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艷平,陳清莉 ,鄭森元,雷 毅
(1.重慶市江津區環境監測分中心,重慶 402260;
2.重慶市江津區實驗中學,重慶 402260)
農村環境污染的現狀與對策——以重慶市江津區為例
肖艷平1,陳清莉1,鄭森元2,雷 毅1
(1.重慶市江津區環境監測分中心,重慶 402260;
2.重慶市江津區實驗中學,重慶 402260)
摘要:為了改善江津區生態環境,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闡述了江津區自然環境、社會經濟概況和環境質量狀況,分析了生態環境面臨的主要問題,結合江津區發展的實際情況,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基本對策,為促進江津區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依據。
關鍵詞:生態環境; 問題;對策;江津區
收稿日期:2014-12-26
基金項目:重慶市江津區科委科技項目(編號:R12014003 )資助
作者簡介:肖艷平(1983—),女,重慶奉節人,工程師,碩士,主要從事環境保護和環境監測研究。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5)02-0200-03
1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概況
江津素來是巴蜀“三江”富庶地之一,被喻為“中國長壽之鄉”,獲得過“全國雙擁模范城”、“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區”等榮譽稱號。地處北緯28°28′~29°28′,東經105°49′~106°36′,位于長江上游,三峽庫區尾端。
江津區地貌類型以丘陵兼山地為主,分為平階地、丘陵和山地三大基本類型。丘陵地貌分布最廣,海拔高度在250~500m之間。山地主要分布在南部,海拔高度500~1700m,境內最高點在四面山蜈蚣壩,海拔1709.4m,最低點是珞璜鎮中壩,海拔178.5m,相對高差達1530.9m。
江津屬于北半球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受盆地邊緣地形和季風的綜合影響,氣候特征表現為:全年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無霜期長。除南部山區外,全年平均氣溫18.4℃。江津水能資源十分豐富,流經境內的江河流量2674.386億m3,河流均屬于長江水系,長江流經北部橫貫東西,南北溪河注入大江,形成壯闊的樹枝水系網絡。
江津礦產資源藏量大,品位高。境內有天然氣、石膏、石英砂、石灰石、白色軟質粘土、礦泉水等10多種,儲存量很大。非金屬礦在重慶市占有重要地位,達到國家規模的大中型礦床11處。天然氣保有儲量16.61億m3,遠景儲量達556億m3。茨壩粘土礦在重慶市名列第一,探明儲量為239萬t。另有煤層薄、煤質差的煤礦分布在賈嗣、支坪、德感、油溪、石門、吳灘六街鎮,儲量超950萬t,由于環境保護需要,已經停止開采。
2環境質量狀況
主城區飲用水源地水質及24個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總體較好,滿足水域功能要求。2013年,江津區境內地表水以塘河的水質最好,全年12個月均滿足Ⅱ類水域功能。長江、綦江河水質總體良好,均滿足Ⅲ水水域功能。臨江河和璧南河水質較差,為Ⅳ類水質。
江津區大氣環境質量總體良好。2013年,空氣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顆粒物年均濃度值分別為0.044mg/m3、0.043mg/m3和0.086mg/m3,達到國家二級標準。與2012年相比,空氣中的污染物二氧化硫濃度持平、二氧化氮濃度略升了2.4%、可吸入顆粒物濃度上升了3.5%。全年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為90.2%。
2013年江津區幾江城區區域環境噪聲平均值為47.7dB(A),道路交通噪聲平均值為59.2dB(A),均滿足聲環境質量標準要求,全區聲環境質量與2012年相比略有下降。功能區噪聲小時達標率晝間為100%、夜間為86%,道路交通噪聲100%達標,區域環境噪聲98.32%達標。
江津區現有水土流失總面積761.50km2,占23.8%,輕度、中度、強度及極強度流失面積分別是195.28km2,213.03km2,191.83km2,149.06km2。年土壤平均侵蝕模數1869.24t/km2,年均土壤侵蝕總量142.34萬t。
加強森林資源培育,撫育中幼齡林0.2萬畝。建設公益林1萬畝,其中人工造林0.1萬畝,封山育林0.9萬畝,2013年,全區森林覆蓋率提高0.5%,達到42%。
四面山被植物學家稱為“難得的植物基因庫”、“鑲嵌在地球同一緯度上的綠色明珠”,四面山是天然植物寶庫,擁有植物2000種以上,有珍稀瀕危和國家重點保護植物39種。保護區野生動物資源十分豐富,其中,脊椎動物就有260種,屬國家級重點保護的有16種,省級保護的有22種,是野生動物生長和繁衍的理想之地。
3存在的主要問題
據調查研究,畜禽養殖廢棄物中的病原微生物以及藥物殘留對土壤、水體、大氣、動物以及生態系統造成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畜禽糞便中所含病原體也對人類健康造成一定威脅[3]。近年來,江津區畜禽養殖業得到快速發展,畜禽養殖逐步走向規模化。2013年,江津區納入“四清四治”系統的畜禽養殖場共有495個,畜禽總養殖量為14.80萬豬當量。經測算,畜禽養殖糞便產生量為14.66萬t,尿污產量為14.80萬t,COD量為1.65萬t,氨氮為0.28萬t。很多畜禽養殖企業污染防治措施落后,處理方式過于簡單,有的養殖場未作沉淀、發酵處理,就直接將糞便、污水排入田間、魚溏;有的養殖場未設置雨污分流,造成雨水和廢水共排,增加了廢水排放量;實行沼氣發酵處理的養殖場,未對發酵后的沼渣、沼液全部作有機肥用,因為耕地面積較少,不能將全部沼液得以利用,剩余部分直排河流,造成水質污染。
