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文慧,殷潔,吳慧,郭夢笛,卞國銳(南京林業大學風景園林學院城鄉規劃系,南京 210037)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流動婦女城市融入問題研究
——以南京市家政業流動婦女為例
葛文慧,殷潔,吳慧,郭夢笛,卞國銳
(南京林業大學風景園林學院城鄉規劃系,南京 210037)
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以人為本的“人的城鎮化”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家政業流動婦女作為農業轉移人口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有作為農業轉移人口的共性問題,也有其作為女性群體特有的生命周期及家庭角色所帶來的特定問題。文章以家政業流動婦女為研究對象,從其城市生活的經濟狀況,權益保障,社會交際,行為適應,身份認同等五個方面著手,分析其城市融入過程中存在問題及原因,并從物質改善,精神接納及社會保障三個方面提出促進這一群體融入城市的建議。
新型城鎮化;南京;家政業流動婦女;城市融入
隨著新型城鎮化規劃的提出,以人為本的“人的城鎮化”引起各界的廣泛關注,其中農業轉移人口的城市融入問題成為當前研究的重點。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2年全國農民工檢測調查報告顯示,全國農民工總量達到26 261萬人,增長3.9%。其中,外出農民工16 336萬人,增長3.0%。舉家外出農民工3 375萬人,增長2.9%,女性農民工占農民工總數的33.6%[1]。可見女性農民工是農業轉移人口中的一個重要分支,然而與男性農民工相比,女性農民工在就業方面存在性別以及自身素質等諸多限制,在職業選擇上有較大的局限性,因此她們往往選擇就業門檻低,對文化素質和專業技能要求都不高的行業,其中以選擇家政服務業的居多。總體來看,我國家政服務行業尚處于起步階段,缺乏統一的管理部門以及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對從業人員的要求普遍偏低,是許多進城務工農村婦女的首選工作,由此便產生了一個特殊的女性農民工群體——家政業流動婦女。與其他工作性質的女性農民工相比,這一群體能夠更加深入地接觸城市生活,對城市的生活方式及價值觀念有較多的了解,同時在城市融入的過程中也面臨更多的誘惑與矛盾,因此其城市融入過程具有一定的復雜性,是研究女性農民工城市融入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許多學者針對城市融入問題進行了多層次的討論。在農民工群體層面,田明等認為不同城市流動人口總體融入狀況和各層面的融入存在差異,地方政府要結合各自城市的流動人口行為適應的特點,制定適合本城市特點的流動人口城市融入政策[2]。王佃利等提出應該以包容性發展理念為基礎,在尊重農民工個人意愿的前提下,通過還權賦能、增強社會團結、完善社會保障三個方面完善農民工城市融入的政策選擇[3]。另外胡榮等則從社會穩定的角度提出要關注農民工的城市融入問題,從而達到提升農民工公平感,促進社會穩定的目的[4];在女性農民工城市融入層面,張翠娥等發現這一群體兼具傳統和現代性別觀念,擁有自己的亞文化,形成了城市邊緣的新鄉土社區居民[5]。其社會交際局限于這個小的鄉土社區,而缺乏更廣泛地社會參與感。綦淑娟認為,隨著國家新型城鎮化政策的出臺,女性新市民的城市融入正出現新的趨勢和特點[6];而在家政行業層面,人們往往更關注這一群體的社會權益保障方面的問題及家政行業的不規范性,而對家政業流動婦女的城市融入問題討論較少。
本文主要就家政業流動婦女的城市融入問題,分別對家政業流動婦女經濟狀況、權益保障、社會交際、行為適應和身份認同五個方面分析總結家政業流動婦女這一群體的城市生活現狀及影響其遷移意愿的因素,并提出改善其城市困境的對策,促進這一群體更好地融入城市。
本文通過對南京市發展較為成熟的鼓樓區、秦淮區、玄武區、建鄴區四個行政區的走訪,并發放問卷150份,經過對調研數據統計分析,南京市家政業流動婦女大多來自省內及安徽等鄰近省份,以中年婦女為主,整體受教育水平偏低,職業技能水平參差不齊。通過對數據的梳理我們發現這一群體在城市融入過程中存在如下幾點共性問題:
第一,在經濟收入方面,由于家政業流動婦女的職業素質偏低,缺乏自身內在的競爭力,加之外部就業市場的不穩定,造成了其工作流動較大,收入不穩定等問題。
第二,在權益保障方面,受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有些家政業流動婦女雖進城多年,但與戶籍制度相掛鉤的社會福利及社會保障卻遲遲難以跟進。并且目前我國《勞動法》尚不健全,家政人員的合法權益不能得到法律的有效保障。
