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新形勢下普通高校班級教育管理
趙澤福
(昭通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云南昭通657000)
摘要:新形勢下大學生的價值取向與傳統的大學生相比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班級管理不再具有命令與服從的行政式關系。由此可以看出探索高等教育中強調班級管理的重要性。輔導員、班主任的教育信念、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班級凝聚力、學生身心健康是班級管理的四個主要方面,也是班級管理教育的要點。班級管理的最終目的是引導學生樹立現代知識型的大學生形象,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強,成為社會有用人才。
關鍵詞:教育信念;社會責任意識;加強班級凝聚力;心理健康
高等教育的“擴招”,使高等教育“量”的擴張與“質”的穩定之間的矛盾已凸顯出來。如果不能把高等教育“量”的擴張與“質”的穩定有機結合,必然會制約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生命線,如果不處理好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導致的質量監控問題,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就有可能重走別人走過的彎路。如何圍繞提高教育質量來推進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首先要解決的是高等教育價值取向及德育問題,而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之一在于行之有效的班級教育管理。
《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建設的意見》指出:輔導員(班主任)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輔導員(班主任)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輔導員(班主任)應當努力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和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因此班主任、輔導員這支學生德育工作的主力軍,肩負著培養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基本責任,還肩負著培養學生健康心理、團隊精神等重大責任。
作為班級管理者,必須正確認識輔導員、班主任在德育教育及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盡管世界各國對學生德育及價值取向的認識不盡相同,但其地位日益強化是明顯的,而且對學生的基本核心價值觀、基本德育目標是一致的,均為使學生成長后能為自己國家富強及人類文明作出應有的貢獻。這是其他課程無法替代的。
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與以往的大學生相比較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主要表現為:(1)廣大大學生的自我意識不斷膨脹,而集體主義觀念淡薄,強調自我價值的實現;(2)滋生極端個人主義與享樂主義,缺乏團隊合作意識,缺失理想信念,自我約束能力差,社會責任意識薄弱;(3)由于畢業后對自己的社會工作分配不明朗,再加上社會工作地位的不均等,以及社會工作的選拔機制不很完善,從而使大學生們對自己的人生信仰不明確。
這些因素導致了一些不良行為在大學校園里蔓延。高校輔導員、班主任是班級學生最直接的“傳道授業解惑者”,面對這些問題,輔導員、班主任的工作并不輕松。因此,全面了解輔導員、班主任工作的性質,是做好班級管理工作的基礎。學校、院系領導均要重視班級德育管理工作。輔導員、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及管理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中的一部分,有些高校把輔導員、班主任單一化,即學生生活的保育員。其地位不顯,身份不高。這種情況下輔導員、班主任把管控安全事故作為自己的工作目標。其實這僅僅班級管理的最基本最底線的標準。班級管理工作其實是一種專業的、系統的、復雜的、長期的工作,班級德育管理更是一門藝術。
所謂教育信念,是輔導員、班主任對教育事業的理論、主張、原則等的確認與信奉,是教育德育管理研究的主題。教育信念集中表現是輔導員、班主任對教育工作高度的責任感和強烈的事業心。堅定的教育信念,關系到管理者的人格完善和素質的提高,關系到德育管理工作的質量及學生素質的發展。堅定的教育信念是管理者的精神追求和價值取向。同時教育信念是輔導員、班主任做好工作的精神力量。教育信念對于教育管理者就象一種宗教信仰,一個好的教育管理者,就應該一輩子追求這種信仰,教師職業的所有主張、工作,都是在不遺余力的實現自己的信仰。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投身鄉村教育,也就是因為他有“我的信條”——“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因此做好班級管理工作必殫精竭慮以堅定的事業心為前提。正如梁啟超所說:“人生須知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的樂趣。”
教育信念是輔導員、班主任職業道德的重要支柱。徐特立有句名言:“做教育工作的人,一般總是先進分子。”輔導員、班主任要有崇高的職業道德和價值取向,這就得必須具有高尚的教育人格,成為學生學習的楷模,從而增強管理者的人格魅力和威信。同時這也是堅定的、完美的教育信念造就的。任教于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學的張麗莉是一名普通教師,2012年5月8日20時38分,在佳木斯市勝利路北側第四中學門前,一輛客車在等待師生上車時,因駕駛員誤碰操縱桿致使車輛失控撞向學生,本可以躲開逃生的張麗莉奮不顧身救起學生,危急之下,教師張麗莉將學生推向一旁,自己卻不幸被碾到車下,造成雙腿截肢,骨盆粉碎性骨折,以至生命垂危。張麗莉用柔弱的身軀譜寫了一曲英勇奉獻的大愛之歌。輔導員、班主任應像張麗莉老師這樣具有堅定的教育信念,勇于奉獻自己的一切。
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下,傳統價值觀對青年學子的影響逐漸減弱,青年學子容易失去社會使命感,而是單純追求更加實
惠的自我價值。目前有不少大學生加入傳銷組織,說明其社會責任缺失,法律意識淡薄。重視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是我國倫理道德的優良傳統,是德育教育管理中的核心工作,是學生人生價值取向的基礎。當然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是處于良好道德培養的較高層次,同時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是一個國家發展潛力的一個重要指標。“禹思天下有溺者,猶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猶己饑之也”;“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視之有度,用之有節”……,應該讓這些優秀的民族精髓不斷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我們也要培養他們“以天下為己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熱情。