畜禽養殖糞便處理設施或工藝存在漏洞。現有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大都采取干法清糞工藝,并有糞尿儲存場所,但有的場所沒有采取防止糞尿滲漏、溢流措施甚至露天隨地堆放,臭氣四溢。養殖場糞尿雖然基本上全部外售或自用于直接還田,但有的沒有經過無害化處理使之符合《糞便無害化衛生標準》后才外售或自用,因而存在隱患。
農田長期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不僅使土壤結構變差,也使作物產品受到污染[1]。化肥中過量的重金屬成分被農作物吸收并沉淀,危害人體健康。大量無機化肥的過量使用,致使土地板結和氮、磷、鉀比例失調,降低了化肥施用效率,增加了地下水中氨氮含量,導致了水體富營養化,嚴重影響生態環境質量。農藥的大量使用同樣對農業系統的生態平衡帶來嚴重影響,而且對農產品和環境帶來嚴重污染,一些有機化學藥品殘留并積累在農產品中,致使人食用后在體內聚積并引發疾病。農藥的不合理使用還會引起部分害蟲產生抗藥性,形成惡性循環[2]。
目前農膜覆蓋技術在我國農業生產中得到了廣泛應用,農膜覆蓋栽培已成為我國農業生產中增產、增收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是由于局部使用量大、部分使用方法不當等原因,農民在保護環境方面的意識薄弱,其所產生的環境問題也日趨嚴重。農膜對環境的污染主要是兩方面,一個方面是薄膜殘片在空中漂浮,使大氣中固體殘留物增加,致使農村的白色垃圾污染不斷增加;另一方面是農膜焚燒產生大量有害氣體,不但污染大氣環境,而且對人類健康的危害極大[3,4]。據調查,重慶市農田生態系統土壤污染較為嚴重,每年使用農膜3.0t左右,其中地膜用量占70%,使用后相當部分殘留在土壤中不能分解消失。
目前,很多行政村無完整的垃圾收運系統,沒有對垃圾進行集中收集。由于垃圾收集設施不齊全,很多農戶產生的生活垃圾隨意傾倒在房屋前后、路邊、田地及河邊。出現臟、亂的現象,對當地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同時,農村生活垃圾過去主要以易腐爛的菜葉瓜皮為主,演變成塑料制品、畜禽養殖廢物、農藥瓶、腐敗植物等混合廢棄物,不僅危害農村居民,更重要是對土壤、水質等造成嚴重化學污染,一些有機化學藥品會殘留并積累在農產品中,致使人食用后在體內聚積并引發疾病[5]。
江津區特殊的地理環境和地質構造,降雨量大且時空分布不均都是導致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目前,各類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在工程開采、作業過程中,大量擾動、占壓地表植被,改變地貌,并忽略必要的水保措施,導致新的水土流失。同時,水土保持投資力度不夠,導致很多水保基礎設施不能完全發揮其設計功效。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農村生活水平及生活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洗衣機等的普及使得農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不斷增加,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肆意排放,嚴重污染農村的生態環境,已經成為農村環境污染的重要來源[6]。大多數河流已被污染,特別是有機污染超標率高。諸如“垃圾往水里倒,牲畜死了往水里扔”等陋習十分普遍,造成農村河道水質嚴重惡化。農村污水治理受地理條件、 生活方式、 經濟發展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一直是環境保護中的一道難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村、鎮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等廢棄物隨意堆放或直接排放到河流等水體中。同時,工業廢水、生活污水排放總量很難降低,畜禽養殖污染增加,不合理施用化肥、農藥形成的農村面源污染都成為威脅地下水環境安全的重要因素,也是地下水環境污染治理的主要對象。生活污水、農業化學藥品等污染源嚴重威脅地下水飲用水水源環境安全,部分地下水飲用水水源甚至檢測出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對人體健康構成潛在危害。
近年來,快速城鎮化和大量增加的交通、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資源開發及生產活動,不同程度地對原生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和影響,影響了動植物的棲息和生存環境,對部分物種資源的保存構成威脅。大規模的建設活動使得野生生物的生境逐漸喪失,生境片段化加劇,部分地區生物多樣性衰退。同時,自然保護區面臨巨大的環境壓力。許多商業開發項目、基礎設施項目在保護區附近、周邊進行,盡管沒有占用保護區土地,但對保護區已構成嚴重威脅;加上自然保護區自身的能力建設和保護力度跟不上保護需要,自然保護區建設面臨很大環境壓力。
4主要對策措施
從江津區基層環保人員結構、專業水平來看,懂專業的技術人員非常匱乏,鎮街環保機構中環保員多由鎮政府指派,很多人沒有受過全面、系統的專業培訓,并且人員流動性大,難以適應新形勢下的環境管理和執法工作更高更嚴的要求。為有效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應重點從機構設置、經費投入和開展培訓等方面,推進和保障鎮街基層環保能力建設。
