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權
(重慶三博江陵醫院外一科,重慶400021)
免釘合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33例臨床療效分析
唐朝權
(重慶三博江陵醫院外一科,重慶400021)
目的分析免釘合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的臨床療效。方法回顧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該院收治的66例腹股溝疝患者的臨床資料,按不同治療方案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3例。對照組行釘合腹腔鏡修補術,研究組行免釘合腹腔鏡修補術,比較兩組臨床療效。結果兩組患者術中失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研究組手術時間、疼痛評分與住院時間等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復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研究組慢性疼痛、血腫、術區感染等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治療后軀體功能、認知功能、社會功能與總體健康等生活質量指標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相對于釘合腹腔鏡修補術,免釘合腹腔鏡修補術可減少腹股溝疝患者術后并發癥,促進其盡快恢復并提升生活質量,具有臨床實用價值。
疝,腹股溝/外科學; 腹腔鏡; 手術后并發癥; 住院時間
臨床多通過腹腔鏡腹膜外疝修補術進行腹股溝疝的治療,其具有微創、恢復快、復發率低的優點,因而被視為治療腹股溝疝的首選方案[1]。本研究為分析免釘合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的臨床療效,對66例行2種不同術式治療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本院收治的66例腹股溝疝患者的臨床資料,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學會疝與腹壁外科學組制定的腹股溝疝診斷標準[2]。按不同治療方案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3例。對照組中男 17例,女16例;年齡57~77歲,平均(61.39±5.08)歲;斜疝23例,直疝10例。研究組中男19例,女14例;年齡55~77歲,平均(61.46± 5.13)歲;斜疝25例,直疝8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疾病分類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手術方法 (1)對照組:行全身麻醉(全麻),建立腹膜外空間并分離解剖結構,于臍下1 cm處行弧形切口,以示指引導于切口下方3 cm處置Trocar,擴大腹膜前的間隙并置腹腔鏡,行疝囊鈍性分離,視解剖情況置入固定補片并釘合。(2)研究組:行全麻,于臍下1 cm處行長約1.2 cm切口,后行腹白線縱形切開,于腹膜前間隙置入Trocar,充入CO2(維持10~12 mm Hg,1 mm Hg= 0.133 kPa),置腹腔鏡并沿恥骨與患側腹股溝的疏松間隙分離,于恥骨和臍連線1/3處置Trocar與分離鉗,行疝囊鈍性分離,對直疝則無需處理,斜疝需游離精索并切斷疝囊;縫合關閉切口并顯露危險三角區,退出鏡身并置入補片,保證其完全覆蓋住恥骨肌孔,關閉進氣裝置并緩慢放氣,術后不予以抗菌藥物。
1.2.2 觀察指標與效果評價 觀察兩組患者術中、術后基本指標,包括術中失血量、手術時間、疼痛評分與住院時間,其中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進行評價,取0~10分,分值與疼痛程度成正比;觀察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包括慢性疼痛、血腫、術區感染及大出血等[3]。兩組治療后生活質量采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進行評價,包括軀體功能、認知功能、社會功能與總體健康等指標,滿分100分,分值與生活質量成正比[4]。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中與術后基本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術中失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研究組手術時間、疼痛評分與住院時間等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中與術后基本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術中與術后基本指標比較(±s)
注:-表示無此項。
組別n 術中失血量(mL)手術時間(min)疼痛評分(分)住院時間(d)對照組研究組33 33 t P 97.82±18.70 80.51±12.80 4.388 0<0.05 --16.18±1.75 15.20±1.64 2.347 3>0.05 3.10±0.84 1.08±0.52 11.745 8<0.05 7.45±0.82 4.10±0.77 17.108 2<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復發及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復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研究組慢性疼痛、血腫、術區感染等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復發及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2.3 兩組患者治療后SF-36評分比較 研究組患者治療后軀體功能、認知功能、社會功能與總體健康等生活質量指標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SF-36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SF-36評分比較(±s,分)
