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路芳
(大同煤炭職業技術學院,山西大同037003)
論杜甫詩歌中的色彩美
李路芳
(大同煤炭職業技術學院,山西大同037003)
杜甫是唐朝偉大的詩人,他善于在詩詞創作中運用色彩這種視覺性的語言,同時也很重視運用色調,他用一些具體的、形象的事物來描繪出生活的所見所聞所感。在他的詩詞中,色彩不但是創作意境的特殊方式,而且也是他真實生活的寫照。
杜甫;詩歌色彩;應用
在杜甫的詩歌中,色彩的運用是成功的關鍵之處,杜甫對于這個充滿著五顏六色的世界,在其中選取一些具有獨特意義的色彩來進一步將主題烘托,表達出自己對生活的熱愛之情。通過一些色彩的描寫,表達出自己的愛國情感、懷舊情感、思家情感、憂國情感等等。杜甫在創作過程中,是很注意其色彩運用這一方面的,不但有著非常成熟、完整的用色方式,而且所運用的色彩也是十分準確、恰當。在后代有些詩人中,傳承了杜甫在色彩運用這方面的寫作手法,但卻沒有人能夠與他的寫作手法相比較。
古往今來,涌現出大量的詩人,在唐朝時出現很多著名的詩人,也留下了很多著名的詩句。詩人似乎是對周圍景觀的一種直視,其實也在通過內心的煎熬進行安排的。春天是一個萬物復蘇的季節,怎樣才能把春天描繪的更美的呢?詩人并沒有沉迷于一些景色十分美麗的地方,而是選取了幾種特別具有代表意義的顏色:黃、白、翠、青,同時又把這種顏色有效結合。對于色彩的運用,杜甫是有著自己的用色技巧,他的用色技巧方式是其他詩人無法進行媲美的。在這時候,呈現在讀者面前就是一幅十分美麗的畫卷,這種意境使人在不自然間便陶醉在其中。這是杜甫在回成都路途中所見到的春色,并且為之動容,詩人的心情是輕松自如的,但是隨著視線的轉移和周圍景色的不斷涌現以及所出現的江船,便觸動了詩人的思鄉之情。在生活中,江船是經常遇見的,但是“萬里船”這三個字卻有著特別的意義。因為它來源于東吳時代,在戰亂的時期,水路和陸地之間是被阻隔的,船只也不能暢行萬里。吳國與蜀國只能阻隔著。唯有評定戰亂,恢復陸地和水路的交通,才能看到東吳與蜀國的船只。這種所謂的暖色調與冷色調之間的和諧,不單單是一種巧合,更多的是詩人的內心心境的體現。杜甫的詩集中有很多暖調與冷調的和諧,這種和諧的意境更能帶領讀者們走入作者的內心。
杜甫的詩歌基本都是反映現實生活,但是在反映現實的同時,也會表達出作者自身對于過去一些事情深深的懷念之情。在詩人創作詩歌的過程中,對于一些色彩的沉淀與記憶,是詩人對過去事情特殊的表達之意。“青”這個顏色通常代表著作者是情有獨鐘,青是詩人在生活中快樂的體現,青是詩人年少人生活快樂的代表。同時青也是青春的表現,青是一種永久的記憶。青這個詞,杜甫在很多詩集中都有用到,比如杜甫在《望岳》這首詩里,描寫出泰山的壯麗景觀,其中一個“青”字便將作者蓬勃向上的人生態度展現的淋漓盡致,還有很多詩歌中,杜甫都用到了“青”這個字,即將自己對人生的態度充分展現,同時也體現出自己不斷拼搏的精神。
