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旭
(武漢科技大學 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湖北 武漢 430081)
高校培養的學生是未來社會發展的保證,高校學子除了要很好的成才,更要很好的成人。對高校學子公益慈善理念的培育是能夠有力促進學生的成人,培養他們社會責任感和博愛精神。而高校學生本身還沒有工作,需要靠父母的資助、學校的各種獎助學金和自己的兼職等完成學業生活,所以一般的學生是沒有能力去做大的慈善捐款的,不具備大金額的慈善捐款能力,卻可做小金額的捐款作為,特別是通過這種力所能及的長期小金額的慈善捐款,培養高校學子的社會責任感。對于高校學子,確實有部分學生很有愛心,愿意奉獻自己的愛心,可很大一部分學生因各種原因都沒能加入到愛心的捐贈中來。如何吸引他們投入了這種微公益的行動中,成為亟需考慮的問題。
由于學校存在的募捐活動不規范性,武漢科技大學校團委做出了將學校內的募捐活動進行了統一規范,所有募捐活動需要由校團委審核批準,而且還成立了校青年發展基金會。目前的一元微公益活動就是全校師生校友每月有且只能捐一元,其所捐款項主要用于資助保護母親河的植樹造林和希望1+1的貧困學子學習生活補助等公益活動。具體是由武漢科技大學研究生會自治組織負責,是武漢科技大學研究生科技文化節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高校的公益活動具備一定的影響范圍,但范圍也是非常有限。公益捐款體現公益性,卻太過正式,需要揉進一些新元素。當前高校的各類公益捐款并不踴躍。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學生本身沒有工資待遇,都是或自己兼職或從父母那里受資助,沒有參與公益的資金能力。二是當前公益捐贈環境不好,大家對捐贈要么缺乏一定的社會責任擔當,要么對捐贈動機容易產生各種疑問,能夠堅持力所能及的捐贈的氛圍還沒有形成。
一般高校的募捐是針對特定受助對象或受助事情所組織的捐款。相對于高校的學生基數來說,一般募捐款額較少,達不到應有的捐贈額度的預期要求。一方面是學生因經濟情況不允許單次所捐金額較少,另一方面是參與的學生量較少。
目前高校的捐款一般都是自己組織將錢和實物捐往受助對象。如果是錢就涉及到給誰的問題,如果是衣服等物品就涉及到運送的問題。為此可以依據條件整成轉手捐款,即將所捐款項直接與各個公益基金對接。公益基金畢竟有一套較為成熟的運作機制,通過將募捐到的善款通過公益基金送到受助人那里,不失為一種好的方式。
目前公益捐款都是沒有去向反饋。反饋是對捐贈人的一種尊重,錢捐贈出去了需要通知一定的宣傳方式讓捐贈人知道捐款捐向何處,可以以某種方式公布,更可是電話短信告知。
在高校的慈善捐贈,一般分為三種,一種是學校主導的大型捐贈,一種學生團體主導的捐贈,再一種就是學生因某事自發組織的募捐。前兩者都是捐贈者將錢捐贈之后就完事,如果主導方處理的好,可能是及時反饋錢款去向,捐往了何地。如果主導方處理不好,就是師生捐完之后無任何下文。
影響學生捐贈的主要因素有很多。一是學生對捐贈主辦方的認可。在慈善捐款中,捐贈活動的主辦方代表了一種權威。二是學生對捐贈對象的認可。三是學生自身層次的差異。對于慈善捐贈,不同的學生對其看法不同,不同的看法導致不同的實際作為。在高校,依據對捐贈的作為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積極投身慈善作為中,盡己所能捐獻愛心,將獻愛心作為一種內心的追求。第二類是處于慈善捐贈的搖擺中,容易受外界影響而做出相應的舉動。