第三,在社會交際方面,一方面她們遠離家鄉,與家鄉的親人朋友產生空間上的隔離,另一方面她們雖身在城市,卻往往與城市居民有較大的精神距離,這種兩難的局面造成了家政業流動婦女在城市中的“精神孤島”現象。
第四,在行為適應方面,家政業流動婦女人到中年,家鄉的生活方式一時難以改變,面對大城市的快節奏與生活環境往往難以適應。
第五,在身份認同方面,大多數的家政業流動婦女較易受傳統觀念的束縛,造成對自我身份認同和自我價值定位的偏頗。
2.1家政人員職業素養低且就業渠道狹窄
南京市家政服務從業人員以周邊農村地區的女性為主,年齡基本在31~50歲。這一群體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缺乏相應的職業技能培訓,因此她們工種的選擇面也較窄,而且由于部分流動婦女會因男性的工作變動而更換住所,流動性較大,會經常面臨換工作的問題,在此過程中,不規范的中介機構會不斷收取中介費用給這部分家政也流動婦女徒增了經濟負擔。
2.2家政服務行業法律法規不健全
在我國由于家政工的雇傭者是家庭和個人,所以,傳統意義上的家政工至今仍然被排除在勞動立法的調整范圍之外,一旦家政服務人員與雇主發生勞動爭議糾紛,就會引起一系列的問題。并且由于家政人員法律定位的模糊,使得家政服務業缺少必要的立法和行業的監督和約束,造成了家政服務行業在市場經營上的混亂。
2.3家政業流動婦女存在基于生命周期規律的遷移特征
在調查中發現,家政業流動婦女中存在著女性特有的生命周期規律。對大多數家政業流動婦女而言,在16歲之后,她們可以被合法雇傭,進入城市開始打工;25歲之后她們大多數開始回鄉結婚生子;到35歲孩子基本可以自理之后,她們就又回到城市中工作;到50歲左右,由于身體原因或者子女結婚生子等原因她們又將回到農村或中小城鎮與子女生活在一起。從整個過程可以看出,基于女性性別角色的家庭責任的牽絆是影響家政業流動婦女在家鄉、中小城鎮、大城市之間遷移的決定性因素。另外,相較于家中的男性勞動者,女性承擔著更重的養育下一代、照顧老人的責任,因此其工作時間受到較大的影響。同時,家政業流動婦女在選擇打工地點時必須考慮到家庭對其活動范圍的約束。
家政業流動婦女的城市融入問題,是女性農業轉移人口城市融入的一個縮影,是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城鎮化進程中的重要一環。同時,促進家政業流動婦女融入城市,改善其城市體驗的過程也是社會資源的均等化再分配的過程,對于新型城鎮化的下一步工作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通過以上對家政業流動婦女的經濟狀況、權益保障、社會交際、行為適應、身份認同等五個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家政業流動婦女家庭生活狀況質量總體較低;在就業方面,文化水平及專業技術水平較低,缺乏市場競爭力;在立法及行業規范方面,目前我國勞動法及家政業行業規范不健全,使我國家政業從業人員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在社會生活方面,存在人際關系網絡破碎、文化認同感缺失、社會歸屬感低等問題,因此,本文相應地提出三點對策建議。
3.1提高家政業流動婦女的職業技能
城鄉二元結構制度下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平等,以及中國自古以來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導致農村女性往往難以接受良好的教育。而由于學歷水平和自身素質的限制,她們往往長期困于勞動力市場的底層,微薄的收入與高昂的城市生活成本以及繁重的工作都使其無暇參加職業培訓,也更加缺乏市場競爭力。因此,需要政府、企業及行業協會共同努力,改善這一境況。首先,政府應不斷加強對家政業流動婦女的職業培訓資金投入的力度,發揮勞務培訓的主渠道作用,改善其就業環境,促進其就業。另外,政府還應該聯同家政業協會為家政業流動婦女提供優惠的住房政策、醫療補貼等,以減輕家政業流動婦女在大城市的生活壓力,不斷改善她們在城市中的物質生活質量,提高其城市生活水平。
3.2實現家政業流動婦女的權益保障
在我國,傳統意義上的家政服務人員迄今仍被排除在勞動立法調整范圍之外,勞動部制定的《勞動法》中明確規定,家政服務人員不屬于勞動法的調整范疇。隨后通過的《勞動合同法》依然沒有調整雇主和家政服務人員之間的法律關系。因此,政府應首先明確家政業當事人的法律地位,明確家政公司、家政工、雇主三者之間的法律關系,大力推行家政人員《勞動合同》簽訂制度,引導家政服務公司與家政服務人員簽訂正式勞動合同,保護家政人員的合法權益。