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班主任還必須引導學生保持理性的態度。首先,面對社會中大大小小的負面消息,不道聽途說,不人云亦云,而應從多方面分析事件。不要被社會波動的情緒所渲染,而要加以冷靜的反思和清醒的自省,調整好個人的心態。這樣才能把這些負面事件,轉化為社會不斷發展前行的正能量。其次,面對種種不公不義,震撼、憤怒,是合理的反應。這樣的反應,是由心中的良知所點燃,是對正義的渴望所激起,好過麻木的看客,更好過于起哄的圍觀,在某種程度上說,這是一種可貴的,甚至是高尚的情感。但如果用謾罵代替了審思,比如一些盲目偏激的網絡跟帖,就有可能模糊掉理性的邊界,這種極端的情緒,不但不能幫忙解決問題,反而會削弱大學生對國家的信任。
所以在德育教育管理工作中,輔導員、班主任要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放在首位,激發大學生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并引導大學生把個人的人生價值的追求同社會和人類的責任感、使命感緊密聯系起來。
首先,班級組建之初要組織全班學生制定切實可行的班級建設目標,目的在于加強班級凝聚力。目標管理最早是由美國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1954年在《管理實踐》中提出的一種管理方法。目標管理是通過設置目標,并進行目標分解及控制目標實施,最后通過對目標完成情況的檢查,以獎懲為手段對員工進行自我管理來實現組織目的的一種管理方法。目標管理理論自誕生以來就被公認為是一種科學的管理方法。班級管理目標具有階段性,分為:遠期目標、中期目標、近期目標等。遠期目標是班級建設的長期目標,一般為將班級建設成為優秀班集體,達到人人學有所長,并集體進步的班集體,最后達到歪風邪氣有人抓,好人好事有人夸的班集體。這是從班級組建到學生畢業都必須堅持的目標愿景,這是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在這面前進旗幟的的指引下,班級內部可以形成一種強大的動力,促使學生積極向上并充滿求知欲望,最終形成班級強大的凝聚力。中期目標近期目標分別為學年建設目標、學期建設目標,它們倆的確立要根據班級的發展,學生思想變化及學習、個性的需要,以優化班級學習環境、培育學生團隊意識為目的。
制定切實可行的班級建設目標是使每個學生的認知、情感、意志及行為同集體的要求保持一致,從而產生出強大的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次,輔導員、班主任對每位學生持公平態度也是加強班級凝聚力的另一要素。“公平”的含義,在學界中比較推崇羅爾斯的公平原則。羅爾斯表明了兩種性質的公平:一種為“均等性”的公平,即平等地對待相同者,是一種水平性的橫向的、平均性的公平;另一種為“非均等性”的公平,是垂直性的、縱向的、不均等的公平,即“不均等地對待不同者”,如多勞多得、貢獻大者先富等。羅爾斯還指出:追求社會公平的價值取向,是在不公平的社會現實中,為處境不利者提供機會或利益補償。因此在國家和某些社會團體對貧困大學生資助不小的今天,首先班主任切記手背手心均是肉,不能有腐敗行為,不能有意識偏向班委,而要堅持評選原則,平等地對待每位相同者;其次對那些勤奮好學而又處境不利者要提供機會或利益補償。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把輔導員、班主任視為靠得住的掌舵者,所有學生才會凝聚在班主任的周圍。以致班級所有活動均有效及有序進行開展。
心理素質是大學生人格建構的基礎,它與道德素質、知識素質、能力素質、審美素質等一起構成完整的人格。現代社會充滿機遇與挑戰,到處競爭劇烈、事業艱辛,以及生活節奏加快,給每一個希望把握人生贏得發展的大學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個沒有良好心理素質的人,是不可能獲得事業成功的。所以大學生的成才與發展,既取決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文化觀念的轉變,更取決于她們自身的努力。只有努力來彌補由社會因素所致的后天失調,理性看待并適應社會工作崗位的選拔機制,消除心理障礙,才能在矛盾中為自己的理想開辟道路,因此,一切成就都始于健康的心理,心里健康將成為人才的必備素質。
一方面,大學生的心理問題與他們的消極心理固著有關。如何克服心理固著,班主任要用有效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心理位移。“失敗乃成功之母”、“化悲痛為力量”就是從失敗的消極因素中,挖取其中蘊涵著的積極因素,使之成為個體奮起圖強取得成功的動力和契機。
另一方面,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往往不能清醒地認識自己,他們自我評價過高或過低,從而產生心理負擔。因為自我評過高會產生盲目樂觀、自以為是,這種自滿心理不利于自身發展;自我評價過低,又會自卑心理,埋沒自己。在班級管理教育的過程中,必須通過心理方面的主題班會、講座、心理咨詢、深入學生個別談話、社會實踐等形式,使其掌握調適的方法,提高受挫折的承受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使其能更好地發揮自身的潛能。
喚醒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幫助她們加深對自身的信任,認清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明確作為知識型大學生的價值和尊嚴,迎接未來的挑戰。
班主任付出的一切心血,最終目的是引導學生樹立現代知識型的大學生形象,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強,成為社會有用人才。都能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做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蘇俊.卓有成效的目標管理[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08.
[2]吳梅興.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公平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J].高教探索,2007,(l).
[3]黃國華.對高校班主任工作的幾點思考[J].中國林業教育,2009,(3).
[4]張中華.論世紀之交的德育發展特征[J].班主任,2001,(2).
[5]楊珺.高職高專院校女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心理誤區[J].山東女子學院學報,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