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茂松
(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林業勘測設計院,廣西 來賓545001)
大瑤山位于廣西中部弧形山脈東翼中段,主體部分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金秀瑤族自治縣(以下稱金秀縣)境內,面積為2080km2,其外圍延伸到柳州市的鹿寨縣,來賓市的象州縣、武宣縣,貴港的桂平市、平南縣,梧州市的蒙山縣等區域。據地質及氣象資料,大瑤山地層古老,地貌以中山為主,山體龐大陡峻,氣候屬南亞熱帶向中亞熱帶過渡的季風區的山區類型,夏無酷署,冬無嚴寒,雨量充沛。特殊的環境條件使得大瑤山在金秀縣境內發源的河流就有25條,其水源惠及金秀、鹿寨、象州、武宣、桂平、平南、蒙山、荔浦等8個縣(市),直接影響200多萬人口的生產生活用水和80多萬畝耕地的灌溉。全縣森林覆蓋率達82.81%,水源林保護區面積達158萬多畝,其中還包含著38萬多畝的廣西大瑤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珠江流域重要源頭。隨著區域人口的增長,經濟活動增加,毀林開墾時有發生,加之林區林業資源保護意識問題,各類政策、執行力不到位,環境氣候的變化,導致水源林資源受到壓縮,河流水資源調節受到影響,秋、冬季河流水資源不斷減少,工、農業生產和生活用水矛盾日益突出,因此,需加強保護區內水源林保護及發展,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改善生態環境意義深遠。
水源林又稱水源涵養林,是指以調節、改善水域流量和水質為特質的一種防護林。水源林有天然水源林和人工水源林之分,天然水源林是指通過自然更新生長而形成的天然森林。天然水源林多分布在江河水系的源頭,具有環境適應力強、森林結構完整、分布較穩定、成長時間長、涵養水源能力強等特點。人工水源林屬于人工林,在造林時以木材利用為主,后因水資源保護需要改成水源涵養林。在水源涵養林區內過去因部分采伐后通過人工康復形成的林分(屬天然起源的林地)有天然與人工的痕跡,可歸為天然水源涵養林。
水源涵養林的涵養水源功能主要通過林冠層、枯枝落葉層及土壤層對降水的攔截和滯留作用來減少林下逕流量推遲水流損失時間而達到蓄水涵水目的,因而林冠截留降雨的能力就受林分樹種組成、郁閉度、下層灌草蓋度、土壤汲水力及降雨強度等多種因素影響。不同林分類型組成的森林生態系統樹冠對降雨截留的能力不同,不同的枯落物的持水性取決于其在林地上的積累量及其本身的持水能力。林地土壤的物理性質對其蓄水量影響很大,疏松及毛管孔隙發達的土壤汲水能力一般較強。天然完整結構的闊葉林由于生長時間長,枯枝落葉易腐質,易促進土壤改良,對提高水源涵養能力形成良性循環,涵養水源能力一般天然林優于人工林,闊葉林優于針葉林。
根據林地生態補償性質及結構類型可將林地劃分為公益林地和商品林地,目前金秀縣公益林地面積為124057.3hm2,商品林地為96123.2hm2。在公益林地中林木以天然起源的林地面積100898.9hm2,人工起源的林地面積22115.4hm2;商品林地中林木以天然起源的林地面積20971.6hm2,人工起源的林地面積66518.1 hm2。公益林地按林地權屬劃分為國有和集體,國有公益林地面積為45135.6hm2,其中自然保護區24901.4 hm2,金秀林場17525.9hm2,老山林場2708.3hm2。集體公益林地78921.7hm2,分別分布在各鄉鎮。
金秀縣大瑤山水源林區,動植物資源豐富。據林業部門統計,保護區內共有維管束植物213科870屬2325種,分別占廣西植物區系科、屬、種總數的76%、52%、39%,其中銀杉、桫欏、南方紅豆杉、伯樂樹、合柱金連木、豬血木等27種屬于國家級重點保護珍稀植物。保護區內有陸棲脊椎動物373種,昆蟲21科570屬853種,國家重點保護的就有12種,如瑤山鱷蜥、金斑喙鳳蝶等。種群資源僅次于云南西雙版納成為全國第二大物種基因庫,被人們譽為“立體資源寶庫”、“天然綠色水庫”。
按照水源涵養效益最大化的要求,水源林的劃分應該盡可能是天然林,但實際是,由于群眾的意識特別是受經濟利益的驅使,有些涵養水源較好的天然林被劃分在商品林區,當作商品林來經營,這些林分就會被人工更新為針葉林,使其涵養水源的能力降低。還有,金秀縣分布有較多的八角林,從經濟效益出發,群眾是歡迎將其八角林劃分為水源涵養林,這樣群眾得到了雙重經濟效益,然而群眾把八角林按經濟林來經營,導致八角樹種植密度低,郁閉度小,林下植被被人為調整,涵養水源的效能大大降低。
