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彩紅
(吉林建筑大學城建學院,長春130061)
聚焦新型城鎮化視角下近郊區城鄉規劃策略的技術研究
——以長春市雙營鄉鄉村規劃為例
康彩紅
(吉林建筑大學城建學院,長春130061)
對城市近郊區城鄉規劃所存在的問題進行技術研究,并對近郊區提出城鄉規劃改革的策略。
城市近郊區;鄉村規劃;改革策略
城市近郊區位于城市和鄉村的泛空間范圍內,既要為城市的發展提供空間和土地資源的供給作用,又要滿足鄉村改變環境和保證基本農田的生態作用。所以,城市近郊往往呈現被動城市化的特質,出現郊區內部土地缺乏統一規劃,產業之間缺乏統籌,生態環境得不到有效的維護等一系列問題。
1.1 “拆”、“建”、“并”、“遷”明顯,傳統的鄉村空間結
構破壞嚴重
我國的村莊合并,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歷了幾個過程:第一,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成立農村合作社,形成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格局。第二,50年代末,農村開展大規模的“人民公社”建設。第三,60年代后期,廣大鄉村開始恢復自然生產,城市發展緩慢,鄉村的格局穩定持續了20年。第四,改革開放后,鄉村聚合關系進入了市場經濟的范疇,鄉村的規模格局有了大的改變,以適應鄉村經濟的市場化。第五,2000年后,城鎮化的發展速度不斷加快,促使地方政府不斷進行大規模的行政合村。
長春市雙營子鄉共有5個村,44個自然屯,2014年,在雙營子城市總體規劃的過程中,城鎮體系被合并為1個城區、4個自然村、28個自然屯。
1.2 鄉村的用地功能模糊,城鄉界定困難
城市近郊區因其空間及地理原因,與城市的交流最為密切,它是城鎮化過程中空間結構發展變化最快的區域,也是近郊區城鎮化產生矛盾最為激烈的區域。
在城市化發展的過程中,近郊區因為土地成本低,生態環境好的因素,成為城市擴張的首選。但是,城市近郊的居民安置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卻遠遠趕不上城市發展的步伐,所以,帶來了鄉村用地功能模糊、界定困難等一系列問題。
1.3 少數民族聚居村落、歷史文化遺存村落特色喪失
傳統村落多以自然村為基礎的血緣、地緣、文化緣結成的既有實體。尤其是少數民族聚居村落以及歷史文化村落,有著悠久的文脈以及盤根錯節的文化元素。
當前的鄉村居民點撤并工作往往依據主觀的聚集意愿,很少考慮傳統的小農經濟聚集方式以及傳統文化在鄉村的積累。缺乏對原住民凝聚力的研究。
雙營子鄉所剩余的四個自然村,大營子村為回族聚居地、新勝村為朝鮮族聚居地、黃金村為滿族聚居地,在實際的調研走訪中發現,除了回族聚居地尚存在一棟清真寺以及一個大型回族聚集養老院,其他村落均沒有了能反映出民族特色的聚居地建筑。
1.4 城鎮空間擴張,生態空間減少
在城鎮化快速發展過程中,傳統的城鄉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城市空間侵吞了大量的鄉村空間,并充分擴張,而鄉村空間尤其是城市近郊區的空間不斷萎縮,配套的市政設施建設又較為緩慢,所以生態空間在逐漸減少。
2.1 科學撤并,形成合理形態
鄉村規劃面臨著由于人口規模相對較小和分布比較松散,密度比較低的特點,公共設施和市政基礎設施的配置面臨著便利性與經濟性之間的均衡問題。在快速發展城鎮化的過程中,近郊區的空間格局更加不穩定,所以,在鄉村規劃的過程中,要建立合理的空間形態,既能兼顧為大城市的發展提供相應拓展空間以及生態供給,又能保證鄉村生產生活功能的完整,調整合理的產業結構,發揮近郊區在共建格局上的優勢。
2.2 木桶效應,整合鄉村聚落空間
近年來,鄉村的聚落空間受到城鎮化發展過程中人口減少以及鄉村經濟格局變化的影響,發生了重大的變革,如果人口分布情況和村落聚集空間不匹配,就會造成人口集聚規模的不合理,為了提高鄉村居民的生活質量以及保障更好的服務質量,在鄉村規劃居民點的整合過程中,結合產業結構、聚集方式及地方特色的優勢,形成合理的集聚方式。
在快速發展城鎮化的過程中,伴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人口分布的變化,新一輪鄉村規劃將原有的44個鄉村居民點調整成28個鄉村居民點,5個自然村。根據實際情況,每個自然村設定特色商業街區及相應的配套服務設施,制定合理的產業結構,將7個牧業小區分布在5個自然村落中。
2.3 依據鄉村發展特征,優化鄉村內在發展動力
鄉村規劃是屬于引導性的規劃,既不能像城市規劃那樣界定年限,也不能單純的像城市規劃一樣界定用地功能和空間結構。通過加強鄉村與城市經濟的無障礙聯系來提高鄉村地區的發展水平和服務質量,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當前,我國城鎮化建設在社會主義特色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會把城市周邊近郊區域的土地擴張收并進來,以壯大城市發展的規模,城市近郊區正處于鄉村和城市結合的關鍵節點,所以,在城市發展過程中,鄉村的規劃給周邊近郊區域帶來了機遇,也面臨很多挑戰。第一,鄉村規劃是引導性規劃,鄉村格局不斷發生變化,沒有完善的理論體系可遵循,所以,要因地制宜,形成最合適的空間聚集模式和產業結構關系。第二,在大城市的擴并下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和保護生態空間,建立合理的空間結構框架。第三,鄉村聚落空間的文化傳承也是面臨的重要問題,如何在科學的鄉村規劃過程中保留傳統的鄉村文脈,要求我們在尊重鄉血緣、民族、生活習俗、歷史特色的前提下,進行鄉村規劃。
[1]周干峙.統籌城市和區域整合城市和鄉村[J].城市規劃,2005,(02);18-19.
[2]郎如海.論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村居民點整理[J].管理觀察,2010,(06):270.
TU984.1
B
1674-8646(2015)11-0046-02
2015-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