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煥葉
(武漢行政學院,湖北武漢430023)
“十三五”武漢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的對策研究
姜煥葉
(武漢行政學院,湖北武漢430023)
當前,信息技術得到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傳統意義上的制造業與服務業之間的邊界越來越模糊,相互滲透、融合發展已成為現代產業發展的重要特征。在“十三五”中,武漢應加快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大力推進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的發展機制和政策環境。
制造業;服務業;融合
制造業是服務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服務業為制造業提供高附加值的支持,沒有強大的制造業就沒有發達的服務業。為此,在“十三五”中,武漢應發揮市場主導作用,加快體制改革和創新,力爭形成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的良好機制和發展環境。
(一)進一步發展先進制造業,為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創造空間
一方面要突出“強項”。當前,運用先進制造技術提升汽車、裝備、電子信息等優勢制造業的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并且重點培育高端裝備制造、生物、激光、地球空間信息及運用服務這四個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武漢支柱性產業,成為下一輪先進制造業持續增長的動力源泉。另一方面要調整“弱項”。科學發展鋼鐵、石油等基礎性制造業,加快淘汰落后產業和弱勢產業,推進產業升級與產業結構調整。通過“一增一減“的產業發展模式,整體推進武漢先進制造業升級換檔,為生產性服務發展創造空間。
(二)提高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擴大對高端服務的市場需求
生產性服務業同生活性服務業本質特征的相異性,主要體現在它是商品或服務生產過程中的中間投入環節,為專業化生產提供服務,并加速生產制造的新產品研發和高新技術產業化進程。只有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越強,才可以既能將原來置于制造企業內部的各種生產性服務業分離、獨立出來,又能為發展高端的生產性服務業提供廣闊空間。因而,通過提高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將研發設計、核心技術、品牌營銷等從生產制造內部脫離,既可以規模化、專業化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也可以推進制造業分工深化與向高水平升級。
(三)大力發展高端服務業,為提升制造業競爭力提供關鍵支撐
據統計,2014年,武漢生產性服務業占第三產業的比重在15個副省級及以上城市中,排名僅高于沈陽,列倒數第二位。而在服務業產值中所占比例較高的批發零售和房地產業都屬于基本生產性服務業,是該產業發展初級階段的代表性行業,因此,基本可以研判武漢當前的生產性服務業還處于由基本生產性服務業的過渡階段,高端生產業性服務業尚未形成,這與武漢工業“萬億倍增”的速度是極不匹配的。因此,要鼓勵武漢生產性服務企業向高端服務產品發展,進一步融入全球價值鏈,促進武漢制造企業與生產性服務企業的合作創新,并積極引進高端服務的外資企業,從管理理念、資金來源、運行模式為武漢生產性服務業注入新生力量。
(一)大力發展服務外包
我市是國家批準的第二批全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目前,我市的服務外包產業發展己經具備了一定的基礎,發展領域主要集中在軟件外包及相關信息技術服務領域,尤其是在空間信息技術、制造業信息化、信息安全和網絡通信等領域。拓展我市服務外包產業發展,需要積極拓寬兩條途徑。第一條渠道是開拓服務業外包市場。依托我市出口貿易發展多元化的國際市場,加強在海外市場的宣傳力度,通過與具備品牌優勢和擁有客戶資源的國外企業合資合作來擴大在海外市場上的認知度。另一渠道是提升我市服務外包企業能力,隨著服務外包產業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廣泛,從簡單的客服、信息處理和電腦日常維護到復雜的遠程營銷、財務和金融分析以及軟件開發、新產品設計等。為了順應這一發展趨勢,接包方要不斷地加強自身的能力,提高本身的技能來創造競爭優勢,以增加對發包方的吸引力。因此,要鼓勵我市服務外包企業及時了解世界前沿技術發展新動向,突破制約自身產業發展障礙的關鍵技術,改革完善企業內部管理體系,建立與國際企業匹配和銜接的新技術、新業態、新服務。
