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東峰,周華美,馬克世
(周口師范學院 生命科學與農學學院,河南 周口466000)
濕地是一種介于水域和陸地之間的生態系統,因其在生態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等方面的獨特優勢,被譽為“地球之腎”[1]。長期以來,由于人們對濕地生態系統的價值認識不夠以及不合理的開發、利用,濕地資源正急劇減少[2]。
淮陽龍湖地處黃淮平原要地,東西寬4.4km,南北長2.5km,總面積11km2,約為杭州西湖的2倍,因其獨特的地理優勢,被譽為“內陸奇觀”、“中原名珠”。2009年被林業部批準為“國家濕地公園”[3]。近些年,伴隨著濕地旅游業的興起,龍湖濕地在給淮陽民眾帶來可觀經濟收入的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保護和發展壓力。如,有關龍湖濕地資源的研究非常少,對龍湖開發利用過程評價和規劃的資料匱乏,周邊基礎設施建設不足等等都嚴重制約著龍湖濕地的進一步存在、利用和發展。因此,針對性地開展龍湖濕地的調查、分析和研究,正成為淮陽縣政府的當務之急。本文在通過對龍湖濕地實地調查、走訪的基礎上,結合相關資料文獻,初步探討了淮陽龍湖濕地當前旅游開發體系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針對性的解決措施。
城市濕地生態系統兼具自然生態系統和城市生態系統的雙重特征,在為人類提供豐富生物資源的同時,又要為人類提供優美的棲息環境[4]。因此,淮陽龍湖濕地開發既要滿足淮陽城市建設的需要,又要滿足生態保護和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需要。鑒于此,淮陽龍湖濕地開發目前存在的問題大致如下。
古淮陽以龍湖風景秀麗,“七臺八景”等歷史名跡而文明遐邇,吸引了孔子、老子、曹植、蘇軾等大批的古圣先賢到此駐足,并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言佳句[5]。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淮陽城市現代化建設,很多的歷史景觀已經消失不在或者失去了原有的風貌。如:弦歌臺、司城貞子閣、陳楚故城、蘇轍讀書臺等。歷史文化景觀的年久失修和銷聲匿跡不僅會直接影響淮陽龍湖旅游資源的質量,甚至會對龍湖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造成消極的影響。
水體旅游一直都是受旅游愛好者追捧的旅游項目之一。泡溫泉、觀瀑布、探冰川、尋湖泊等已經成為近幾年旅游的熱點[6]。但是這些項目在龍湖濕地游設計中鮮有考慮。僅有的7月荷花節大型觀荷采蓮活動,其內容設計也比較簡單,萬畝龍湖除了一望無際的水面和鋪天蓋地的荷花、荷葉外,能夠引人注目的景觀非常少。淮陽因龍湖而得名“水都”,但是水的動感不足,簡單的水上游項目,如劃船、游艇、木棧道很難將湖水的獨特之處發揮出來,不利于龍湖的發展。此外,龍湖沿岸村莊、旅社的建筑風格也比較單調,缺乏鮮明的個性,餐館食材更是大同小異,沒有什么特色,很難吸引慕名而來的游客。
淮陽龍湖面積雖大,但能讓游客記住的旅游線路卻屈指可數。已有的旅游線路也比較粗放,缺乏有效的管理、設計。如:西柳湖湖面開闊,水質優良,但整個湖面除了偶爾可見的幾條懶散游船外,幾乎沒有什么耐人尋味的旅游路線。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大背景下,這種粗放的旅游模式必將嚴重降低龍湖濕地旅游的獨特性,影響龍湖旅游業的經濟效益。
龍湖四面被城市環繞,面臨著嚴重的生活污水排放的壓力。加上政府宣傳的力度不夠,造成市民對龍湖資源的價值認識不到位,愛護環境和保護龍湖的意識不強,龍湖周邊的生活垃圾隨處可見,非常容易給外地游客一種臟亂差的印象;環湖巷道坑坑洼洼,路面高低不平,以及周邊綠色植物單一、管理不善等也會進一步加重游客對龍湖游的失望感;東湖大規模的圈地養殖,不僅破壞了湖區景觀的完整性,擾亂了正常的濕地管理秩序,而且也嚴重干擾了湖區野生水禽的棲息繁衍,迫使其轉移棲息覓食地,最終致使濕地生態環境與生物多樣性遭受破環。
項目支持、經費保障這兩個條件是保護和開發利用濕地資源這一項系統工程所必須的。由于淮陽縣特殊的經濟狀況,目前,用于龍湖濕地建設的經費有限,專項資金更是無法保障,這也嚴重制約著龍湖濕地資源保護和利用。
濕地監測是保護和利用濕地資源的基礎,保護和利用旅游資源的助推器則是濕地科研[7,8]。淮陽龍湖至今仍沒有建立完整的資源監測體系,資源監測能力薄弱,由于投入不足,濕地相關研究嚴重缺失。濕地監測不夠、科研能力不強都嚴重制約了淮陽龍湖濕地保護管理工作的開展。
龍湖濕地的保護、開發、利用與管理涉及多個部門,各部門往往為了各自的利益,出現了水、漁、游多頭并管的亂象,以至于很難形成合理有效的保護管理機制。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濕地保護與資源利用的相關法律法規,相互攀比、破壞龍湖濕地生態資源的現象時有發生。