在創造詩詞的過程中,意境是非常重要的。從各方面上來講,意境是古典美學中比較重要的一面,同時也是審美欣賞和創作藝術的關鍵。杜甫在創作詩歌過程中,多次強調要認識到“詩史”的真正價值,但是對于詩歌的審美的價值卻還是遠遠不夠的。因為要考慮到多方面的因素,杜甫的詩歌不但要具有一定的特性,而且還需要將唐朝的發展狀況展現出來,杜甫的詩歌多數都是表達自己的愛國精神,希望有朝一日能夠為國家建設做出奉獻出自己的力量。杜甫在創作詩詞的過程中,有著豐富的創作經驗,在很多方面都有著非凡的貢獻,單單以“顏色字”的使用為主要例子,我們就可以看出來杜甫的詩集是與其他詩人詩集有著很大不同的。所講的“顏色字”便是指各種顏色的字。這些字雖然表面看著是很普通的,但是杜甫卻有絕妙之處,他的創作性運用,使人感覺這些“顏色字”原來可以這么美麗,這么吸引人,在欣賞這些顏色字的同時,詩人便將讀者帶入到一個顏色的境界里。其色彩的這種的具有特殊性質的藝術,可以將田園風光和自然山水描繪的栩栩如生,令人眼睛一亮,心情豁然開朗。在《春夜喜雨》這首詩中,主要描繪的是春天夜里的雨景,作者表現出自己非常喜悅的心情。首先寫到春雨的到來,運用了擬人的手筆,春天是萬物蘇醒的季節,正是在缺雨的季節,然后雨便下起來了,也算是一場及時雨。贊揚這場春雨似乎了解人們的心思,在人們需要它的時候它便來了。頷聯主要刻畫出春雨的具體特征,描寫聽到的雨聲。它與和煦春風融合在一起,在夜色悄悄來臨之際,在悄然無息之中與大地融為一體。其頷聯主要刻畫在雨夜的景色,寫詩人眼中的一切,詩人希望這場好雨不但是下的及時而且還要下個夠,他打開窗戶一看,看見天上是烏云密布,地上也都是雨水,連一條僻靜的小路都已經看不到,唯有看到江中的漁火才看到一些亮點。尾聯描寫的是詩人想象中的景色,一夜的好雨給大地進行了徹底的洗禮,待到明天的時候,花園里的花兒肯定是萬紫千紅,更是一番吸引人的景色。花園里是這樣的景色,那么田地里面莊稼肯定是更加努力成長。這場春雨給大地帶來了一片生機,為農民帶來喜悅,詩人從心底里感謝和喜愛這場春雨。雖然在詩里沒有完全體現出來,但是字里行間都體現出作者的喜悅之情,更加希望這場春雨能夠下個夠,為農民帶來豐收,為春天帶來別致的景色。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篇詩中,杜甫是一個創作詩歌意境極高的一位詩人,他的詩歌里不但把生活描寫的十分形象,而且還能通過自身的想象把一些獨特的思想寫入詩詞里。其中“黑”字,是多數人很不喜歡的顏色之一,它主要象征著壓抑、黑暗、無希望等等,使人在無形之中就產生一種特別不好的感覺,同時對詩歌的藝術境界有著一定的影響。多數詩人在創作過程中,都不喜歡運用黑這個詞。但是黑色與白色又是對生活的寫照,是人們不得不承認的,杜甫之所以被人們稱之為“詩史”,是因為杜甫能夠在詩詞中將現實生活描繪的十分形象、十分自然,同時現實的黑暗也包括其中。
詩歌通常與詩人的人格有著聯系,其文品與人品之間也有著很大的關系。從一定程度上來講,人格也就是風格。所以我們在分析每一位作家寫作風格的過程中,需要與他的人格進行聯系,而研究一位作家人格時也需要對其作品的風格進行探究。杜甫的詩歌大多數是頓挫沉郁的,這是他對于自己所作的詩詞進行的總結,人們也是這樣認為的。從色彩搭配的角度上去分析一位詩人的寫作風格和做人人格也許是正確的。杜甫一直在追求能夠有一個能讓他展示自己滿腔熱血的機會,但是卻始終沒有這樣的一個機會,所以他不得不漂泊的度過了自己的一生。在愛情、友情、親情這方面上,杜甫創作很多詩詞。杜甫的子女還是很多的,大約有七個左右,因為他自己的一生都是居無定所、十分貧困,所以他的兒女們都跟著他過著十分困苦的生活,這使他感到非常的難過和歉疚,這種歉疚之情都常在詩歌中表現。比如有的詩歌中描寫他看見孩子和妻子在破舊的茅屋里面,這個茅屋還不能擋住風雨,有很多處都已經破爛不堪,看見孩子們的身上的衣服,也是十分破舊,唯有痛哭,才能發泄自己的自責之情,不但自責自己沒有帶給孩子們好的生活,更加自責自己讓孩子和妻子生活的如此困苦。