水源涵養林要求涵養更多的天氣降水,使河流、湖泊常年能有更大的水流量,滿足工農業生產的用水,所產生的是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對當地群眾沒有經濟效益,缺少培育與保護管理吸引力。一些群眾為了經濟利益,淡化了對天然水源涵養林的保護,表現在:對部分天然林地進行開墾種植效益較高的經濟作物或經濟林,如沿江沿河道坡地種植旱生家作物;江河源狀保護地砍天然雜木林制木炭,又不加以康復;近年因茶業發展很快,一些中山坡地用來種茶樹,使原來林木受損嚴重;再者金秀縣旅游開發中很多景區均處在天然林水源林區,旅游規劃設計對原生植被保護雖然有規劃有措施,但在項目實際建設中還是有破壞天然林現象。
2001年國家劃分了生態公益林與商品林后,森林的經營即分兩部分進行,對于金秀大瑤山所劃分的生態公益林基本上是水源涵養林范疇,國家給予生態公益林一定的補助,但這些補助經過層層分流后,到達經營者的手中就很少了。正是由于生態公益補助在基層存在問題,群眾感到利益不足,沒有積極性,致使群眾自身參與天然水源林保護的熱情減少。
最初生態公益林的政策自2001年,當時國家希望這項政策能有效保護好生態公益林,同時做到當地群眾有收入能致富。后來該政策經過多次頻繁調整,一些林地經營者產生急功近利的思想,將一些好的水源涵養林分調出生態公益林范疇,將一些比較次的林分劃調入生態公益林。如此,生長好的原水源林按商品林經營,大徑階林木被砍伐,林地受到破壞;不良的林分調入公益林后,又不能很好培育管理讓其康復,涵養水源的能力大大降低。
特定區域水源林資源保護涉及到的理論比較多,諸如環境生態學、森林經理學、造林學、景觀生態學、森林植物學、民族文化學、土壤學、生態倫理學及可持續發展理論等等。其中可持續發展理論是強調資源延續性問題,具體可定義為“在滿足現代人需求的同時也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而水源林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則是指“既能夠滿足當下生存及產業發展的需求,達到設定的經濟效益,又能夠對自然資源和環境有較好的保護,使水資源得以延續”。具體來說,金秀水源林的保護能滿足如今社會發展的需要,又要做好資源保護使其滿足下一代的需要,達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生態倫理學理論特別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倫理學一詞來源于希臘語,是研究道德現象、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生態學重點在于研究自然生態環境,是生物與非生物、生物與生物間關系的科學。由此生態倫理學是研究人與自然間相互關系及人對大自然的保護態度與行為準則。生態倫理是要確立自然界的權利和價值,因此要求保護地球上的生態環境,其核心要件是要求人類為保護自然環境提供可靠的道德基礎。生態倫理學應用于水源林資源保護與發展中,就是要強調人與自然(天然林分)如何建立道德規范,防止人類行為破壞自然因素(天然水源林)。因此在水源林資源定位及保護規劃設計等都需融入生態倫理的內容。
從可持續發展理論和生態倫理學觀點,探索在重要水源涵養林區的保護措施及技術對策必須緊緊圍繞涵養區內的資源要素與特點,還必須著力構建與地方群眾有切身利益的經濟鏈,所有的措施與對策均不能離開人們生活一方的水土。正是出于這種理解,筆者才感到生態倫理學的核心內容——人與自然共同形成的道德基礎,能將保護意識引向正確的層面。
這是技術保護的基本要求,技術措施需要理論支撐。生態學、植物學、民族學、環境地理學及談到的生態倫理學、可持續發展理論等或多或少給予水源林保護區管理者十分重要的理論。過去所采取的措施一般都是結合國家、地方的政策進行制定,理論上的指導相對薄弱,一是由于管理者知識學習過少,只憑經驗進行管理;二是認為抽象的理論不好運用,難以融合到具體的業務工作中;三是過度依賴領導意識,領導說了算,缺少科學的規劃及指導。因此,在如今特別重視建構良好人居環境,提倡生態鄉村建設的態勢下,生態環境理論的導入就顯得非常重要。金秀水源林保護更不例外,需要林區管理者、區域群眾及相關利益者都要有整體保護意識,提升對江河源頭生態林的自然關愛,以敬畏的意識行為參與資源保護。
金秀縣大瑤山水源林區既對本區域重要又對下游江河區域如桂平、平南、梧州甚至珠江流域(廣東、香港等)意義重大。生態論理學闡明一方受益應該感恩源頭資源一方,如果缺少這種倫理意識,源頭方只是貧窮落后,受益方則富裕發達,長此下去源頭方就會想辦法致富,要致富除了林地物還能有什么,所以水源山林就被砍伐,資源越來越枯竭。由此,自2009年起金秀縣結合自身資源特點,出臺了水源林木認領制度,來自廣東、廣西東南部各城市的市民紛紛到金秀來認領水源林木,所認領的樹木均有編號記錄,并掛牌。這一保護措施的實施從更廣泛的層面宣傳了水源林區,還增加了廣大市民、學生對水源林的關注和愛護。
