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旭 齊永長
(蕪湖地區衛生學校 安徽 蕪湖 241000)
護理實踐教學是護理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實用型護理人才的重要教學環節。通過實踐教學,不僅能夠驗證理論教學,更重要的是通過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科研能力、動手能力以及縝密的處事能力,對學生的智力開發與技能培養有著重要意義。但課堂實訓時間畢竟有限,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主要是起到示范教學和引領作用,學生需在此基礎上,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反復操練,才能熟練掌握專業課程的實踐技能,因此,在課堂教學之余,向學生有序開放實訓室,為其提供更多的實踐操作機會,可有效提高護生的實踐技能。
護理專業課程體系所包含的課程門類較多,涉及的內容廣泛,尤其醫學基礎課,醫學理論知識多枯燥乏味,且理解和記憶難度較大,學生學習興趣素然,畏難情緒較大,學習積極性偏低。課余時間,根據學期課程開設情況及進度,有計劃地安排班級學生進入實訓室,開展相關內容的課余實踐活動,不僅活躍了學生的課余生活,而且還能在寬松、愉快的環境下強化實踐技能,使其在不斷提高動手能力培養的過程中,激發了專業學習興趣。
為了有效利用有限的實踐教學資源,提高實踐教學設備的利用率,學校護理專業實訓室設置按實訓功能共分為六大綜合實訓室:人體解剖標本和模型陳列室、醫學形態學綜合實訓室(含醫學生物學、組織學、醫學微生物學、人體寄生蟲學、病理學實驗實訓功能)、醫學技能學綜合實訓室(含生理學、生物化學、藥理學實驗實訓功能)、基礎護理實訓室(包括護理示教室、護理練習室,可供學生完成護理專業基本護理技能操作)、內兒護理綜合實訓室(含內科護理實訓、兒科護理實訓功能)、外婦護理綜合實訓室(含外科護理實訓、婦產科護理實訓功能)。各實訓室公用設備或物品,可由實訓中心統一調配使用,以提高其利用率[1]。
各實訓室在充分滿足課堂實踐教學的前提下,根據學校教務科統一課表的安排,合理制定實訓室開放方案,有計劃地在課余時間(包括自習課、課外活動、晚自習、雙休日)向學生開放實訓室。護理專業實訓室課余時間開放實訓項目類別主要分為三類:醫學基礎實訓(包括人體解剖標本觀察;人體解剖與胚胎模型觀察;正常組織切片與病理組織切片鏡下觀察;人體寄生蟲及其感染標本、病理學標本觀察;病原微生物、人體寄生蟲蟲卵等形態學觀察;血壓測量等項目)、基礎護理技術實訓及臨床護理實訓(包括內、外、婦、兒科護理實訓等項目)。除了生理學(血壓測量例外)、生物化學、藥理學等醫學機能學實驗項目,因涉及復雜的實驗機制及安全隱患,課余時間不宜直接對學生開放外,其他醫學基礎課、基礎護理操作技術、醫學臨床課絕大多數實驗實訓項目課余時間均可直接對學生開放,為學生課余實踐練習提供良好的平臺,有利于學生實踐技能的鍛煉[1]。值得注意的是,為安全起見,臨床護理實訓室課余時間對學生開放,多以模型人為實訓操作對象。
4.1 科學制定實訓室周開放時間表,做到日常實訓與課余實訓兩不誤:根據學校護理專業學期總課表及各課程實踐課教學計劃,科學制定學校實訓室周開放具體時間安排表,周末通知各班級下周的實訓室開放時間、開放內容、實訓地點及其責任人,使班級學生做到有備而來,使課外實訓真正落到實處,提高實訓室利用率。
4.2 優先培訓實驗員,提高實踐帶教水平:實訓室開放活動,主要由實驗員全權負責,學生課代表積極協助配合,必要時(實踐難度較大),安排專業課教師協同參與和支持。因此,實驗員的自身業務素質尤為重要。平時日常教學,實驗員要主動配合任課教師參與一切實驗實訓課的準備、實施全過程;必要時,可安排實驗員脫產進修學習,以期真正成為教師實踐教學的得力助手[1]。
4.3 注重在學生中培養實踐能手,充分發揮其"教師助手"的作用:堅持課堂實訓與課后練習相結合。因課堂實訓時間有限,為確保學生及時掌握各科實訓技能,在課堂示范及練習的基礎上,合理安排學生開展大量的課外操作練習,并在學生中大力倡導"能者為師",互幫互學,注重在學生中培養實踐能手,使其成為教師和實驗員的"助手",帶領小組乃至全班同學共同進步。
4.4 加強實訓室建設投入,不斷改善實踐教學條件:護理專業是技能型專業,其服務對象是患者,專業性質和特色對從業人員的實踐技能要求較高,因此,護理專業實訓室的硬性條件和建設是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關鍵和保障。學校要高度重視護理實訓室建設,注重實訓室投入,逐步實現理實一體化的教學要求,為社會培養高素質技能型護理專業人才,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衛生健康需求。
4.5 建立健全實訓室管理制度,規范化開放實訓室:建立健全實驗員工作職責、實驗室安全制度、實訓室課外開放管理制度等實驗管理制度,以便科學、高效開放實訓室,提高實訓室利用率。
[1] 孫紅,蒙仁.中等衛校實驗室管理模式改革初探[J].衛生職業教育,2010,28(19):114 -115.
[2] 張磊.實驗室建設和管理在素質教育中的困境與出路[J].經濟研究與導刊,2014,(11):261 -262.
[3] 樓新法,盧欣杰,王建軍.醫學基礎實驗室管理體制改革的探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6,(11):20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