他看見他的兒子面色如白雪一樣的蒼白無色,身上的衣服是又破又臟,看到杜甫還有些害怕,腳上連襪子也沒有穿,杜甫看到兒子這樣的模樣,便背過臉就悄悄的落淚。這里所指的“白如雪”的意思是不同的,有的人認為“白如雪”應該是生活十分富裕,被養的白白凈凈,與后面破和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古典文學創作過程中,通常都運用雪來形容顏色非常鮮艷和美麗。但無論是沒有血色也好,白白凈凈也罷,都是杜甫表達對兒子的滿滿歉疚之情。杜甫是一位家庭責任感特別強的人,愛子情深,杜甫曾經記錄幼子死時的情形:我剛剛進到家門,卻沒有想到我聽到嚎啕聲音,原來是我那最心愛的幼兒被活活餓死了,周圍的鄰居也跟著哭了起來。幼兒的死亡讓杜甫深深的感到自責和心痛。作為一名父親,卻無法從給予妻子和孩子們一個衣食無憂的生活,通常是饑一頓飽一頓,這樣的生活使杜甫深深的感到自責。還有一些是通過對顏色的描繪,表現出對妻子的感謝,杜甫曾經被誤認為是叛軍被抓獲,進入到監牢里,在監牢里他寫下了《月夜》這首詩,描繪出如果沒有戰爭,便不會家人不能相見的現象,描繪出妻離子散的情境以及自身深陷在困境的通過精力。表達出千里相思之情以及自己對妻子的感謝之情,同時也會自責之情。杜甫在很多詩中描寫到妻子,其妻子都是蓬頭垢面、身體瘦弱、面容憔悴等形象,唯獨在《月夜》這首詩中,他說妻子的頭發里散發出誘人的芳香,其身體就像美玉一樣無任何瑕疵,將妻子寫的十分漂亮美麗,像那天上下凡的仙女一樣。這所有的一切都是來源他對妻子的愛,妻子用她柔弱的身軀支撐其整個家的生活,杜甫從內心里感謝妻子,感謝妻子為他和孩子以及這個家所付出的一切。但是杜甫此時又是深陷于大牢,不知道自己的明天將會怎樣,從詩歌字里行間中也體現出他對妻子和孩子以及對自己命運的擔心。
杜甫之所以能夠成為一位偉大的詩人,不單單是因為具有特色的詩詞,主要是因為他堅強不屈的人格精神。當現實生活將他的理想一次次打破的時,他依然堅持著實現自己的理論,不斷充實著自身的人格精神,在失敗中一次次完善自己的人格品質,最終毫無疑問的成為了中國偉大的詩人。杜甫將小情慢慢的延伸為大情,先是對妻子和兒女的情感在延伸到對整個國家的情感,表達出對世界萬物的情感。通過一些詩歌的色彩,我們可以感覺到杜甫愛國愛家的廣大情懷,身上不但肩負起報效祖國的使命,而且重視感情的價值取向,在不斷拼搏中展現出自我的愛國精神。
總而言之,在創作詩歌過程中,不能不意識到其顏色的重要性。無論是抒情詩歌也好,敘事詩歌也罷,都體現出詩人所追求的人生境界。色彩作為形象的主要要素,色彩是具有很強烈的主觀性,不但需要詩人具備一雙善于發現生活顏色的眼睛,而且在創作過程中,還需要將色彩的藝術感充分掌握,才能真正將自身的內容情感表達出來,在描繪生活的同時,更好的感悟生活。在杜甫的詩歌中,對于色彩的運用不但十分恰到好處,而且還有著非常成熟、完整、具體的用色技巧。
[1]高建新.杜詩“顏色字”略談[J].漢字文化,2005,(3).
[2]于年湖.杜詩顏色詞的運用藝術[J].廣西社會科學,2000,(8).
[3]宗白華.美學與意境[M].人民出版社,1997.
[4]章亞昕.論二十世紀華夏詩壇的“哀兵模式”[J].文學評論,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