注:-表示無此項。
組別對照組研究組n 軀體功能 認知功能 社會功能 總體健康33 33 t P --57.17±6.80 73.92±9.71a8.117 0<0.05 55.29±6.79 68.17±8.80a6.656 7<0.05 61.16±7.68 78.80±7.61a9.372 6<0.05 60.72±7.25 76.47±8.19a8.271 8<0.05
腹股溝疝是腹腔臟器經由腹股溝區缺損向體表突顯而形成的疝,屬于臨床常見疾病,臨床多表現為脹痛、牽涉痛與疝區墜脹感等。腹腔鏡腹膜外疝修補術是治療該疾病的臨床首選,但據相關文獻報道,術中行植入網片的釘合固定雖有助于術后復發率的降低,但釘合所使用的金屬螺釘易導致疼痛與神經損傷等并發癥,不利于患者的術后康復[5]。
腹腔鏡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具有創傷小、術后并發癥少的優點,臨床上應用腹腔鏡腹膜前疝修補術可為解剖提供清晰視野,且操作簡便,為臨床治療帶來極大便利[6]。本研究結果顯示,免釘合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的總體療效優于釘合術,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與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且其術后疼痛與并發癥均少于對照組,考慮與免釘合可避免損傷血管與神經等機制相關。具體分析如下:免釘合術是在釘合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基礎上改良而成,通過將補片置于恥骨肌孔行覆蓋并不采用釘合器予以固定,在促進腹膜前間隙二氧化碳的同時促進腹膜自然復位,此外將補片植于腹膜與腹橫筋膜間,有助于避免補片的卷曲與移位,從而獲得良好的固定效果而避免釘合。考慮到該術式屬后入路手術,部分醫生不適應其所觀察的腹股溝區域,在一定程度上妨礙其對解剖結構的準確辨識。因此,臨床醫生進行該手術時,需清楚辨識恥骨及其疏韌帶,通過外側分離此標志有助于發現腹股溝韌帶與血管,從而為精確查找疝囊提供便利。由此可知,免釘合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雖具有更理想的療效,但臨床醫生應根據自身操作熟練度進行合理選擇,以避免操作不當所致的一系列并發癥。
為進一步分析2種術式治療腹股溝疝的不同效果,本研究對兩組預后情況進行了細致分析,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與該術式未行釘合具有密切關系,免釘合可避免釘合所致的血管與神經損傷,有助于減少患者術后腹股溝區的疼痛感與不適感[7-8]。而兩組復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原因為兩組手術操作基本一致,主要改良操作均在于減輕患者疼痛并改善預后,對術后復發情況無明顯影響。生活質量是評價患者預后的重要指標,其可直接反映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本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患者SF-36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與王家興等[8]研究結果一致,提示免釘合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更利于患者康復,可縮短其恢復時間并提升生活質量。受樣本量與研究時間限制,本研究未能就不同術式治療患者的遠期不適情況進行詳細探討,還有待隨訪結果予以補充。
綜上所述,腹股溝疝患者應用免釘合腹腔鏡修補術可減少住院時間并改善預后,對提升總體療效具有積極意義,值得在臨床應用。
[1]羅英,梁永明.卵圓鉗免氣囊分離器無釘合在完全腹膜外腹腔鏡疝修補術中的應用[J].中國臨床新醫學,2013,6(2):142-144.
[2]謝容明,魏文波,侯先瓊,等.基層醫院腹腔鏡完全腹膜外腹股溝疝修補術應用分析[J].中國基層醫藥,2012,19(8):1168-1169.
[3]馬頌章.疝外科學[M].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40-159.
[4]王大川,于穎娟.2種固定方式用于腹腔鏡下完全腹膜外腹股溝疝修補術的對比[J].現代臨床醫學,2014,40(1):20-21.
[5]李念,李天梁,鄧超,等.免釘合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130例臨床療效分析[J].安徽醫藥,2014,18(11):2080-2082.
[6]周少波,褚亮,程凱,等.免釘合補片腹腔鏡經腹腔腹膜前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應用體會[J].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2012,6(1):602-605.
[7]梁雄,陳烈歡,陳啟生,等.免釘合腹腔鏡下完全腹膜外無張力疝修補術的臨床應用研究[J].中外醫療,2013,32(24):81-82.
[8]王家興,林龍英,李捷,等.腹腔鏡下無釘合完全腹膜外腹股溝疝修補術83例[J].中國實用醫藥,2012,7(21):84-85.
10.3969/j.issn.1009-5519.2015.12.034
:B
:1009-5519(2015)12-1843-03
2015-02-16)
唐朝權(1972-),男,重慶梁平人,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腹腔鏡疝修補臨床工作;E-mail:tangchaoquancq@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