(二)實施產業融合的集群化戰略
推動武漢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有兩種途徑可以參考,一種是通過政府主導的模式,政府通過土地供應、園區設立、資金扶持、政策傾斜等方式,加快區域產業結構調整,重點扶持幾個初具規模、頗有成效的園區,實施產業融合的集群化發展;另一種是通過大型核心企業實施價值鏈集成商主導的模式,例如武漢的通用汽車生產基地、武鋼、化工區等,圍繞這些核心廠商地位,設計出提高價值鏈整體效率的解決方案,圍繞最終產品的產出,將投入產出過程中涉及的先進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價值環節進行組合,構建高效率的產業價值體系,實現兩個產業的動態融合。本文認為這兩種發展模式都適用于武漢當前兩業并舉的產業發展格局。
(三)設立產業融合的專項計劃
促進制造業和服務業交互融合,除了分別要發展壯大兩個產業外,還可以通過建立產業融合的專項計劃來實施。一是實施“主輔分離”專項計劃。建議制定鼓勵制造業分離生產性服務業的配套政策,對武漢制造業企業中分離一部分符合條件的專業生產性服務業,具備獨立法人資格,從事研發設計、檢驗檢測、信息服務等行業,給予相應的財政扶持。明確鼓勵支持分離出來的生產性服務的重點領域,實現“主輔分離”。對財政扶持的具體內容、扶持標準、分離流程等重點環節給出政策性引導,在市場準入、登記注冊、資質認證等關鍵環節開辟便利通道,對分離出來的生產性服務企業給予稅收支持,并大型國有企業業績考核增設該項目并實施退稅返利政策。二是實施技術創新平臺建設專項計劃。改革政府的績效考評指標,對扶持產業發展的經濟部門不僅僅以數據增長為評判標準,而是以轉型發展、服務企業、產業融合等作為考評核心,從根本上解決政府扶持產業的短視行為。建立技術創新平臺,加大先進制造業和高科技服務業的研發投入,解決研發資金投入有限問題,集中資源,合作攻關,建立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和技術交易平臺。三是設立產業名牌工程促進專項工程。要通過形成“三元聯動式”產業名牌促進工程推動武漢先進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創新融合。第一主體是政府,政府通過培育和扶植一批龍頭企業,使他們成為品牌塑造和宣傳的主體,進行兩個產業綜合科技開發及科研,進行產品創新、品牌宣傳和維護,要支持相對有實力的企業開發一批質量優、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具有一定規模的名牌產品。要建立有效的創名牌激勵機制,對塑造名牌的企業給予政策傾斜和獎勵。第二者銜接是產業協會,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為企業和科研機構牽線搭橋,充分協助企業創立品牌、宣傳品牌、保護品牌。第三參考者是廣大企業,企業要樹立現代名牌意識,充分認識到名牌的重要價值,認識到名牌的乘數效應、積累效應和擴散效應,積極制定和落實企業名牌發展戰略,其核心要做好名牌籌劃工作。
(一)明確產業融合扶持政策
為促進先進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需要將有限的新增用地向重點先進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傾斜。對不需要大量用地或占地較少的研發設計、培訓營銷、金融融資等,通過總部經濟的匯聚,實現規模化發展。其次是稅收優惠政策。雖然目前武漢對企業稅收優惠有多種方式,但在優惠方式上,建議一是強化間接優惠方式,如研發設備稅收購置減免、加速設備折舊、中小企業優惠等,二是強化普惠支持方式,一般政府制定的獎勵政策,特別是獎勵最優企業的政策可以對龍頭企業有一定的帶動作用,但由于武漢生產性服務業多屬于發展初期,企業規模尚小,需要成長的培育時間,因而“普惠式”而非“獎勵最優式”的政策有利于企業逐步壯大。第三是其它配套措施。在武漢急需引進與扶持的生產性服務領域,放寬市場準入,開辟綠色通道,減少審批環節。鼓勵有一定優勢的生產性服務企業通過兼并、重組、上市、產權質押等資本運作方式,做大做強。引導本地金融機構對需要發展壯大的先進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給予信貸支持。鼓勵武漢生產性服務業參與跨國公司項目競標。對跨區域、跨行業協同發展的兩大產業制定稅收分成、利益共享的政策措施。
(二)培育產業融合成長環境