金秀縣是廣西重要的自然生態資源保護區,生態環境資源十分豐富。金秀還是全區自然生態旅游開發重點縣,是廣西生態旅游建設示范縣。全縣生態旅游資源如蓮花山、圣堂山、林海山等有很大影響力,這些生態旅游景區又是水源涵養林區,因此要保護好水源涵養林資源就必須重視生態旅游的開發,利用豐富的游憩資源融入民族文化進行規劃設計,建設生態游景區,以全新的經營模式發展地方經濟,讓群眾得益得利,群眾才有勁頭才有積極性,保護政策、措施才可充分發揮其效能。
金秀縣現在劃分的水源涵養林有完整林分結構的天然林和人工經營的八角林等,對于天然林它只產生生態效益,并且所產生的水源涵養效益要大于人工林,這一定性得到專家的認可并一直都這么做。國家所給予的生態補償在地方沒有體現補償的差異,不論人工八角林還是源頭生態水源林都一樣補償,這不太合理,應該讓源頭生態涵養林得到的補償高于人工八角林,才有利于天然林的保護和發展。
補償差別還在于八角林劃分為水源公益林的林分,對經營者來說,既得到國家生態公益的補償,又得到林產品經濟的收益,整體補償往往高于天然公益林。在實際保護中,對八角林的經營應有一定的要求,如要求在八角林中混交一定比例的其它闊葉樹種,保持林下一定的灌草蓋度和高度,以及落葉層等。
由于群眾對經營水源涵養林所得到的收益遠小于經營商品林所得到的收益,對經營水源涵養林意愿不高,只有不斷提高補償力度,體現其價值時,群眾自覺經營和保護水源林的意愿會自然提高?,F狀是除國家一定的生態公益補償外,江河源頭水源林很難得到相關利益,沒有采伐權采伐指標,還需投入資金進行林區管理,因此顯得比較困難,需要國家、地方政府加大投入,并以??钚问接糜谒戳直Wo。
生態公益林的調整應遵循生態效益最大化的原則,而不是為了謀取其它利益而進行的調整。生態公益林的調整是有規范、標準和原則的,不是誰說了算。在林地經營中,隨著林木生長及林地利用情況,有時為了經營需要對原定性的公交林、商品林進行調整,或將公益林調整為商品林,或將商品林調整為公益林,無論如何,對于調入、調出的每一塊林地都應附有現場照片,并說明調整理由,由職能部門管理人員現場核實出具意見,嚴格執行規范與標準。
另一種情況,在商品林區中,有相當一部分的天然闊葉林符合并應當納入水源涵養林管理,應該將這部分天然闊葉林按照生態公益林進行管理,給予適當補償。只有不斷完善國家生態公益林的補償機制,科學合理有效發揮其作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林業信息技術突出的特點是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對水源林資源進行有效管控,3S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水源林區管理更規范更科學。目前,國家森林資源一張圖建立后,將生態公益林納入國家系統管理,實時管理,定期監測。對地方來說,所有觀測數據通過信息處理,每一地塊怎樣都清清楚楚,其界定、樹木結構、林分現狀、涵養區、居民點等都能一一可視,十分利于管理。除此之外,通過實時信息管控,還能有效做好涵養林護林防火、病蟲害監測等。
金額秀大瑤山水源林對保持區域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有著巨大而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目前由于多種原因,水源林涵養水源的能力并不高,河流的徑流量與從前相比減少了,隨著社會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高效能水源涵養林的保護與發展,將會更加突顯其重要性,各級政府應該提高對該區域水源林資源保護的重視,特別是對天然林的保護。要重視在保護中運用生態倫理學理論,要進行管理和經營模式創新,不斷加大生態公益補償資金力度,完善水源林公益規章、政策,加大信息技術監管,全面促進水源林可持續發展。
[1]羅基明.淺析金秀縣大瑤山水源林區的保護管理[J].廣西林業,2010,4(2).
[2]鄭紅波,羅志軍.大瑤山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及其保護[J].廣西師范學院:自然科學版,2001(4).
[3]吳偉玲.廣西金秀縣森林生態公益林工程的實施與社會發展[J].北京農業,2013,12(30).
[4]韋美玲.廣西金秀縣大瑤山生態公益林的補償標準探討[J].廣西林業科學,2001(3).
[5]覃鳳珍.關于廣西金秀水源林保護區情況的調查[J].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2(3).
[6]李 敏.城市綠地系統與人居環境規劃[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