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巖
(牡丹江市婦女兒童醫院 黑龍江 牡丹江 157000)
淺析婦科病的放射線治療
高巖
(牡丹江市婦女兒童醫院 黑龍江 牡丹江 157000)
目的:觀察宮頸癌病人外周血淋巴細胞染色體與癌之間的關系,并探討經放療后患者染色體的改變。方法:宮頸癌組選擇經過病理活檢確診為宮頸鱗狀上皮癌且尚未接受任何治療的患者20例,放化療前后分別取外周血培養,觀察淋巴細胞染色體變化情況。正常對照組選擇未接觸過放射線的健康女性10名,采取外周血培養。選擇放療前后宮頸癌組和正常對照組標本分析100個有絲分裂中期細胞的染色體數目和結構畸變,每一例都挑選4-5個染色體分散良好、結構畸變典型的細胞作顯微照相,然后進行核型分析。結果:進行放療之前,宮頸癌患者與正常人相比,其外周血淋巴細胞染色體有明顯的數目異常及結構畸變,兩組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放療之后宮頸癌組的染色體數目及結構畸變率顯著提升且外周血培養淋巴細胞的分裂相極少。結論:宮頸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細胞染色體的數目及結構均發生明顯的異常,經放射線治療后,染色體的數目及結構異常與放療前相比有顯著改變,說明放射線雖可殺傷腫瘤細胞,但對正常細胞也有較嚴重的損傷作用。
子宮頸癌;放射線治療;化學放射線療法
子宮頸癌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疾病,在女性生殖器官癌瘤中占據主導地位。子宮頸癌多數是鱗狀上皮癌,對放射線的敏感性較高,因此采用放射線療法來治療子宮頸癌是一種不錯的方法,但是該類治療中對患者外周血淋巴細胞培養染色體的研究報告甚少,特別是放射線治療前后染色體的變化報道很少,現對本研究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擇經過病理活檢確診為宮頸鱗狀上皮癌且尚未接受任何治療的患者20例,年齡38-65歲作為宮頸癌組。正常對照組選擇未接觸過放射線的健康女性10名,年齡30-38歲。
1.2 研究方法
宮頸癌組的20例患者均給予20-30次鉆-60照射,每次的射線照射量為180γ-200γ,總的放射線劑量為4500γ-5000γ,上鐳2-4個,劑量是3700-7500mg/h。將宮頸癌組于放化療前后分別取外周血培養,觀察淋巴細胞染色體變化情況,正常對照組也采取外周血進行培養,作為淋巴細胞染色體的對照組。調配日本產的RPMI-1640培養液,加入20%小牛血清,將PH值控制在7.2,將培養液盛裝在小瓶中,每瓶裝5ml培養液,再加入PHA0.2ml以及病人的靜脈血0.3ml,每一例都要制備6瓶。將取自宮頸癌組和正常對照組的淋巴細胞在37℃下恒溫培養72個小時,并在培養結束前的3個小時加入0.01ml0.01%的秋水仙素,使培養的最終濃度保持在0.2ug/ml。培養之后收集到的淋巴細胞要先用5ml0.075M的氯化鉀溶液在37℃的水浴鍋中進行水浴加熱,進行低滲處理,20分鐘后淋巴細胞可以充分脹開,之后用甲醇冰醋酸固定液(甲醇與冰醋酸的比例為3:1)進行三次固定,冰水片制片,最后用Giemsa進行染色。
1.3 分析方法
分別從放療前宮頸癌組、放療后宮頸癌組以及正常對照組三份標本中選擇100個有絲分裂中期細胞進行觀察,分析其染色體數目以及結構的畸變情況。同時,每一例要挑選4-5個染色體分散良好、結構畸變典型的細胞進行顯微照相,然后進行核型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的數據統計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如果P<0.05說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正常對照組與放療前宮頸癌組的比較