同時,雇主也應與家政服務人員自行訂立雇傭合同,對家政服務中出現的諸多糾紛問題,進行相應的處理。由街道辦事處、社區居委會、家政行業協會等在了解家政服務人員的工作情況下,為其提供所需要的幫助。家政服務人員多是下崗的職工或者農村的婦女,所以,政府應積極創造就業條件和改善社會保障政策,以解決她們的家庭以及就業憂慮。
3.3促進家政業流動婦女融入城市生活
對于家政業流動婦女來說,她們多年工作生活在農村和城市之間,一方面,長期遠離家鄉,在心理上與家鄉漸行漸遠;另一方面,城市的高壓生活,使得她們難以融入城市。為此,政府應不斷促進對家政業流動婦女的文化接納,使得她們盡快融入城市。首先,社區應組織和實施大量的社區文化休閑活動,豐富家政業流動婦女的業余生活。其次,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由社會組織推進對家政業流動婦女的心理輔導項目,使得她們在城市中得到心理的認同和情感的關懷,實現身份的認同和行為的適應,進一步地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1] 國家統計局.2012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EB/OL].(2013-05-27)[2015-9-1].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305/t20130527_12978.html.
[2] 田明,彭宇.流動人口城市融入的空間差異——以東部沿海6個城市為例[J].城市規劃,2014,(06):9-16.
[3] 王佃利,徐晴晴.包容性發展中的農民工城市融入:問題界定與路徑審視[J].東岳論叢,2012,33(3):11-17.
[4] 胡榮,陳斯詩.農民工的城市融入與公平感[J].廈門大學學報,2010,(04):97-105.
[5] 張翠娥,付敏.社會性別視角下移民社區農村女性城市融入研究[J].中州學刊,2011,(05):122-125.
[6] 綦淑娟.新型城鎮化與女性新市民的城市融入:社會政策的視角[J].婦女研究論叢,2014,(123):47-54.
Research on the Problem of Urban Inclusion of Floating Women Under the New Type of Urbanization Background
——A Case Study of the Floating Women in Home Economics Corporations in Nanjing
GE Wen-hui,YINJie,WUHui,GUOMeng-di,BIANGuo-rui
(Nan 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ollege,Nanjing210037,China)
In the context of new urbanization,people-oriented"people's urbanization"b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agricultural transfer population,the domestic industry is a common problem of the agricultural population,as well as the specific problems of the female population.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reasons of the urban integration process from five aspects:the economic situation of domestic industry,the economic situation of urban life,the protection of rights and interests,social communication,behavior adaptation,identity recognition,etc..
Newtype ofurbanization;Nanjing;Floatingwomen in home economics;Urban inclusion
D442.6
A
1674-8646(2015)08-0048-03
2015-06-27
江蘇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基于農業轉移人口遷移行為特征的新型城鎮化策略研究”資助(201410298031Z)
葛文慧(1993-),女,河北衡水人,從事城市規劃與設計研究。
殷潔(1980-),女,江蘇南京人,博士,副教授,從事新型城鎮化與城鄉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