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有鴻
(武夷學院,福建 武夷山354300)
德國的高等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其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又稱為“二元制”人才培養模式,可以將高校教育和企業需求充分結合起來,為企業發展提良好的人才條件。我國目前的高等教育還存在不少問題,德國的“二元制”教育模式在我國的本科教育教學中也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
要借鑒德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首先要了解“二元制”人才教育模式的概念及主要特點。
德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二元制”人才培養模式,所謂的“二元制”人才培養模式,其中,一“元”是學校,另一“元”是企業。所以,學生既是學校的學生,又是企業的員工。學生既可以學習到相關學科的理論與知識,又可以學習到企業崗位的具體工作技巧。[1]在這種模式的指引下,學生學習的目的性更加明確,既提高了學生在校的學習效率,又縮短了其在企業的見習時間。
1.高校與企業都是教學實施的主體
德國應用型人才教學模式中,高校與企業都是教學實施的和主體。本科教育相應目標的設置、課程的組織實施、課程的教學評價都由高校與企業共同完成。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中,既包括專業理論知識的掌握與學習,又包括相應崗位技能的掌握;在專業課程的組織實施中,高校具體組織教學,企業具體組織學生實習;在教學評價中,學校負責知識與技術的具體教學,企業具體負責學生見習期學習成績的評定。
2.培養的學生更加適應企業需求
由于企業是高校教育的具體實施者,具體參與到教學實施及教學評價的各個環節,在學生見習期間,企業更加明晰相關的職業技能教育,要求學習獲得一定的職業資格后才能進入職業崗位,因而其知識結構與技能更加適應市場需求,學生的就業率也相對較高。[3]
3.“應用型”師資隊伍強大
德國應用型人才教學模式不僅依賴其與企業的良好合作關系,還與其“應用型”師資隊伍有關。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德國應用型師資力量都有較大的優勢。很多高校教師都來源于企業的具體技術或管理崗位,或者同時高校教師還在大型企業中充當技術顧問。
當前,我國高校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為:教學目標不夠明確、資金來源渠道單一、“應用型”師資數量少、職業資格證書制度亟待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有待完善等五個方面,具體如下:
現有高校本科教育較多是從專業知識結構考慮,從學科的具體結構出發設置教學目標,組織教學及實施評價。由于缺乏具體崗位實踐技能的訓練,造成一個局面:學生往往理論知識較為完善,但在具體工作中,實踐技能差,很多工作不能上手。
我國高校本科教育的資金來源十分有限,公辦學校資金多來源于政府的財政撥款,部分民辦學校的資金來源于主辦企業。由于政府財力有限,多數高校的資金來源不足,限制了本科專業教育的進一步發展,特別是一些專業性較強的崗位,需要較好的設備及技術培訓,若缺乏必要的資金支持,則專業崗位的教育無法展開。
目前,高校師資多數來源于高校碩博士畢業生,他們本身在專業崗位具體應用方面就較為薄弱,一些教師甚至沒有接觸過相應技術設備,沒有從事過相關崗位具體工作,因此,由其教出來的學生其操作水平可想而知。
目前,我國的本科專業教育中,實行的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相結合的形式。所以一般來說,在校大學生學習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得相應的學分,以取得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很少有學生在學期間能夠考取一定的職業資格證書。造成職業技能教育與高校教育的脫節,也由此導致畢業學生實踐操作技能差,就業率不高。
近年來,我國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規已日趨完善,已經出臺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但是很多的規定都是一些宏觀方面的總體規定,對于引導專業教育具體落實的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針對我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具體問題,應該從探索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徑、鼓勵企業投入資金發展職業教育、加大對“應用型”教師的培養力度、完善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改革、建立健全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完善法律法規等方面進行完善。具體如下:
“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應該探索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徑。首先應該建立與企業的定期溝通機制,比如建立定期的校企論壇。學校應該了解相關企業的基本情況及未來的發展方向,調整學校專業及課程設置,使其能盡可能適應市場的發展。企業也應該關注高校教育的發展,及時從高校畢業生中吸收優秀人才為我所用,為企業的發展注入新鮮的血液。[4]
目前,武夷學院在探索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徑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績,現在很多企業已經與武夷學院建立定期的校企論壇。當前與學院建立較好合作關系的企業有太陽電纜、圣農集團、武夷星茶業有限公司、泉州迎賓館等,一些專業課程的開設掀開了武夷學院校企合作新的一頁,同時也為企業的發展注入的新的活力。