城市濕地景觀系統是一個相對脆弱、不穩定的系統,極易受到人及自然因素的干擾,且生態平衡一旦破壞很難恢復[9]。因此,淮陽縣政府在重視對歷史景觀復原重建的基礎上,要積極加強對現有景觀的維護。如成立專門的景區管理部門對現有的畫卦臺、白龜池、弦歌臺等景點進行定期的檢修與維護。對于游客而言,僅有“景”是遠遠不夠的,安全的、干凈的、舒適的環境也是出游必要的參考因素之一。龍湖濕地作為一個為游客提供從繁重的工作壓力中釋放出來的游玩與憩息的地方,除了美景之外,更應該是一個舒適、溫馨的環境。因此,地方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強龍湖相關配套設施的保護和修葺,如增加景區廁所數量、規范商業布局、完善景區客服等,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作為濕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水既是龍湖的組成要素,也是龍湖濕地景觀中最具有靈動的部分[10],淮陽因水而興,龍湖更因水而聲名遠播,因此,龍湖濕地開發應圍繞水這一主題做文章,抓住水的特點,充分利用其在不同季節、不同條件下的審美,并以特定的形式展現在人們面前,使游客可以在任何時間都能感受到不一樣的龍湖。
由于當地群眾對濕地生態功能的了解較少,經常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對濕地環境造成破壞。因此,開展廣泛的濕地宣傳教育可以增強人們的濕地保護意識,使更多人參與到濕地的保護和建設中[11]。如,通過廣播、電視、互聯網、報刊雜志、照片、宣傳手冊、標語等多種媒體手段進行旅游宣傳和環保教育,最終營造出全社會參與濕地保護與建設的良好氛圍。
目前政府投入是龍湖濕地保護的主要資金來源,但就當前國內外濕地保護的現狀來看僅靠政府是遠遠不夠的[12],因此,淮陽縣政府在籌備濕地投資與保護資金的同時,還要積極呼吁社會、企業,甚至是外企對其進行投資,這樣濕地保護工程才能順利進行。
只有具備了完善的監測體系,才能對龍湖的水質、土壤狀況、生物群落、污染等狀況進行動態變化觀測、客觀科學地評價,因此,淮陽縣政府應積極和地方科研機構合作,盡快制定出適宜龍湖濕地環境保護和監測質量標準,并進行有效的環境監測和管理,以促成龍湖濕地管理體系的建立。同時政府還要加大濕地保護的科研投入,培養一批高素質的科研管理團隊,盡快建立起濕地科技支撐體系,在許多微觀的、局部的旅游環境保護中,采用科學技術的手段,如生化手段、物理手段、工程手段等方法來防治旅游環境的污染和破壞[13],從而使旅游資源及環境得到可持續的利用,為科學合理開發利用濕地打下基礎。
完善的管理機制是有效保護濕地、實現其可持續利用的關鍵因素,也是全面深入開發濕地資源的重要保障條件。淮陽縣政府對淮陽龍湖濕地系統的管理應做到統一、協調并舉。通過組建跨部門的濕地管理機構,按照一體化的原則、多樣性原則和可持續性原則,對濕地系統實施統一的規劃管理。
道德是對高素養人群的無形“法律”,但對素養較低者約束力有限[14]。因此,嚴格的立法保護對濕地保護極其重要,淮陽縣政府可以根據淮陽的實際情況,借鑒國內外成熟的濕地開發與管理經驗,制定健全的法律體系,建立嚴格的濕地土地開發審批制度。
淮陽龍湖濕地資源對于改善城市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改善龍湖濕地利用現狀是龍湖濕地生態建設的宗旨與目標,通過科學的濕地生態建設,不僅可以美化龍湖,還可以提高龍湖濕地的生態效益,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1]張 虹.淺議滇池濕地的作用[J].環境科學導刊,2014,33(1):19~23.
[2]沈 哲,劉平養,黃 劼.中國城市濕地保護的困境與對策——以上海市為例[J].林業資源管理,2013(5):19~20.
[3]任聰妍,孔德政.周口市淮陽縣龍湖濕地景觀評價[J].河南科學,2012,30(1):123~126.
[4]許一心,杜維禮,胡新苗,等.南京市浦口區濕地資源調查與保護初探[J].江蘇林業科技,2013,40(6):40~42.
[5]陳麥池,朱俊偉,楊建勛.文化遺產型旅游小城鎮景觀體系形成——以河南省淮陽縣為例[J].石家莊學院學報,2011,13(6):92~96.
[6]王煒文,趙煥焱.從數據看旅游度假的發展趨勢[J].時代建筑,2014(2):26~29.
[7]尹遠新,王明強,李 林.黑龍江省濕地現狀及濕地監測體系建設構想[J].林業科技,2011(1):17~18.
[8]王 強.探索濕地保護技術 建設科技創新平臺——首都師范大學洪劍明教授研究成果[J].科技成果管理與研究,2012(9):86~88.
[9]袁長飛,曾海江,范瑞錠.福州城市濕地生態景觀保護探討[J].亞熱帶水土保持,2010(4):10~12.
[10]黃圣寶.關于我國水體旅游開發的相關問題研究[J].時代報告,2012(6):348~349.
[11]姜文謙.淺析濕地教育與公眾參與[J].環境科學與管理,2008(3):12~15.
[12]陳艷艷.吉林省濕地資源開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科技創新導報,2013(27):238.
[13]王洪斌.宣城市濕地資源與保護利用現狀及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13,19(17):84~86.
[14]朱丹果.我國濕地保護的法律困境及對策[J].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28(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