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當代大學生就業心態及其調適對策
許航莉
(福建江夏學院,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面對日趨嚴峻的就業形勢與日益激烈的就業競爭,使得正確認識大學生就業心態及其調適對策顯得尤為重要。目前大學生就業時普遍存在盲目從眾、急功近利以及焦慮心理。而當前的就業形勢又存在市場供需結構失衡、人才資源地域分布不均以及行業差異等問題。因此,應引導大學生從調整心態、提高自身素質、增強受挫能力等方面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心態;調適對策;就業觀
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727萬人,再創歷史新高,在經濟充滿挑戰的大環境下,每年都在增加的畢業生人數,使得“就業難”被畢業生、家長以及媒體廣泛關注。日趨嚴峻的就業形勢與日益激烈的就業競爭,使得正確認識大學生就業心態及其調適對策顯得尤為重要。大學生的就業觀隨著時代的變遷在不斷變化,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必須處理好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系以及環境與成才之間的關系。
(一)盲目從眾
部分大學生自我定位不夠準確,對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樣的工作,以至于盲目從眾,形成扎堆一線城市,青睞“高大上”職業的現象。“北上廣”是大多數象牙塔中的學生都夢寐以求的就業地點,雖然房價高、交通擁堵,但仍是大學生的就業首選,許多畢業生認為,一線城市職業發展機遇廣闊,企業規模大、數量多、待遇好,于是不論自己是否具備足夠的能力與實力,單純地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紛紛選擇擠破頭皮往一線城市里鉆。而隨著公務員職業優越性的凸顯,公務員的報考人數逐年劇增,很多媒體甚至將公務員招考稱為了“中國第一考”。[1]“你考公務員了嗎?”這句話現在已經成為大學校園里最流行的話語之一,參加公務員考試已經成為即將畢業的大學生最主要的擇業手段之一,公務員這個“高大上”的職業越來越受大學生青睞。大學生們普遍認為,成為一名公務員,能有較高的社會地位,收入可觀福利好,工作穩定有保障。
(二)急功近利
這種心理是缺乏客觀的自我分析和自我評價的表現。許多畢業生在擇業過程中自我評價過高,擇業條件苛刻,高估了自己的知識和能力,不愿意從事基層崗位,不愿意踏踏實實地一步步做起,認為自己是滿肚子墨水的“精英階層”,在就業選擇中奉獻意識薄弱,將自身利益作為考慮的首要依據。不少大學生都有“薪酬待遇要高一點、崗位要輕松自由一點、工作環境要好一點”這樣不現實的想法。[2]以至于就業期望值過高,高不成,低不就,找不到合適的崗位。
(三)焦慮心理
多數大學生在求職的過程中,都會感覺到不同程度的不安甚至焦慮,即使他們具備了一定的實力和優勢,但面對激烈的競爭,卻顯得缺乏自信,缺乏勇氣,走進就業市場就發怵,參加招聘面試,心里忐忑不安,尤其是暫時還未找到工作的大學生,當他們看到自己的同學都簽了心儀的單位,這時最容易產生焦慮心理,而有的大學生在擇業初期情緒一直處于亢奮狀態,在沒有完全考慮成熟的情況下就與用人單位簽約,結果發現實際情況與自己想象的不一樣或發現了更好的崗位,這時也容易產生焦慮心理,而過度的焦慮又會阻礙其正常能力的發揮,如此惡心循環,往往會造成精神緊張、憂心忡忡、意志消沉,甚至產生徹夜難眠的現象,從而導致嚴重的心理問題。
(一)畢業生人數持續增加,市場供需結構失衡
高校逐年擴招,畢業生人數每年都呈上升趨勢,再加上往屆未實現就業的,造成市場供過于求,勢必增加了畢業生就業的難度。再者,目前許多高校為了追求辦學效益,一再擴招熱門專業,使得各高校專業趨同現象日趨嚴重,造成少數專業畢業生堆積,而許多冷門專業卻無人問津,從而結構性不平衡的矛盾就凸顯出來。
(二)地域性問題突出,人才資源分布不合理
在我國中西部地區及一些中小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而多數大學生只想去經濟文化發達地區。北京、上海、深圳及東南沿海等大城市成為許多重點高校畢業生的首選,長此以往,則會由于人才資源的差別而造成地區間差別越來越大,這對于我國總體經濟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高是很不利的。
(三)基層服務行業存在較大缺口
很多大學生眼高手低,一心只想著去高薪部門工作,而不愿意去薪酬較低的基層服務行業工作。大學生服務基層,是利用自身的知識優勢對接基層的實際需求而進行的實踐活動,在服務基層的過程中既貢獻力量、體現價值,又贏得機遇、促進成長,從而實現互利共贏的目的。[3]大學生要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重視人生價值的實現。職業活動是人們謀生的方式和手段,是人們奉獻社會、完善自身的必要條件。因此不應單純地僅把就業看成是謀生的手段,而應把就業視作為社會服務、體現人生價值的渠道。
