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的開篇與新建本科院校教育
傅永梅
(三明學院資源與化工學院,福建三明365004)
摘要:《論語》開篇話語表明,學與習要適時結合、要加強團隊建設、要有平和的心態與創新精神。新建本科院校在發展中要抓住這三個方面,注意將學校教育與社會應用相結合,要在學校內加強團隊建設并保持有特色的專業發展,學生要在努力發展自身的同時,保持旺盛的創新精神和平和的發展心態、注重交友。
關鍵詞:論語;新建本科院校;教育
《論語》的開篇三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從字面來看這三句話,似乎并不難理解,但是,這看似結構松散的三句話,比較完整地揭示了新建本科院校培養什么樣的學生以及怎樣培養學生:一是注重反思實踐,在學習中不失時機地反思與實踐,在實踐中領會與驗證知識;二是加強團隊建設,通過培養學生團隊和教師團隊,提高學校的社會價值;三是確保不斷創新,即使暫時不被理解不被承認也依然保持奮發狀態,要注意與學校特色與社會需要相結合。新建本科院校要迅速成長,必須從實踐、團隊和創新三方面加強,促進教師和學生有生命地成長,促進學校有生命地發展,以較短的時間適應社會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需要。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是《論語》的開篇第一句,解答新建本科院校教師和學生成長的首要途徑。教師和學生通過“學而時習之”的方式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對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一般的解釋是:學了,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它,不也高興嗎?[1](P1)錢穆先生將此句譯為“學能時時反復習之,我心不很覺欣暢嗎?”[2](P5)傅佩榮先生譯為“學了做人處事的道理,并在適當的時候印證練習,不也覺得高興嗎?”[3](P2)解釋的關鍵在“學”、“時”和“習”三個詞。對于不同的專業、不同的階層,“學什么”、“什么時候”和“怎么習”都是有所不同的。因此,從新建本科院校而言,這句話可以解釋為:學了,然后在適當的時候去反思和實踐它,教師和學生就會覺得高興。
(一)“學”與“習”
1999年以來,為適應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要求,高校布局向著多元化、全方位方向發展,一大批由專科獨立或專科與中專合并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應運而生,它們屬于教學型、應用型、地方性、多學科(少部分是單學科或綜合性)本科院校。[4](P61)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品牌弱勢、區位劣勢、條件較差等,在生源爭奪戰中常常處于不利的地位。學生多數出生于小城鎮或農村。[5](P115)
1.學習內容與工作實際聯系緊密
新建本科院校的學生素質相對較低,相對于老本科院校的學生而言,理解與接受知識的能力較差。在教學中如果全盤照搬老本科院校的教學顯然不利于他們的個人成長,也不利于他們畢業后的工作實際。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要解決好學生的學習問題,重點要解決“學什么”和“怎么學”,如何抓住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將理論與實際相聯系,讓學生樂學、好學,才是發展的根本,要時刻關注教學內容要與工作實際密切聯系,要根據他們將來可能的工作實際,選擇相關的內容引導學生進行學習,要將知識、能力與素質相綜合。
2.學習內容注重以點帶面
由于從事的是基層職位的工作,因此從學習內容來講,既要包括基礎知識,又要包括專業知識,既要有當今學術發展的前沿,又要有相關學科知識的延伸。這樣才能夠保證學生在未來的工作中能很好地符合用人單位的需要,同時也有較好的發展前景。但學校在教學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每一章節都精講細學,因此要注意從教材中選擇與實際聯系緊密的“點”進行教學,通過“點”引導學生拓展知識“面”,最后多面結合形成專業的“體”,使學生對知識有總的理解。
(二)“反思”與“實踐”
