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為,劉淑敏
(湖北經濟學院,湖北武漢430205)
對我校辦高水平應用型財經大學的思考
錢為,劉淑敏
(湖北經濟學院,湖北武漢430205)
湖北經濟學院提出了“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財經大學”的目標,應以辦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路徑,發展觀念要從辦學入主流向辦一流本科教育轉變,育人模式要從傳統校企合作向產教深度融合轉變,培養目標要從專注專業能力向提升綜合素質轉變,內涵建設要從打基礎管長遠向提質量強特色轉變,改革推進方式要從單項突破向整體推進轉變。
應用型大學;應用型人才培養;高水平財經大學
湖北經濟學院作為一所地方財經類院校,既擁有百年辦學的悠久歷史,又有以短短十余年實現新跨越的輝煌。所以能夠歷經百年而生生不息,是因為始終以面向地方面向行業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己任,從未錯失生存和發展的任何機遇;所以能夠創造“三年一大步,十年三跨越”的經院現象,也是因為在本科辦學的新平臺上致力于傳承發展應用型特色、辦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順應了時代潮流,找準了發展定位。
我校由原湖北商業高專、武漢金融高專、湖北省計劃管理干部學院合并組建而成,湖北商業高專發軔于張之洞1907年在武昌創辦的“湖北商業中學堂”,長期秉持“科學重實際、商科重實戰”的辦學思想,以“課實”之精神培養商業人才。武漢金融高專的源頭是創辦于1948年的中州農民銀行學校,長期依托銀行系統辦學,合并前隸屬中國人民銀行管理。湖北省計劃管理干部學院成立于1984年,是國家宏觀經濟管理領域唯一的干部培訓學院。三所老校面向地方、面向行業培養了大批應用型復合型的經濟管理人才,在湖北乃至中南地區的基層商業局長、物價局長、公司經理、縣市銀行行長、計劃局長及財政稅務等系統的管理干部崗位,我校校友占有相當大的份額。這種人才培養所集聚的巨大優勢,反映了三所老校在辦學理想、辦學目標和辦學特色上的一致性,是學校合并組建的共同起點、共同財富。
學校合并組建以后,圍繞“辦什么樣的大學,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問題,開展了歷時三年的辦學思想大討論,就如何把握“新建本科、地方辦學”的校情,進一步傳承發展“重應用”的辦學特色等問題,召開專題會、座談會數十次,邊討論邊實踐,終成共識。確定了“入主流、高起點、辦特色”的辦學思路,入主流就是本科教育躋身主流,辦特色就是突出業已形成的重實踐、重應用、重地方性人才培養的優良傳統,高起點發展就是在新的發展平臺上以全新的理念、先進的標準配置教學資源,促進提升應用型大學辦學層次、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到2007年,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的促動下,總結學校踐行新理念取得的成果,凝練出“培養有思想有能力的實踐、實用、實干型人才”的辦學特色,得到全校師生、評估專家和社會公眾的廣泛認同。至此,“有思想、有能力,實踐、實用、實干”(簡稱“兩有三實”)成為我校辦應用型大學、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品牌標簽。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人才供給與需求關系深刻變化,高等教育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辦學同質化、同構化傾向嚴重,生產服務一線緊缺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人才培養結構和質量尚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產業升級和創新驅動的要求,這些問題是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必須應對的新挑戰。
去年,我校召開了第三次黨代會,明確提出了“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財經大學”的戰略目標。這一戰略目標也是學校發展的頂層設計,既明確了推動內涵發展、深化綜合改革、提升治理能力的目標指向,也明確了強化“兩有三實”人才培養特色、以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辦學水平、辦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路徑選擇。因此,必須著力推進“五個轉變”:
(一)發展觀念:從辦學入主流向一流本科教育轉變
在高等教育規模發展的黃金期,我校解決了“入主流”問題,確立了正確的辦學思想和人才培養目標,基本完成本科辦學躋身主流的任務。但與“一流本科教育”的顯然還有很大距離。
“一流本科教育”并沒有公認的標準。按照《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所提出的“促進高校合理定位、各展所長,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爭創一流”的精神,“一流”有多重含義,既指一流辦學水平,也指一流學科或一流專業或一流管理或一流條件等等,但其根本指向是:高等學校根據自身定位,緊密結合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多樣性、人的發展對教育的需求多樣性,都有可能在其所在的層次、領域辦成“一流”。由此引申,“一流本科教育”也是相對于類似高校的同類專業或專業集群比較出來的優勢,是社會需求主體對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和“特色”的價值判斷。綜合國內外關于“一流本科教育”的研究與實踐,創建“一流本科教育”的著力點主要在生源質量、師資隊伍、教學水平、人才培養過程和特色、教學資源配置、人才培養質量管理和監督評價等方面。我們認為,作為一所地方財經院校要創辦一流本科教育,關鍵還是要緊緊圍繞“應用型”做文章,按照培育、穩定、提高的發展邏輯,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方案設計、培養流程、師資配置,在保持教學水平和質量持續提升的同時,逐步強化、固化專業辦學特色,持之以恒、久久為功,就可以使我們的應用型本科教育向更高水平邁進,就可以使學生獲得更高質量的學習經歷。