目前,我國高校專業教育的資金來源十分有限,多數的公辦高校教育資金多來自于政府的財政支持,有限的資金已經嚴重影響了高校教育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在此形勢下,高校應該開拓眼界,與企業展開更加密切的合作,一方面可以向企業輸出其需要的專業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利用企業資金,既可以進行相關技術的研發未來為企業所用,也可以進行人才職業技能的培訓,為將來給企業輸送人才創造必要的條件。[5]
學院一方面采取措施積極爭取政府的財政支持,并將有限的財政資金用于學校軟件設施與硬件設施的建設。另一方面,學院還積極探索校企合作的全新方式,企業利用高校先進的專業技術與人才優勢為其所用,而高校也可以通過校企合作獲得部分資金支持,最終實現二者的共同發展,在合作中實現了共贏。
高校應該進一步加大對“應用型”教師的培養力度,具體來說,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的努力:首先,開展學歷教育,鼓勵在職教師通過學歷教育,提高其理論及實踐教學水平。其二,通過職業資格教育提升在職教師的“應用型”教學水平,在此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采取考取相關職業證書的方式,提升自我的專業及職業水平。其三,與企業展開合作,派遣部分教師,充當企業的技術與管理顧問,使學校與企業獲得雙贏。[6]
武夷學院在師資培養方面,成果頗豐。目前,現有教職員工756人,其中專任教師576人。具備行業任職經歷的教師124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21.53%;具備高級職稱教師207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35.94%。武夷學院一方面開展學歷教育,鼓勵在職教師通過學歷教育,提高學歷;另一方面,學院也鼓勵教師通過考取相關職業證書的方式,提升其專業及職業水平。同時,還通過校企合作,向企業派遣技術與管理顧問等,鍛煉了教師,不斷提升了教師的實踐水平。
高校應當大力進行以市場為導向的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的改革。應當按照社會的需求引導高校相關專業的設置,按照行業技術標準設置課程體系,并使教學改革的內容符合行業技術標準的相關要求。高校專業課程教育與相關行業及其職業技術標準相一致,可以為以市場為導向的教學改革獲得成功創造條件。
目前,武夷學院根據應用型辦學定位,積極培育并初步形成“傳朱子理學,做武夷文章”的辦學特色,并以市場為導向進行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的改革。目前茶學、旅游管理已成為學院頗有成效的重點學科,而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環境工程等專業也穩步發展起來。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的改革為學院向“應用型”本科大學轉型創造了學科條件。
我國的高校本科教育應當建立比較完善的職業資格制度,具體來說,首先是要建立完善的職業資格證書制度,使其成為高校教育與職業教育溝通的橋梁。既要建立比較嚴格的認證制度,又要使其為企業接受,使其成為畢業生就業的重要途徑,同時維護職業資格證書的科學性及權威性。武夷學院目前也越來越重視相關職業證書的引導及教育工作,如目前在高校旅游專業教育中就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導游資格證書的教育及考試認證工作,并取得了較大成功。[7]
鑒于我國職業教育的相關法律法規還有待完善,國家相關部門應該盡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為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奠定堅實的法律基礎,同時,還應當盡快完善職業教育的實施細則。首先,明確政府、高校、企業的各自分工,明確主體的主要權利與責任;制定優惠的政策措施,引導企業積極與高校展開合作,既可以使其獲得技術上的創新與提高,也有利于高校畢業生就業;同時,還要就相關合作方式及合作制度進行明確,完善程序并明確具體的評價體系,為高校本科教育的完善發展創造條件。
德國“二元制”人才培養模式,可以將高校教育和企業需求充分結合起來,對于我國的本科專業教育有著較大的借鑒意義。而目前,我國的高校本科教育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已經取得了較大的成就,但還存在不少問題,具體來說有以下問題:教學目標不夠明確、資金來源渠道單一、“應用型”師資數量少、職業資格證書制度亟待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有待完善等五個方面。本文以武夷學院為例,針對以上具體問題,提出了完善解決問題的具體措施。由于本人的知識能力水平有限,一些意見和觀點需要在日后的研究及工作中進一步完善與提升。
[1]BMBF.Vocational Training in the Dual System in Germany[M].Koein:BMBF,1997.
[2]BMBF.Vocational Training in Germany[M].Bonn:BMBF,1996.
[3]Frankfurt.Facts About Germany[M].German Federal Press,2000.
[4]張榮國.德國高職教育發展的經驗及啟示[J].中國成人教育,2007,(20).
[5]李春杰.構建校企合作背景下動態“4+X+1”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
[6]寧海龍,鄒德堂.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農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及構建[J].高等農業教育,2011,(5).
[7]萬碧波.論高等職業教育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J].常州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