知識只有應用到實際中,才能真正被我們所整合,也只有應用到實際中,才能轉化為我們個人的智慧。學校要通過學科建設來開拓學生的視野,通過建設輔修課程來輔助與拓展主干課程,授課教師要在課堂中將自己的實踐、當地的實際、行業的特色與理論相結合,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1.加強“反思”,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反思”是對所學的理論知識進行分解,從中找出與實踐相聯系的部分,并通過對這部分的思考,達到對全部理論知識的理解。新建本科院校要根據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對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進行調整,構建模塊化課程。加強與當地市場和行業特色的聯系,做好理論與實踐的分配與融合。尤其要注意在理論課程講授過程中,適當加入當地社會實踐的現狀和發展,讓學生能對社會現實有所理解。
2.注意“實踐”,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實踐是理論知識的實際應用,是對理論知識的社會化。要在調研的基礎上,做好課程建設規劃,結合專業特點,充分利用實驗、實習、訓練、試驗、證書培訓和畢業設計等實踐環節,要通過加強校內實訓中心、綜合實驗教學平臺、創新實驗室以及校外產學研教育基地建設,提高實踐的范圍與層次。
(三)“時機”
在教學中,新建本科院校要改變以往注重經濟效益、忽視對學生的培養,要多渠道創造機會引導學生實踐,通過實驗課、實踐環節、暑期實踐、實習等途徑對學生進行培養,尤其是要注意抓好學生科研團隊建設,通過師生合作,加強學生科研團隊建設;要鼓勵教師吸納學生參與在研的產學研項目研究,鼓勵教師產學研項目與學生的畢業設計(論文)及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相結合,讓學生在參與教師科研課題的過程中鍛煉提高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是《論語》的第二句,一般解釋為“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來,不也快樂嗎?”[1](P1)“有許多朋友從遠而來,我心不更感快樂嗎?”[2](P5)“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相聚,不也感到快樂嗎?”[3](P2)這些解釋都點出了“朋”和“遠方”,但我們要關注“朋”的組成,“朋”不僅包括“遠方”還應包括“近處”,即所謂“近者悅,遠者來”。
(一)“朋”
“朋”既指不同屬性的個人,又指不同的團隊。人是個體的,但同時又具有社會性,是社會的人,具有“類”屬性。
1.加強團隊建設,提高社會適應力
新建本科院校的學生個人能力不強,但群體意識較強,也易引導成為不同的團體。由于當前的社會生活是群體性的,所以學校應該在學生學習期間引導他們加入各種類型的團隊,通過團隊建設與角色認同,達到身份定位的效果,既可為他們步入社會做好角色準備,又可通過團隊建設,加強他們以后在社會上的適應和發展。
2.與不同屬性的人交朋友,提高創新能力
人在社會上要與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候交往,不可能把自己禁錮在一個小圈子里。學生要發展,一定要與有不同思考的人交流,與老師交流、與長者交流、與優于自己的人交流。“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不是別人都優于己,而是要能找出別人長于己之處,認真思考、仔細研究、快步跟進、尋求突破。學校要提倡“小先生制”,即讓高年級的學生給低年級的學生當“小先生”,充分利用高年級學生知識面廣、動手能力強和情商較高的優勢,引導低年級學生更快地成長,同時還鼓勵高年級學生與老師、長者交朋友,從他們那兒學習如何更好地成長。
(二)“遠方”
“遠方”既是指地理位置上的“遠方”,要加強交流,又指專業設置上的“遠方”,要加強校內學科之間的融合和校際間及校企間同一學科的交流。
1.學校要加強交流
