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洋
(淮陰工學院外國語學院,江蘇淮陰223001)
基于目的論的字幕翻譯策略研究
——以《功夫熊貓》為例
林春洋
(淮陰工學院外國語學院,江蘇淮陰223001)
隨著世界各國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傳統的譯理論無法適應電影字幕翻譯的復雜性和特殊要求。而德國的威米爾等人的目的論的觀點為字幕翻譯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以電影《功夫熊貓》為例,討論和分析了目的論對影視作品翻譯工作的指導作用,討論和分析如何在字幕翻譯中取得高質量、零失誤又準確完美的效果。
目的論;字幕翻譯;功夫熊貓;翻譯策略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世界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更加頻繁。作為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電影所承載的文化交流責任越來越多。在電影藝術當中,字幕直接承載著劇情信息的傳遞功能,對電影譯制的成敗起著關鍵性作用。從本質上來看,字幕翻譯不過是文學翻譯的一種形式,但又與其他翻譯具有明顯的區域。正如著名翻譯家錢紹昌所說:影視翻譯具有聆聽性、瞬時性、綜合性和無注性。正是由于這四個特點,影視翻譯也形成了特有的翻譯原則,如麻爭旗教授認為影視翻譯應該遵循口語化、情感化、通俗化、口型化、人物性格化等五個原則。美國動作喜劇電影《功夫熊貓》之所以在我國頗受觀眾歡迎,除了其幽默的情節、搞笑的對白、濃重的中國元素之外,恰到好處的字幕翻譯也是其成功的關鍵性因素。本文將從目的論的角度出發,對《功夫熊貓》字幕翻譯進行探討分析,希望能加深人們對該問題的認識,對更好欣賞該作品提供啟示。
在全球科技信息快速發展、各個地區人們交往的機會不斷增加的大環境下,西歐、北美等發達國家影片的受歡迎度也在不斷提高,推動了電影電視劇的快速發展。當然,中國觀眾也不例外的喜歡外國相關電影作品。通過電影,人們不出國門就能領略到異國他鄉的風俗人情、語言文化。近年來,中國電影也走出了國門,融入到了國際電影市場當中。在國內外文化頻繁碰撞的背景下,字幕的信息傳遞作用顯得更加重要了。在對國外影片翻譯的過程中,通常采用兩種方法對影視的詮釋:一種是語內字幕翻譯,即將演員的話語轉換成同種語言的文字;另一種是語際字幕,也就是以保留影片原聲為前提,將與源語對應的目的語文字同步顯示在屏幕下方。
在上述兩種影視詮釋方法當中,人們通常所說的字幕翻譯特指語際字幕,即在電影放映的同時,將與人物對白相對應的目的語文字顯示在屏幕下方。與普通的語言轉換不同,字幕翻譯需要將原聲口語轉化為濃縮的書面語,以確保在相對有限的時間內,最為準確、有效地向處于不同文化背景當中的觀眾說明導演和劇作者的創作意圖。所以在對外文影視作品進行文字轉換的過程中,不僅要做到語言文字用詞的準確順暢,而且要迎合我國的文化傳統思想和人們所能夠理解的,以達到雅俗共賞的效果。
翻譯目的論最早出現于上世紀中期,創立者為萊斯、漢斯·威米爾和諾德等人。在目的論者看來,人類所有的活動都是有目的的,翻譯自然也應該是一種有目的的行為,并且翻譯的交際目的決定了翻譯的所有行為和過程。因此,翻譯目的論提出了所謂的“目的法則”,即翻譯過程和翻譯策略要服從于翻譯的目的。此外,翻譯目的論還提出了連貫法則和忠實法則,連貫法則是指翻譯文本應該符合目的語的語法習慣,符合目標讀者的邏輯,實現語內連貫;忠實法則則是指目標文本要忠實于源文本,與源文本之間實現語際連貫。因此,我們說翻譯工作是一項有具體目標導向的活動,相對來說是目標明確即對某外文影視作品進行語言轉化。某著名學者對其做出了相關理論性的解釋,在翻譯過程中,翻譯的目的決定了翻譯的手段,目的是行為活動的前提,而目的不同,翻譯的手段也不盡相同。
也可以說是,不同的翻譯對象和目標有著不同的語言轉換技巧。所以,從事翻譯工作的人員應該充分的運用翻譯技巧,不能恪守陳規死搬硬套,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更要做到,在進行翻譯工作之前,應該了解一下該影片的文化背景、人文歷史等有利于翻譯工作的順利進行,同時也能更好地再現原版影片中的風情,利于觀眾們的了解和喜愛。以下利用《功夫熊貓》這部影片為例來闡述一下在外文翻譯過程中的相關方法和技巧。