經過對比可以發現,放療前宮頸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細胞染色體相比于正常對照組有明顯的數目異常以及結構畸變,且兩者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放療前宮頸癌患者的二倍體細胞比例為72.95%,正常對照組為87.15%,放療前宮頸癌患者的亞二倍體細胞比例為19.55%,超二倍體細胞比例為7.50%,均比正常對照組要高。此外,放療前宮頸癌患者的染色體結構畸變率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大約是其三倍,染色體結構畸變最明顯的是環形染色體,雙著絲點、染色體易位重組以及染色單體斷裂等染色體畸變情況都有發生。
2.2 宮頸癌組患者放療前后的比較
對比宮頸癌組患者放療前后的染色體情況可以發現,放療后患者的染色體數目及結構畸變率與放療前相比有顯著改變,放療前的染色體結構畸變率只有4.7%,而放療之后畸變率竟高達15.6%。染色體碎裂是最為常見的染色體畸變類型,約占總畸變率的三成,同時,放療之后,患者的外周血培養淋巴細胞分裂相非常少。
子宮頸癌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疾病,早期并沒有明顯的癥狀,但是隨著病情的發展,癌瘤會出現轉移癥狀,擴散到近旁的組織,壓迫患者的周圍神經,使患者的坐骨神經等會出現持續性疼痛。腫瘤如果進一步壓迫或者侵蝕患者的輸尿管,患者會感覺到腰痛,經常出現尿頻、尿急、尿痛、血尿等情況,常被誤診為泌尿系統感染而耽誤治療。病情進一步發展會導致腎功能衰竭,甚至尿毒癥。宮頸癌晚期患者會出現全身癥狀,因為癌瘤組織的代謝等原因,患者會出現發熱、貧血、消瘦等現象。子宮頸癌多數是鱗狀上皮癌,對放射線的敏感性較高,因此局部給予高放射量的陰道內照射治療子宮頸癌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方法,成功地增加了子宮頸癌早期病例的治愈率,也增加了子宮頸癌患者的生存率。早在20世紀90年代,放射線治療便已經在婦科疾病治療方面得到了應用,但是對于其安全性以及有效性的爭論一直未曾停止[1]。
本次研究的結果表明,子宮頸癌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細胞染色體數目有明顯異常,二倍體細胞的比例要低于正常人,但是亞二倍體及超二倍體比例卻要高于正常人,同時染色體的結構畸變率升高,環形染色體、雙著絲點、染色單體裂及染色體易位重組等都是常見的染色體結構畸變現象。子宮頸癌患者的染色體發生了明顯的改變,可能是因為遺傳物質的不穩定性,而導致個體對環境致癌因子的敏感性增加所致。此外,放射線照射雖然能夠殺死腫瘤細胞,但是對人體的正常細胞也會造成比較嚴重的殺傷作用,本次研究便發現,子宮頸癌患者經過放射線治療之后其外周血培養淋巴細胞的分裂相很少,淋巴細胞的染色體數目異常與結構畸變率相比于放射線治療之前有較大幅度的提升[2]。
目前,子宮頸癌的進行期分類一般采用國際分類FIGO分類進行,難以準確反映預后。重要的預后決定因素包括腫瘤的直徑、骨盆內淋巴結轉移的有無、血中血紅蛋白值、與子宮頸癌的發生密切相關的人類乳頭瘤病毒(HPV)的抗體效價、還有與各種分子生物學的預后因素等。結合本研究結果,進一步探討染色體在量和質方面變化的規律性,有助于學者進一步研究與掌握腫瘤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并對腫瘤的行為進行預測或進行預后,相信隨著醫療技術以及放射線治療的進一步發展,婦科疾病定能得到更好的醫治。
[1]村山貞之等.子宮頸癌放射線治療的進展[J].日本醫學介紹.2005(2):80-82.
[2]徐昌芬,朱啟錠,周亞東等.宮頸癌患者放射線治療前后外周血淋巴細胞染色體觀察[J].南京醫學院學報.1988(3):217-219.
R271.1
B
1009-6019(2015)09-01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