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艷瓊
(湖北省荊門市第二人民醫院精神衛生科 湖北 荊門 448000)
睡眠障礙簡析
溫艷瓊
(湖北省荊門市第二人民醫院精神衛生科 湖北 荊門 448000)
睡眠是人體恢復精力的重要生理機制,睡眠障礙會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及工作效率,損害身體健康。本文從診斷標準、發病原因、治療方法等方面對睡眠障礙進行了簡單分析,對于人們了解疾病、治療疾病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睡眠障礙;診斷標準;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
睡眠是人體恢復體力、解除疲勞的重要生理機制,充足高質量的睡眠能有效地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然而,據不完全統計,世界范圍內,約有近1/3的人飽受睡眠障礙的困擾。
失眠是睡眠障礙的主要表現。長期的失眠會導致人體神經、免疫、內分泌、消化、生殖系統的功能紊亂,并引起很多并發癥。同時,長期失眠對人的生活和工作也有很大影響[1]。雖然睡眠障礙的發病率高,危害嚴重,但是患者中近一半的人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并及時就診。因此,正確認識睡眠障礙的診斷標準、原因和相關治療方法,對預防與避免睡眠障礙有著重要作用。
一般來說,睡眠障礙是指睡眠量的異常及睡眠質的異常或在睡眠時發生某些臨床癥狀。對于不同的診斷標準,定義也有不同[2]。
目前,中國精神衛生專業人員對非器質性睡眠障礙及其他疾病伴發睡眠障礙應用的分類與診斷系統主要有4個: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3)、WHO的《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ICD-10),美國的《精神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第4版(DSM-IV)及國際睡眠障礙分類第二版(ICSD-2)。
在CCMD-3中,失眠癥是一種以失眠為主的睡眠質量不滿意狀態,其它癥狀,包括難以入睡、睡眠淺、易醒多夢、早醒、醒后不易再睡、疲乏或白天困倦等,均繼發于失眠。
ICD-10將非器質性睡眠障礙分為睡眠失調和睡眠失常兩個大類[3]。前者被定義為心因性的癥狀,即為在睡眠的過程中出現發作性的異常行為。后者包括睡行癥、睡驚和夢魘等。
DSM-IV中將睡眠障礙分為兩大類:睡眠失調(dyssomnias)和睡眠異常(paranoia)。前者包括整體獲得充分睡眠困難,試圖睡眠時難以入睡和睡眠質量的滿意度低,后者主要包括睡行癥、夢驚和夢魘等。
ICSD-2把睡眠障礙分為8大類。其中失眠、過度睡眠、非呼吸睡眠障礙、異態睡眠障礙與DSM-IV中睡眠失常和睡眠失調相對應,此外它還包括自己獨特的障礙分類:與呼吸相關的睡眠障礙、與運動相關的睡眠障礙、與晝夜節奏相關的睡眠障礙、單獨癥候群、正常變異以及尚未形成獨立定義的種類等。
睡眠障礙的病因有很多種,可粗略分為器質性、非器質性以及其他原因[4]。
器質性主要指軀體及神經系統等生理因素。主要包括:由于軀體疾病引起的不適,食品、藥物因素,精神疾病伴隨癥狀等。
非器質性主要指心理方面的原因。如精神緊張、焦慮、恐懼、興奮,工作、睡眠環境的改變,噪音、光照等。
其他因素包括遺傳因素和年齡因素等。比如有一定的家族遺傳性的遺尿癥,以及兒童多夜驚,老人多失眠。
由于睡眠障礙有多種病因,因此治療方案也必須做到對癥下藥,有的放矢,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另外應首先考慮非藥物治療,如果無效,再考慮藥物治療,以盡量減少對身體的不良影響。
4.1 藥物性治療
目前,臨床治療睡眠障礙的主流藥物是鎮靜催眠藥。此類藥物經歷了三代的發展[5]。20世紀初,第一代藥物巴比妥類被開發出來。它是一種普遍性中樞抑制藥,具有鎮靜、催眠、抗驚厥和麻醉作用。但是由于巴比妥類藥物的副反應比較大,并且其極易出現成癮性和耐受性,因此臨床基本已不使用。
1960 年,第二代藥物,即苯二氮卓類(BZD)藥物出現了。隨后,地西泮、硝西泮、三唑侖、阿普唑侖等苯二氮卓類藥物相繼被研發出來,成為了目前治療失眠的常用藥物。此類藥物雖然副作用較小,但仍然有一定的成癮性。
第三類藥物為非苯二氮卓類,包括佐匹克隆、唑吡坦、扎來普隆等。新一代藥物半衰期短、宿醉效應輕、不易成癮等優點,臨床廣泛應用。
大部分失眠的患者往往伴有抑郁焦慮情緒,抑郁焦慮又加重失眠,形成惡性循環。具有鎮靜作用的抗抑郁劑也在應用于失眠癥[6]。
非苯二氮卓類催眠藥還包括褪黑素受體激動劑,現已開始應用于臨床。
4.2 非藥物性治療
由于抗失眠藥具有一定的的副作用,失眠障礙的非藥物治療也成為一個很重要的醫學課題。
非藥物治療包括各種行為干預療法,包括睡眠衛生教育、刺激控制訓練、睡眠約束、認知療法、漸進性放松訓練、光照治療、生物反饋療法等等,這些療法成本較低,較易采用,適合在家庭治療中采用。實踐證明,非藥物治療對于治療睡眠障礙具有較好的療效[7]。
睡眠障礙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工作效率,并且可能導致一系列慢性疾病,危害身體健康,因此需要得到足夠的重視。隨著科技的發展,導致睡眠障礙的深層原因將會進一步被揭示出來,科研工作者也必將會研發出療效好、副作用小、成本低的藥物,因此,只要認真對待,積極治療,睡眠障礙終究會被治愈。
[1]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3)[M].濟南:山東省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10thVersion[M].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994
[3]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ourth Edition(DSM-IV)[M].Washington:APA.1994.
[4]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s Second edition(ICSD-2)[M].Westchester,IL 2005.
[5]劉春梓,張黎明.改善睡眠障礙的非藥物治療和護理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10):937-940.
[6]王澤民,王建女.睡眠障礙治療藥物的應用狀況與評價[J].醫藥導報,2005,24(3):238-241.
[7]張亞琴.失眠的藥物治療[J].中國醫藥指南,2008,6(13):110 -111.
Sleepi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of restoring energy,however sleep disorder will seriously affect the quality of people's lives and work efficiency,and even damage to health.Diagnostic criteria and etiology and treatment of sleep disorders have been simply analyzed,and it has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people to disease understanding and treatment.
Sleep disorder;diagnostic criteria;drug therapy;non-drug therapy
R338.63
B
1009-6019(2015)09-02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