國外電影制作片中,有著中國文化符號最多的影片當屬《功夫熊貓》,不管它成作品于國外還是反映了怎樣的國外文化和文化侵入,但是里面包含的中國文化是我們所倍感親切的,比如中國傳統的廟會、各式各樣的功夫以及背景中的風景都體現著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其中還融入了不少我國的思想文化。在影片中,講述了功夫熊貓從一個軟弱無能、自卑的熊貓到成為勇敢無敵的大俠的過程,這也充分體現了我們中國人講求的只要刻苦,堅信信念就會有所成功的思想。這些思想都極易為國內觀眾所認同。根據翻譯目的論的目的法則,譯文需要滿足交際的需要,要實現譯文的這一功能,就必須考慮到譯文受眾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期待。只有對觀眾的文化背景了然于胸,翻譯工作者才更有信心的完成影片的翻譯工作。這從側面可以看出在國外影視作品翻譯過程中,了解影視作品中的地區文化會更好地進行字幕翻譯的工作,也會達到較好的文字準確使用效果,進而翻譯出來的作品會更接近原版影視。
(一)影視作品翻譯過程中的方法
在外國影片翻譯工作中有種方法是歸化法,就是在本國文化文字等功底基礎上對影片進行有針對性的翻譯。它的優點體現在迎合了人們在電影觀看過程中的接受能力和賞析水平,人們的普遍接受也就達到了雅俗共賞的效果。在對外文影視作品的翻譯過程中,工作者不能一味地講究影視作品的文學美觀而忽略觀眾們的興趣口味,這樣會適得其反。所以,在提高影視作品收視率的同時,也要做到切合大眾品味。因而這種方法在影片中翻譯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相關的工作者應該充分掌握其中的技巧與內涵,極大地發揮該種方法的優勢,進而翻譯出優秀的作品。
比如說,在影片中出現最多的臺詞是“Master”既有師傅、大師之意,但是也有很多翻譯成大仙等詞匯。然而,你細心的話會查閱到師父就是給學生講授知識經驗的一類人,學生從他那里求學長志,而且他們對學生的要求很高,一向以嚴厲的形象出現。在我國博大精深的文化里,這一詞匯應用于武術和演藝中居多。但是,“大仙”這一詞匯與“師父”相比有著不同的意思,具有神話色彩,通曉常人所不能企及的事物,能在虛無的世界當中自由穿行,不受任何事物約束。在影片當中,之所以將浣熊翻譯成“師父”,就是考慮到他雖擁有高超的武藝,但仍受自己狹隘思想的束縛;相反,烏龜則具有洞察一切的能力,翻譯成“大仙”也就順理成章了。這從另一個場面上反映了我國傳統的儒釋道哲理,所以不難看出外文影視翻譯工作者對其做出的翻譯,是深受了我國的思想文化影響。不僅要將外文轉換成中文而且還要符合原版寓意,漢語四字格方法滿足了這一要求,在對外文影視作品翻譯過程中占了相當大的比重,例如在《功夫熊貓》文字翻譯中,很多地方都采用了這種方法,在原版影視呈現的情節之上又加進了很多我國文化思想的元素吸引了觀眾。
比如有段對臺詞進行這樣的翻譯:相傳很久以前一位功夫了得的江湖俠士,行走江湖,揚善懲惡,也有這樣的翻譯:一個神奇的傳說訴說著一個英雄的故事,據說他的功夫無人企及,一個人孤獨的行走在江湖中。一句外文臺詞做出了兩種版本的翻譯,語言都有出入,此外與原文相照并未讀出影片真正想要表達的那種韻味,這種翻譯只是翻譯工作者自己一方面的知識見解,并未真正體會影片中的文化思想。然而,也在另一方面迎合了我國文化的特色,這樣的翻譯用詞使中國觀眾很快的切入影片,找到所熟悉的武俠形象,進一步了解劇情的發展,由此喜歡上了這一部外文著作。翻譯工作者在開篇運用了平白易懂的文字使觀眾看了之后有親切感,而且也貼近了影視的中心思想。
(二)在翻譯過程中不僅要再現原版影視的語言,同時還要加進一些解釋性語言
人們在品讀經典作品的時候會不斷推敲琢磨其中的情節,但是電影文學卻與之不同,不管觀眾對這個情節理解的如何,電影中的時間還是在進行著,所以加進一些幫助觀眾理解電影故事情節的臺詞顯得尤為重要,還要考慮到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翻譯電影字幕時最常用有兩種方法,增譯法和減譯法,增譯法是指為了使意思表達的更準確而增加一些相應的詞或句子,而與之相對的方法還有一個是對臺詞的適當剪切,這樣減少難以理解的臺詞也有助觀眾們的觀看。《功夫熊貓》是一部比較輕快、搞笑的電影,所以受到了各個地區電影愛好者青睞與追捧,然而更是因為這部影片中的語言簡單明了、易于觀眾接受才受到如此大的歡迎。基本上決定了要選擇哪一類翻譯策略,所以,在進行翻譯工作的時候,應該依據影片中所反映的文化底蘊和歷史背景來選擇與之相吻合的翻譯技巧,翻譯的語言過于文學化、晦澀難懂和過于平白無味都是觀眾所不喜歡的,目的在于豐富語言的表達,增添語義的層次,使語言的表達更生動。