(二)育人模式:從傳統校企合作模式向產教深度融合轉變
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要在校政行企合作的既有基礎上,突破傳統模式,從一般性對接企業、行業向產業領域深度融合發展,充分利用好校內校外各種教育資源,創新協同育人機制。一要加強產學合作,建立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為引領的本科教育流程,建成一批校企聯動、產學互動、服務區域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的專業集群。通過專業群與產業鏈的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對接,實現培養應用型、復合型、創業型人才的目標。二是高度重視“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教師聘任制度和評價辦法,積極引進行業公認的專才,聘請企業優秀專業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為專業建設帶頭人、擔任專兼職教師;同時有計劃地選送教師參加實際鍛煉,促進專業教師通過實際工作提高實踐能力。三要把現代信息技術全面融入教學改革,通過資源的整合和開發,努力建構多種類型的教學、實驗實訓和實習的環境,培養學生基于網絡開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增強教師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實施教學的能力。三是注重科研服務教學,通過科研方法向教學方法滲透、科研成果向教學內容轉化、科研平臺與教學平臺互補共用,實現科研教學良性互動。
(三)培養目標:從專注專業能力向提升綜合素質轉變
隨著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加快,各行各業對應用型人才綜合素質、綜合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調查顯示,思想道德、職業素養、文化素養、專業綜合能力等要素在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中越來越凸顯出重要性和緊迫性。因此,學校要在高度關注學生專業能力培養的同時,更加重視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把立德樹人、全面發展作為基本原則,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著力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綜合競爭能力。
(四)內涵建設:從打基礎管長遠向提質量強特色轉變
過去十年,學校內涵建設做了很多打基礎、管長遠的事情,今后十年,要把質量和特色作為核心來推動內涵建設,把優勢學科、特色專業做得更優更強、做到極致。要緊緊圍繞創新驅動發展、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大眾創新萬眾創業、“一帶一路”等國家重大戰略,推動專業內涵建設、深化專業綜合改革,促進人才培養質量、學科和科研質量、管理服務質量的全面提升,進一步強化面向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服務面向特色、“兩有三實”人才培養特色、經濟學管理學為主的學科專業特色、應用對策研究為重點的科研特色。
(五)改革推進:從單項突破向整體推進轉變
過去我們在專業綜合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科研管理改革等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但存在單項突進式、“碎片化”現象,還缺乏系統性、協調性。未來的人才培養機制和模式改革要有頂層設計,要堅持問題導向,對學生全面發展、產教融合的協同育人機制、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設置及其優化調整、師資隊伍建設、招生考試制度、學校治理結構等重點難點領域進行了關聯性系統化設計,制定學校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方案,明確改革的重點、路線圖和時間表,分階段、有步驟地推進改革,在人才培養領域博取最大化的改革效益。
[1]王建華.高等教育的應用性[J].教育研究,2013,(4).
[2]潘懋元,石慧霞.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歷史探源[J].江蘇高教,2009,(1).
[3]王強,周剛,朱啟超,仲輝.一流大學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現代教育科學,2009,(5).
[4]侯士兵,周全.一流大學本科教育的科學定位與教學保障[J].中國成人教育,2012,(5).
[5]史秋衡,矯怡程.不同類型高校本科生源質量的實證研究[J].復旦教育論壇,2014,(12).
[6]張大良.改革創新努力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現代應用性高等教育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