(一)轉變觀念,調整心態
大學生應從實際出發,不盲目從眾,樹立基層意識,先從就業門檻較低、要求相對較少的基層崗位做起,累積相關工作經驗,提高實踐能力,建立起“先就業、后擇業”的健康心態。年輕人應該以提高自身素質為前提,不能盲目追求利益,理想也需要有能力來實現。剛畢業的大學生不應該把金錢當作好工作的首要標準,應該先豐富自己的工作經驗,為將來打下良好的基礎。
自卑或自負的心理都是大學生就業道路上的絆腳石。心理學研究表明,越是感覺不足的地方就越容易敏感,許多大學生感覺成績不佳或能力欠缺,在求職過程中過于拘謹,不敢大膽推薦自己,從而喪失良機。相反地,有些大學生盲目自信,不認真學習,產生驕傲自大情緒,擇業目標定的很高,應聘時屢屢向高薪職位挑戰,結果一再受挫,到頭來難以接受現實與夢想的重大差距,更容易受到打擊。在求職擇業過程中,信心不僅給大學生帶來勇氣和力量,也會使用人單位從氣質上產生認同感。大學生要使自己在擇業過程中保持堅定的信心,首先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夠勝任工作。其次,要發揮自己的優勢,揚長避短。這樣,才有可能在擇業競爭中占據主動。大學生作為就業壓力的承受者,應該掌握科學有效的心理調節方法,積極調整心態,使自己能夠緩解、校正可能出現的各種心理異常現象,及時解決日常心理問題,維護和保持心理健康,還應該培養良好的意志和堅強的性格。
(二)面對現實,提高自身素質
大學畢業生在擇業時,應該客觀地分析自我與現實,拋棄精英情結,對自己進行合理評估,把遠大理想與當代社會發展的需要結合起來,有效地解決思想矛盾,從而使自己保持積極、穩定、健康的心態,總結經驗,客服困難,以達到順利擇業的目的。
自身素質的提高主要體現在品德的修養以及知識能力的培養兩個方面。大學生應具備誠信、勤勞、謙卑的品德。誠信是大學生求職的第一要素,俗話說“百年言論,千年誠信”,可見誠信并不是短時間內能夠形成的,而是要經過長時間的篤行才能實現。其次,在工作上,無論大事小事,事情繁瑣與否,做事都要踏踏實實、勤勤懇懇,一絲不茍,能吃苦、不偷懶、不推諉。再者,無論在社會生活中還是日常工作中,都必須做到富貴不驕,貧寒不賤,用心做事,謙卑待人。在知識能力培養方面,大學生應博覽群書,善于實踐,觸類旁通,游刃有余。
(三)主動出擊,增強受挫能力
大學生應該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面對就業過程中的各種突發事件要坦然待之,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客觀地分析自己失敗的原因,以便于及時調整求職策略,為將來的成功奠定基礎。
大學生從剛進大學校門開始就應做好個人職業生涯規劃。首先,只有明確了自己的理想,才能合理利用時間,增強實踐的動力,提升就業時成功的機會。其次,只有事先做好職業生涯設計,有了清晰的認識與明確的目標,才能把求職活動付諸行動,從而提高效率并取得成效。再次,職業生涯規劃能夠發掘自我潛能,增強個人實力,從而實現職業目標與理想。作為當代大學生,不僅需要掌握盡可能多的知識,還應具備創造更多知識的本領,掌握學習專業知識與提高相關技能有機結合的方法,以適應現代社會就業的需求。減少就業過程中受挫的幾率。
(四)自主創業
面對嚴峻的就業壓力,大學生要有積極創業的思想準備。擇業是起點,創業是追求。一個人選擇職業后消極應付,有可能失去已經得到的職業。創業是拓展職業生活的關鍵環節,創業意識強烈并且思想準備充分,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甚至幫助別人就業。當今社會中出現的新職業,既體現了新的社會需要,又體現了創業者的智慧和貢獻。要有敢于創業的勇氣。創業艱苦而且磨難很多。僅有創業的思想準備是不夠的,還需要有創業勇氣。勇于創業已經成為高校培養人才的目標。為促進就業,高校應主要培養學生的創業技能和主動精神,破除大學生的依賴心理和膽怯心理,使之勇敢地接受創業的挑戰。此外,學生還要不斷培養和提高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包括獲取知識的能力、科研動手和開拓創新的能力、組織領導能力、管理能力、協作能力等,通過努力,走出一條艱苦創業、科技創業、自主創業的新路。
綜上所述,當代大學生要正視當今社會就業的嚴峻性和挑戰性,強化競爭意識,提高心理素質,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正確的就業觀對其以后的就業有著深遠的影響,大學生不能好高騖遠,應該腳踏實地,從自身實際出發,不能一味高挑、慢等,應該學會靈活選擇,一步一步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參考文獻:
[1]楊堯.當代大學畢業生公務員報考熱疏導之淺析[J].群文天地,2010,(16):221-222.
[2]韓曉雨.淺談大學生就業心態引導與就業能力培養[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1,(11):4-5.
[3]孟祥,賈效明.大學生服務基層工作指導研究[J].人民論壇,2010,(20):19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