例2:Master Oogway:I've had a visionTai Lung will return.烏龜大師:我預感到黑豹太郎將卷土重來。根據烏龜沉重的語調和面部表情,觀眾能夠隱約地意識到這里的“Tai Lung”是誰。按照音譯,可以將“Tai Lung”直接翻譯成為“太郞”,但譯者還在這一名字前面加上了“黑豹”一詞,這既說明了太郞的真實身份是“豹子”,也使觀眾由他的名字自然地聯想到了“黑暗”、“丑陋”和“邪惡”,出就會自然而然地將影片當中的“黑豹太郎”與邪惡聯系起來。在這里“return”一詞未直接翻譯成“返回”,而是引申為“卷土重來”,也使觀眾意識到黑豹太郎的逃跑對于整個和平谷來說,極有可能預示著巨大的災難。
(三)意譯手法
世界上不同的民族,哪怕使用的是同一種語言,也會在語匯、句法結構和表達習慣上各俱特色。所謂的“意譯”就是說譯者在翻譯影片對白時,不過度地拘泥于對白的形式,而是以對白的內容和意義為基礎,適當地調整表達形式。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來看,意譯考慮得更多的應該是譯語的文化體系和價值觀體系。請看以下這個例子:
例3:One meets its destiny on the roadhe takes to avoid it.
造化弄人,想要事情往往就會出現。還可以翻譯成為:人命天注定,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單從字面上來看,這句話是說人所走的往往并不是他所選擇的道路。但是,在影片當中,譯者考慮到了動畫片的中國功夫文化的主題,從中國傳統的佛家思想,在保持原文“不可避免”的本意基礎之將,將原文翻譯上了以下兩種不同的結果,使觀眾更容易融入到影片所講述的劇情和場景當中。譯者在這里所用的就是意譯的方法。
(四)直譯手法
在影視翻譯當中,譯者通常還會大量地應用直譯的手法,亦即在翻譯時,直接采用原文的語法規則,按原文的字面意思來進行表述,這就最大地保留了影片的文化特征和劇作者的文體風格,具有濃重的民族和地方特色。但是,直譯也是以保證原文語意不變為前提的,而不是死譯、硬譯、呆譯。
例4:Quit.Don't quit.Noodles.Don't noodles.放棄?不要放棄,面條?不要面條。
例5:Your mind is like this water,myfriend,when it is agitated,it becomes diffi-cult to see,but if you allow it to settle,theanswer becomes clear你的心就好比是這潭水,越是激動?難以看清,一但讓他平靜下來,所有的一切就都明了了。/我的朋友,你的心就像這水,亂則不明,只有靜下心來,問題才會迎刃而解。以上兩種不同的字幕翻譯,譯者都在保留原句比較修辭手法的基礎上做了直譯處理,這樣的譯文不僅符合觀眾的語言審美需求,而且使觀眾有了更高的觀賞影片的興致,感覺影片當中的情節好像發生在自己身邊一樣。
在以目的論為指導的翻譯過程中,譯者應該將目的原則作為選擇翻譯方法和翻譯策略時所要遵守的第一法則。作為特殊的文學翻譯形式,電影字幕翻譯也具有檢強的目的性。在翻譯電影字幕時,譯者應該以翻譯基本原則為前提,綜合考慮影片受眾的審美和接受能力,考慮影片受眾的文化價值取向,考慮影片制作商的制作目的。電影《功夫熊貓》的字幕翻譯之所以獲得眾多中國觀眾的喜愛,創造了令人驚嘆的票房收入,正是因為其翻譯兼顧了目的論的翻譯原則,恰當、靈活地選用了翻譯策略。我們相信,今后會有更多的優秀譯者創造出更多的字幕翻譯神話,給觀眾呈現更多的精彩影片,給人們帶來更多美的享受。
[1]李利.從目的論看電影《功夫熊貓》的字幕翻譯[J].棗莊學院學報, 2011,(4):79-81.
[2]李敏,王聚賢.電影《功夫熊貓2》字幕翻譯策略研究[J].電影文學,2013,(11):157-158.
[3]張清宏.翻譯目的論與影視字幕翻譯[J].西安歐亞學院學報,2009,(1):103-106.
[4]王艷.目的論下影視字幕英漢翻譯基本策略[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