持續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實施農村垃圾和污水治理設施統一規劃、建設和管理,完善運行監管長效機制。2013年,針對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后運行難的問題,區府出臺了相關的管理辦法,由區財政補貼一部分運行經費,聘請水利環保志愿者負責已建設施的管理維護。江津區地方財政還應增加農村環保整治資金保障力度,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把農村環境保護專項資金列入年初財政預算,重點面向水源地保護、畜禽養殖污染治理,農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以及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程等項目。同時,農村建設項目,建立政府、企業和社會多元化農村環保資金投入機制,不斷拓寬投資渠道,探索建立農村生態環境補償機制,保證穩定有效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資金投入,共同推進轄區農村環境保護工作。
在幾江城區繼續鞏固推廣清潔燃料工作的成果,并且可在有條件和有特殊要求的鄉鎮推廣使用清潔燃料,城區餐飲、居民用煤盡量改為用氣,減少空氣中的二氧化硫污染和粉塵污染。建設不同類型農村清潔能源工程。大力發展農村沼氣,實現生活污水、糞便、秸稈等的資源化利用,在農村垃圾處置上,加大畜禽養殖廢棄物和農作物秸稈綜合循環利用。同時,積極推廣農村太陽能熱水器,減少能源使用。目前全區已累計推廣2050套,為農村提供了清潔生活能源,實現了生態環境保護。在鄉鎮垃圾處置上,通過“戶收集、村集中、鎮轉運、區處理”的城鄉一體化模式處理處置生活垃圾,實現農村垃圾有效利用和集中規范處理。
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合理規劃、布局和實施農村清潔(沼氣)工程項目,建立健全農村環保(沼氣)服務體系,合理管控化肥、農藥的施用強度。防止過量施用肥料,開展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根據江津區農業面源污染監測點的數據資料進行推算,施用專用配方肥比農民習慣施肥可減少肥料流失量。另外,減少農作物秸稈直接燃燒,實施有機質提升工程,推廣腐熟劑秸稈還田。劃定土壤環境保護優先區域,實施主要農產品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分區管理。科學編制畜牧業發展規劃及其污染防治規劃,建立完善畜禽養殖污染防治體制機制,引導畜牧業合理布局、適度規模發展。
合理規劃和利用土地,提高水土保持效益。積極開展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四規合一”試點工作。優化資源配置,突出特色發展,合理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并統籌協調生態紅線與永久基本農田的劃定,科學把控開發強度,推進城鎮與鄉村、城鎮與自然和諧共處,集中力量抓好生態建設。通過開展坡耕地治理、封山育林、逐步綠化和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設,逐步遏制水土流失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結合江津實際,對現有農村摞荒地植樹造林,有效利用國家退耕還林政策,充分利用獨特的自然條件,大力發展花椒和柑橘,提高全區的森林覆蓋率。
構建起科學合理的城鎮化格局、生態空間格局。以禁止開發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生態環境脆弱區等需要保護的區域為重點,劃定生態保護紅線,使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進一步得到強化。四面山是天然植物寶庫,要嚴格控制在自然保護區內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對涉及自然保護區的環境影響評價要從嚴把關,并責成開發建設單位落實環境恢復治理和補償措施。 開展四面山市級自然保護區能力建設,繼續推進市級自然保護區的規范化建設和管理。自然保護區確標立界,完善巡護道路網絡體系,開展保護點、檢查站及其配套設施建設,夯實自然保護區保護管理基礎。改善保護區內防火通道網絡體系及供水、供電、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管護站、管理用房等建設,提高自然保護區基礎設施條件。開展自然保護區基礎能力建設,通過實施保護管理、科研宣教、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改善動植物生存環境,實現基因多元化,物種多樣化,為動植物提供適宜的生境,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
參考文獻:
[1]文心田,黃永,楊萬勤.積極發展現代生態農業加快解決農村面源污染[J].決策咨詢,2011(2).
[2]杜蕙.農藥污染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及可持續治理對策[J].甘肅農業科技,2010(11).
[3]劉俊娟.大力發展生態農業保護農村生態環境[J].河北農業,2011(5).
[4]劉菁.農村環境污染的現狀及防治對策[J].河南農業,2008(10):32.
[5]李干杰.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推進農村環境保護工作[J].理論前沿,2009(7):5~8.
[6]梁祝,倪晉仁.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與政策選擇[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7(3):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