新建本科院校一方面要注意加強與兄弟院校和企業的聯系,通過學分共認、師生交流、異地實踐和共同培養等方式,加強學生培養和教師成長,提高學校的社會認可程度,另一方面要注意做好專業學科上的交融,大學傳授的知識和技能不應當是學生以后發展的全部,而應當作為其發展的墊腳石,要想讓自己的學生發展得更好,就要讓自己的學生視野更開闊、掌握的知識與技能更多、創新能力更強、思維更活躍。大學的教育不應當只是拼一時的就業率,更應當培養學生的思想和適應力,讓學生能在社會上快樂地生活著。有句老話說:大學教育的目的不是為學生的第一份工作做準備,而是要為他們的最后一份工作做準備。這個說法依然有道理。
2.學生要注意與不同層次和不同專業的人的聯系
新建本科院校的學生受到原有知識基礎不夠扎實、在校接觸的專業知識不夠精深等影響,在專業成長方面與老本科院校有一定的距離。要想提高自己,就必須一方面從知識的使用上下功夫,將知識更好地與實踐相結合,通過與不同層次的人交往,了解應用的實際、提高自己的認識、鍛煉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從知識間的聯系著手,將所學的知識與不同專業的知識相融合,擴大自己知識的廣度,提高聯系與創新的能力。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一般解釋為“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1](P1)“別人不知道我,我心不存些微怫郁不歡之意,不真是一位修養有成德的君子嗎?”[2](P5)“別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氣,不也是君子的風度嗎?”[3]我們要關注在新建本科院校中落實什么是學生應該掌握的“知”以及如何讓社會“知”學校,要如何在別人不理解自己的情況下還能篤直前行,做到“不慍”。
(一)“知”
“知”是指知道、了解。既包括學校積極向社會宣傳自己,也包括學生個體要主動與社會及他人接觸,提高影響。
1.學校要融入社會,主動宣傳自己
作為新建本科院校,要加強宣傳,通過宣傳讓社會了解學校,讓學校走近社會,要得到社會的認同,尤其是當地政府和社會成員的認同。而這首先就要做到主動與社會相融合,積極參與社會主導的各項活動中,讓學校的身影在社會中不斷顯現,并同時積極營造良好的形象,提高社會影響。
2.學生要與社會及他人接觸,加強自身適應能力
學生一方面要知社會所需,主動融入社會,并根據社會的需求主動要求自己、提高自己,另一方面要知他人所好,能力是學生適應社會的重要手段,但與人交往也是適應社會的重要一環,有好的情商、積極的處世態度,個人的發展就會有更多的人幫助,得到也會更多。
(二)“不慍”
“不慍”在這兒指不能因為社會的不認同就自棄,要通過自己的努力,使學校不斷地與社會融合,與當地經濟融合。通過發展特色專業和優勢專業,提高就業率,以提高社會的認同度。
1.學校要加強特色專業和優勢專業建設
新建本科院校是由一個或多個專科學校發展起來,而這些專科學校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以及與當地經濟磨合過程中,有一個甚至是多個專業符合當地發展需要和在一定區域內居于領先水平。這些專業在發展中由于符合當地的需要,發展前景好,學生就業也就相對容易,社會正面影響也更大。學校不能因為社會的某個階段發展的不需要或社會的某些人、某些時候對學校的負面評價多而放棄自身的發展,認準重點,加大投入,加強管理,實現突破。
2.學生加強創新意識的培養
新建本科院校的學生的創新意識應立足于不同學科、不同專業之間的橫向聯系,以及專業與實踐的聯系上,由于交叉學科的創新特色,使得老本科院校由于思維的慣性而不易突
破,而專業的實踐性更是新建本科院校結合當地實際而表現出來的特色,在此基礎上的創新是原生態的。當然可能在某些時候,這些創新作品登不了大雅之堂,也引不起企業的興趣,但學校要持續培養,通過不斷挖掘,不斷積累,學生的創新的廣度與深度將會不斷加強。
總之,《論語》的開篇點破了“學”與“習”之間的關系、團隊建設和創新,新建本科院校在學校教育上要在加強專業特色建設與發展的同時,做好與社會和行業的溝通,注意不斷創新、共同發展。新建本科院校的學生注意知識的廣度與深度兩方面加強積累、要注意與工作實際相結合,要加強團隊建設和創新能力培養。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
[2]錢穆.論語新解[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
[3]傅佩榮.解讀論語[M].北京:線裝書局,2006.
[4]樊彩萍.新建本科院校培育核心競爭力的路徑選擇[J].中國高教研究,2010,(4).
[5]姚加惠,潘懋元.新建本科院校的現狀分析與準確定位[J].龍巖學院學報,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