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永強
(云南省師宗縣雄壁鎮林業辦公室,云南 師宗655701)
師宗縣雄壁鎮自1986年建鎮以來,就始終圍繞“穩糧、重煤、強煙、營林、繁商、狀畜、興果、優菜”的發展思路大力發展鎮域經濟,加快了建設小康步伐進程,加強了經濟結構調整,保持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積極拓展農民增收渠道,使雄壁鎮人民早日步入小康生活,進一步圍繞云南省提出的建設“綠色經濟強省和森林云南建設”,以黨的十八大、黨中央高度對生態文明建設和林業改革發展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新舉措,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指明方向。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和重要資源,是人類生產發展的重要生態屏障。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所以保護森林資源雄壁鎮勢在必行。
雄壁鎮位于師宗縣城西北23km,滇黔公路縱貫鎮所在地,為師宗西大門。全鎮總面積222.33km2,折合333495畝。最高海拔楊梅山2344.7m,最低海拔雨柱北兆村1850m,雄壁鎮駐地海拔2080m,相對高差494.7m,平均氣溫13.5℃左右,活動積溫3870℃,無霜期240d,年降雨量1700~1820mm,日照時間1650h,太陽總輻射115kCal/cm2,樹種主要有華山松、云南松、旱冬爪、櫟類,主要適宜種植華山松。
全鎮14個村民委員會,67個自然村,10518戶,4754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638人,居住以漢族為主,有彝族、回族等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6%,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98人,人均土地7.5畝;耕地32025畝,其中水田5723畝;全年糧食總產量1461.3萬kg,人均有糧食337kg,農村經濟總收入6254.16萬元,其中林業收入33.35萬元,占總收入的0.005%。
2008年全鎮土地面積22233hm2,其中林地面積10077hm2,有林地4885.8hm2,疏林地的216.8hm2,灌木 林 地 4746hm2,未 成 林 林 地 134.7hm2,苗 圃 地11.8hm2,無主林地18.6hm2,非林地13360.4hm2,活立木總蓄積量106230m3,森林覆蓋率44%,本鎮2002~2003年退耕還林516.3hm2,1990~2008年人工造林846hm2。隨著國家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重視,發展森林資源已成為社會經濟發展必由之路。
4.1.1 森林資源系統結構的復雜性
森林資源是一個由植物、動物、微生物及其環境因素構成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生態系統或森林資源系統,森林有著極其豐富的物種資源,大約有1000萬種之多,其中初級生產者的主要物種有針葉林、闊葉林等,森林中有許多種草食或肉食消費者,在枯枝落葉中還有大量的小型消費者。
4.1.2 森林資源系統功能的多樣性
森林資源系統結構的復雜性決定了其功能的多樣性,森林資源不僅具有多種多樣的經濟功能、生態功能,而且有極大的社會功能,森林的培植者可從中受益,其周圍的居民和部門也會從中受益,不僅功在當代,而且造福子孫。
4.1.3 森林資源生產力的可變更性和高效性
可更新性:一切生物都具有不斷更新和增殖的能力,只要不受外力破壞或超量開發,經營得當,可供人類永續利用。高效性:森林的光能利用率高達3%,同時期內,森林生產的干物質是1年生植物的10倍左右,而消耗的養分卻只有1年生植物的1/10,即森林的養分報酬率是1年生植物的100倍左右。
4.1.4 森林資源生長更新周期長,森林資源更新能力具有有限性
人們常說“十年樹木”,實際上森林生長更新周期一般要大于十年,人工更新速生樹10~20年,更新落葉松要40~50年,天然森林的更新要100~200年。森林資源的更新能力是由其繁殖能力、生長能力和更新周期決定的。森林資源更新能力是有限的,如果采伐量長期超過森林的生長、更新能力,森林最終將消失。
森林資源的主要功能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4.2.1 生態功能
防治污染,減低噪音,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增加降水,積蓄土壤養分,防風固沙;改良土壤,凈化空氣,保護動植物及微生物,保護農田。
4.2.2 經濟功能
提供原材料:木材、燃料、藥材、果品、皮毛等;土地利用收益:農業、運輸、建筑等土地利用。
4.2.3 社會功能
精神文明:森林資源是人們旅游、度假、休閑的理想場所;科學研究:教學實習、科學研究的基地,美化大地。對此我們要切實領會、樹立森林資源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處于基礎性地位,堅定不移地實施以生態建設為主的發展戰略。
(1)雄壁鎮的地質屬浸蝕切割區,出露地層為二迭系玄武巖和煤系地層及三迭系紫色砂頁巖和石灰巖。由于地質作用和人為因素,溝谷發育,水土流失嚴重。
