對森林資源的管理,除了林業專業人員外,還應積極調動當地農戶參與。在防火期加強對進山人員的管理,以盡量減少火災發生。
5.2.5 政府引導投資,建立各類菌子加工廠,以提供多樣化產品
對于許多市場價格較低但產量較大的菌子,則可以通過就地建立菌子加工廠,對菌子進行保鮮或制成菌子罐頭。
5.2.6 積極開拓市場,擴大需求
政府可以積極拓展菌子消費渠道,通過各種渠道的宣傳,特別是可以將現代信息技術充分利用起來,讓外界來認識和了解安寧的菌子,從而將菌子銷往需求量大的地區,包括許多大中城市。如,安寧離昆明較近,可以組織進入昆明市區銷售;同時也可以積極打開許多省外市場。
5.2.7 開展各類旅游休閑等,從而帶動菌子的發展
利用安寧的特殊地理位置,發展各類旅游休閑活動,吸引城市居民,從而帶動菌子的發展。
[1]安寧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安寧縣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
[2]賴慶奎.社區林業[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