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珍
(黑龍江省大慶市第二醫院 黑龍江 大慶 163461)
探討對有自殺意念的肝癌患者的行為干預
張慶珍
(黑龍江省大慶市第二醫院 黑龍江 大慶 163461)
目的:探討行為干預對肝癌患者自殺意念的影響。方法:將我院2012年6月-2014年11月確診肝癌后情緒波動較大甚至情緒反常住院患者12例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并進行行為干。結果:通過對有自殺意念的肝癌患者進行干預后,有效消除其自殺心理,樹立患者戰勝疾病的信息,積極面對生活,提高生活質量。結論:行為干預能夠有效改善肝癌患者的自殺意念,值得臨床醫護人員借鑒。
肝癌患者;自殺;行為干預
肝癌即肝臟惡性腫瘤,常見的臨床表現有肝區疼痛,腹脹、乏力、部分患者有黃疸、上消化道出血、進行性消瘦、肝癌破裂后出現急腹癥等表現。患者一旦確診,恐懼、悲觀、思想壓力大,有的患者甚至產生自殺的念頭。這樣的患者主要有情緒低落(悲觀厭世)、思維遲緩(肝昏迷除外)、運動抑制的特點。為探討行為干預對肝癌患者自殺意念的影響,本文選自我院2012年6月-2014年11月情緒低落的肝癌住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將報告如下。
將我院2012年6月-2014年11月有情緒低落的12例肝癌住院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本組12例患者均自愿配合醫院的調查以及治療、護理等方面的工作;其中男性6例,女性6例,最小患者年齡20歲,最大患者年齡70歲,中位年齡(42.3±5.2)歲。患者的文化程度主要分布如下:3例大專及以上、2例高中、4例初中、3例小學;患者的職業分布如下:6例農民、2例工人、2例學生、2例其他。
(1)給予患者健康的信念模式。健康信念模式主要是指患者遵從醫生叮囑的基礎上通過針對性的健康措施將某方面對健康產生危害的行為放棄[1]。針對性的采取心理指導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配合醫生根據不同階段進行個體化的綜合治療。治療的的方法主要有手術切除、經血管進行肝動脈化療栓塞術、射頻消融、微波化療和放療、中醫中藥等治療肝癌。根據病情及病人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手段,從而達到延長生命的目的,改善生活質量。
(2)給予理解和情感支持,不要讓患者默默承受。確診肝癌的病人受到病痛和精神的雙重打擊,人承受壓力的能力是有限的,這時需要家人的關心和醫護人員的幫助。護士除了配合醫生的治療外,應做到以下幾點;
(3)基礎護理把基礎護理做到位是非常必要的:1.首先要使病區成為清潔、美觀、安靜、舒適、便利的休養環境;2.了解患者的生理、心理等信息,檢測其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等生命體征的變化;3.保持病人身體清潔舒適,排除有害因素的侵襲,如防止地滑摔倒,保證護理安全;4)給予合理的飲食;5)對重癥患者給予合理、舒適的體位,并防止發生褥瘡;6)與醫生診斷、治療工作全面配合,醫護人員應該有專業的護理技術,使患者的痛苦得到緩解。細微之處顯真情,醫者仁心,[2]能夠喚起病人的理解和信任。
(4)心理干預做好患者的心理干預,防止病人產生自殺意念。對產生自殺念頭的患者,應留人陪伴,而且陪伴必須有愛心、做到體貼、關心患者,通過與患者的交談,知道病人最關心、最需要、最擔心的問題是什么,全方位解決以及幫助患者,并且還需要積極引導患者與現實生活面對,對于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無需過于憂慮,從根本上促進患者戰勝病魔的自信心得到全面增強。
(5)密切觀察加強巡視,防止意外。觀察病人的語言、動作和行為的表現以及非語言的情感反應,不給病人機會,防止自殺行為。
(6)尋求患者親人的幫助和關心,使病人感到世間的美好。
根據相關資料統計,目前我國大約每年有12萬患者由于肝癌無法治愈死亡,常見發病年齡在40-49歲之間。近幾年,我國肝癌患者的發病率以逐年上漲呈現,發病時間段越來越年輕化。由于肝癌患者在確診并且接受治療時,心理容易出現過度抑郁、過度焦慮等負面情況,嚴重的甚至出現自殺心理。通過分析相關研究資料標志,大部分癌癥患者在確認后心理負面情緒發生率高達80%左右,代表大多數癌癥患者均心理均出現不良情緒,同時會出現自殺傾向。因此,合理的心理護理干預能夠促進患者的情緒得以有效改善,叮囑患者學會通過其他方式調整自己的心理情緒,醫護人員還應該通過和患者良好交談的方式對患者心理活動進行掌握以及了解,實施針對性的鼓勵和安慰,提高患者生存愿望以及加大患者的安全感,具體的干預措施提下如下。
3.1 溝通的技巧,情感療法
有自殺傾向肝癌患者的目的是為了中斷意識情感,這時快速建立心靈通道是非常必要的。在面談時,醫護人員必須與病人建立起一種能夠溝通以及可信賴的關系。準確的共情技能、傾聽技能、言語反應及表達實施干預。情感的控制是行為形成和轉變的重要因素。在這個時候,親人的陪伴也起決定性的作用。
3.2 治療方法
對治療肝癌失去信心的患者,介紹治療肝癌的方法,打破五年生存率(甚至八年)已經成為事實,利用在我院治愈肝癌的患者實際病例最有說服力。樹立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
3.3 減輕病痛
配合醫生根據不同階段進行個體化治療,對癥處理,減輕病痛。
3.4 尋求幫助
對于家庭經濟困難的患者,尋求社會的捐助及親友的幫助,從而減輕病人的心理負擔。
3.5 自我療法
患者經歷一段時間治療后,對疾病已認可,在定程度上能積極配合治療。讓患者做最感興趣的事,交一些知心朋友尤其是風趣、有智慧的朋友并保持聯系。這樣就能避免患者的孤獨感。鼓勵病人加強社會交往,積極的面對生活。
對于有自殺意念的肝癌患者的行為干預主要是健康相關行為干預。確保其恢復健康、維護健康、加強健康的行為得到有效提高,根據生活方式以及行為的相關原因,對疾病發生與發展的可變性進行全方位了解,通過針對性的對策使患者的相關行為得到明顯改善。實踐證明,醫護人員對有自殺意念的肝癌患者給予行為干預,對促進病人康復,恢復社會功能有積極的意義[3]。
[1]王燁源,陳建勛.從源頭上阻斷"慢病"自然進程《健康管理模式》[J].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07年02期
[2]張艷清,張旭平.《解讀生死》的解讀[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9,22(4):77-78.
[3]陳彥方.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M].濟南.山東科技出版社,2001,108.
R322.4+7
B
1009-6019(2015)09-02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