(2)該區為師宗縣產煤區,煤林混雜,森林資源保護難度大,本鎮11個村委會地處煤系地帶,受采煤影響,地面陷落、滑坡等改變原始地貌,還有當地群眾非法組織私開亂挖取煤之事時時出現,對森林正常生長產生極大的影響,十分難于保護好林地資源。
(3)自1986年建鎮以來,市、縣、鄉對通過采煤擴大經濟收入十分重視,加之2002~2011年煤炭市場的活躍,煤價不斷上升,集體、私營、偷釆現象不斷發生,1990~1995年雄壁鎮有546對井,原煤價格最高峰時期達到每噸原煤1080元整,焦煤1900元左右,年產值達20億多,各種稅費突破2億元大關,稱之為烏金之鄉,每年需用當地棵子1016萬kg,對自然林生長造成很大的損壞。
(4)自2009年后,中央、省、市采取關停部分煤礦措施后,又出現煤矸石磚廠,雄壁鎮已有13個煤矸石磚廠,這些煤矸石磚廠在原有的礦井上,從地下開采變成地表開采,污染環境,破壞森林、林地更為突出。
(5)近兩年,師宗縣招商引資項目、風電項目落戶于雄壁,征占用永久性林地130多畝,臨時占用林地200多畝,林地面積減少,森林功能受到破壞。
(6)人口增多,耕地減少,烤煙價格高,生荒地種植烤煙防病抗病好,煤礦關井壓產、停產、停業較多,雄壁鎮男性勞動力以往都是以采煤為主,現已回家,無事可做,出現私挖亂采、毀林開荒現象嚴重,加之本鎮的地理位置和村莊都是依山而建,所以建房占用林地現象時常出現。
(7)由于森林資源受到自然因素和人為的各種社會經濟原因破壞,自1990年至今在雄壁鎮境內的雨柱河流、鄉同溝河流、瓦魯河流、大舍河流,4條河流區內大部分水田都被煤矸石、沙石壓垮,現已變成荒潭,無法耕種的水田約3000畝,每年造成2000多萬元的經濟損失。
(8)森林資源破壞、生態環境破壞,煤塵、灰塵漫天遍野,造成雄壁鎮肺癌發病率比其他鄉鎮高出2%左右,嚴重影響了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
歷史和現實告誡我們,保護和合理利用寶貴森林資源任務十分緊迫,一定要深入學習關于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關系的新思想,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來經濟的一時發展,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和重要資源,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生態屏障,對此保護雄壁鎮的森林資源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危害森林資源主要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森林火災和森林病蟲害,主要取決于自然。人力因素包括亂砍亂伐、毀林開荒、濫征濫占、少征多占等。為了減少人為因素對森林的破壞,必須依法保護森林。
(1)大力宣傳普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著手解決森林資源開發、利用、保護和管理的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實施細則》中都有明確規定,讓廣大干部和人民群眾了解法律,做到家喻戶曉,才能讓大家自覺遵守法律,提高大眾的生態意識,清楚森林與生態環境和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重要關系,樹立保護森林資源的自覺性。
(2)強化執法。各級各部門要加強森林執法隊伍的建設,通過培訓,提高執法隊伍水平,使護林業管理綜合執法落到實處,依法辦事,嚴肅查處各種破壞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等手段從源頭上杜絕損壞森林資源的非法活動。
(1)要做好長期的發展規劃,在布局上要讓老林區休養生息,培育后備資源,調整產業結構,實行以林為主,多種經營等。
(2)嚴格管理好本鎮的生態公益林,組建好“防火、防病蟲害、防破壞森林資源”的三防隊伍,落實三防責任,配備三防器材。
(3)控制減少一些污染大、征占用森林資源和破壞性大的小微型企業落戶雄壁鎮。
科學引種,合理配置樹種結構,確定合理的采伐量、輪伐期和采伐形式,搞好資源的綜合利用,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和林農的積極性,發展各種經濟林業。
(1)實行林價制度。林價是根據不同的地區、不同樹種以及不同的外運距離,確定活立木價格。可作為經濟核算、各種承包經營的基礎,也是考核分析森林資源綜合利用好壞、經營管理質量的依據,便于消除由于地租差別造成的不合理現象。
(2)貫徹物質利益原則和責權利統一原則,完善各種長期承包經營責任制和林業改革責任制,引導、調動群眾發展核桃產業。
做好以上幾點,既保護雄壁鎮的森林資源,又提高了雄壁鎮的農民收入。改善了生態環境,保護了人民的身心健康,切實領會、樹立了林業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處于基礎性地位,堅定不移保護好森林資源,實施以生態建設為主的發展戰略,為建設美麗中國、美麗雄壁、實現永續發展,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尹 均,高志強.農業生態基礎[J].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6.
[2]鄭鳳田,姜克芬.農村經濟與管理[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