第三類就是不想捐贈者,社會責任意識單薄,對于捐贈有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第一類和第三類學生人數不多,第二類學生是主體。對于高校,不可能行政要求學生必須捐款,既然是自由,第一類學生就是各種捐款的主體。如何激發第二類學生的慈善捐款就成為思考高校慈善捐款效果好壞的關鍵。對于常規的激發方法,就是對捐贈對象中涌現出的典型進行大力宣傳,在校園內進行各種倡議,所以這種慈善捐款就帶有很大的隨意性,隨宣傳力度和方法而變化。如果在高校開展一種長期的慈善捐款,顯然單純靠宣傳的效果難免不佳,為此提出了在高校進行公益+娛樂的慈善捐款模式。當然也有學者提出過制定完整的捐贈回報制度,使捐贈者在捐贈活動中受益,挖掘激勵捐贈者的積極性。[1]
每個高校都有教務系統,老師和學生都可登陸進去,比如武漢科技大學研究生的研究生培養信息登陸系統。特別是有的高校在教務系統里面,有四六級報名功能,比如武漢科技大學。只要在規定時間內報名成功的學生,之后在規定時間,學校財務會自動從綁定的學生一卡通中扣除四六級報名費用。
為此可以在各高校類似系統中開通每月的一元捐款功能,只要點擊捐款的都可自動從綁定的一卡通中扣費一元。每月一元的公益捐贈對學生來說承受的起,容易擴大全校的公益捐款面,激發大家的公益的責任擔當。對于這樣的一元捐款,約定捐款方式,一半用于公益,一半用于娛樂。即所有捐款中,一半用于捐給貧困學生等,最好全部以購買書籍的形式捐贈;另一半用于抽獎,抽獎采用在每月規定的時間內機器自動抽獎。在所有捐贈者中抽取幸運的若干位,分享這一半的獎金,實現所有捐款無紙化。
對于經常性的小額募捐在我國不是很成功。[2]我國大型的慈善組織不是很成功的募捐行動,在高校如何更好創新適應高校的特點。具體有如下幾種形式。
1.如前所述,在學生培養系統中增加是否參加一元微公益捐款報名。每月報名結束后從報名學生的飯卡中將1元扣掉。每個月的指定時間進行現場宣傳公示。
2.將每月的11日定為一元微公益活動宣傳日,在學校指定地點擺點進行募捐和上月的公益捐贈相關情況的公示。
3.平常準備組織志愿者在學校附近進行一元微公益的募捐行走活動,擴大募捐范圍。
4.寢室拉網式募捐行動,組織志愿者到學生寢室,宣揚一元微公益行善理念,積極影響更多捐出自己的微薄之力匯聚成江海之勢。
5.同時積極進行將校友納入到募捐中來,一是條件成熟時成立校一元微公益行善基金,二是開通淘寶賬戶,通過售賣學校校報電子版的方式,接受來自校友和社會人士的一元捐贈,還比如可以引入手機短信和銀行匯款的捐贈方式[3]。
將公益與娛樂結合起來。將一元微公益的所有款項的一半用于所計劃的捐贈對象,另外一半用于從一元微公益中機選一定人數作為幸運者,每人均分所有捐款額或是同等值的禮品。一種方式是直接以現金形式返回,如直接充進學生飯卡中,老師校友捐贈者可以充進話費,另一種是等值的禮品。
武漢科技大學校研究生會的一元微公益的探索,進一步豐富了高校公益募捐創新模式,倡導了一種公益+娛樂的募捐模式。如果武漢科技大學一元微公益能夠在不斷的探索中做出成效,吸引更多的武漢科技大學學子投入到募捐活動中,那這種一元微公益活動方式就可以向其它高校推廣,以此促進高校的公益慈善募捐作為。
[1]宋先花.我國高校社會捐贈問題與對策研究[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2,(1):46.
[2]李躍.應急性募捐與經常性小額募捐的機制分析與完善策略[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8(1):10-14.
[3]張作為.網絡慈善募捐模式構建與實施[J].北方經濟,2011,(4):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