先進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離不開良好生態環境,通過市場機制實現資金要素、信息來源、產業孵化等創新要素的有效配置,才能實現兩個產業交互融合的共同發展。一是構建信息交互平臺。在深度分工條件下,兩個產業的融合發展需要有效的信息系統來傳遞、支撐、承載。作為產業“推進者”的政府應主動承擔這個責任。要充分利用武漢創建“智慧城市”的試點工作,加快武漢先進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企業信息平臺建設,通過引進企業、市場合作、外包托管等方式,重點強化“云”服務支撐,為各類企業提供公共信息檢索平臺。二是強化公共服務平臺。盡快制訂全市生產性服務業公共平臺建設指導意見,改變平臺建設無序的現狀,通過廠房履行、樓宇騰退、整體租賃等途徑,面向重點產業、重點企業、重點園區,為實現兩個產業集群發展提供保障。三是建立不同類型企業的成長平臺。不同類型企業由于所處成長階段不同,必須也決定了它的成長方式不一樣,政府對其推進的方式也不一樣。中小企業傾向于孵化培育式,而有實力的核心企業采取傾斜扶助式。中小企業主要解決發展中資金問題,通過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建立激勵性的稅收、財政信用、支出等政策,完善政府采購制度,促進政府采購政策功能的落實,發展風投資金,采取政府參與、銀行支持、擔保機構銜接的多元化擔保方式,加大扶持科技型生產性服務業,鼓勵以商標、專利等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通過多種方式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而重點領域有實力的核心企業,尤其是研發設計、信息服務、供應鏈管理和總集成總承包領域的核心企業,鼓勵加大研發投入,進行原創性技術研發,大力推進“互聯網+”的商業模式,尤其對于盡早采取新穎業態商業模式的企業給予政策支持。
(三)建立產業融合人才體系
提升先進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融合,除了配套的產業措施、融合計劃、研發制度外,還需要將武漢打造成現代產業與高端人才的集聚地,為培育具有創造力和生命力的投資環境與政策體系提供人力資源支持。首先要加強高端人才引進工程。簡化辦地留漢人員,尤其是創業型、科技型、高端服務型人才居留許可手續及認定程度。對先進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高級管理人才、技術人才、運營人才等個人所得稅進行減免。在引進國外高端人才時,采取一次性支付住房補貼、安家費、科研啟動經費等,并提供相應的福利保障,制訂股權激勵、稅收獎勵、政府補貼等制度。其次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加大對職業教育領域投入,建立企業與學校相結合、階段教育與終身教育相結合、系統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的教育培訓體系,有效解決產業快速發展與人才配備不足的供需矛盾,全方位促進教育為產業發展動態匹配的職業教育體系。
[1]武漢市統計局.促進制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是加快我市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Z].2014-12.
[2]劉卓聰,等.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研究——以湖北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4,(8).
[3]王曉紅.促進制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N].經濟日報,2014-07-24.
[4]魏倩.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服務外包產業競爭力分析及發展對策研究(碩士論文)[Z].江蘇大學,2009-12.
[5]王曉紅.我國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面臨的主要問題與政策建議[J].國務院經濟發展研究中心,2015,(9).
[6]武漢需要制造業服務業“兩業齊飛”[N].長江商報,2014-05.
[7]張潔梅.現代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互動融合發展研究:以河南省為例,2013-05.
[8]張璇.考察美國新能源汽車對武漢發展先進制造業戰略啟示[J].特區經濟,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