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辦學課程對接的研究
劉昌輝,徐春梅,余武明
(武漢工程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湖北武漢430205)
摘要:高等教育全球化,促進中外合作辦學蓬勃發展,中外合作辦學質量高低涉及課程建設與師資隊伍水平建設。本文針對中外合作辦學中出現的問題,研究了人才培養觀念的對接、師資隊伍水平的對接與課程教學模塊的對接。有助于中外合作辦學質量的提高,有助于學生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中外合作辦學;課程對接;師資建設;課程體系
改革開放推動高等教育全球化,《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要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借鑒國際上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經驗,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我國的高等教育也正走向國際化的辦學模式,具體表現在辦學形式呈現多樣化的繁榮發展,從專科學歷教育,本科學歷教育,碩士乃至博士研究生學歷項目等,中外合作辦學隨著辦學形式的豐富,教學管理也日漸完善。課程對接是人才培養的關鍵,也是引進國外優質資源的核心。
王亞楠等在“中外合作辦學高校的課程設置與教學改革探討”中,提出課程建設是高等學校最基礎的教學建設,對于提高教育質量,保證人才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1]課程設置的科學性不僅影響教學質量,而且還會影響畢業生的就業情況。李軍在“中外合作辦學護理學專業本科課程體系改革初探”提出明確培養目標,優化課程體系和整合教學內容到課程設置改革。[2]于險波在“高校中外合作辦學英語課程設置與課程建設研究”中就高校中外合作辦學中英語課程設置、實施方法、相關建設以及固化課程建設成果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并對中外合作辦學中英語教學師資隊伍建設、不同課型的教師如何配合開展教學等問題進行了探索。[3]常玫在“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英語課程設置研究”中對河南省5所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調研的基礎上,結合與合作辦學項目院校師生的訪談,探討了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英語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和對策。[4]王催春從中外合作辦學在語言課程的設置、教學內容的轉向、教學材料的整合、評價方式的遷移等幾個層面探討了語言課程的體系設計,在實踐層面上完成了對中外合作辦學語言課程的教學目標、課程性質、教學要求的定位,有助于中外合作辦學院校在語言課程實施中把準方向。[5]張漾濱就外語課程的教學質量直接影響中外合作辦學目標的實現。針對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特點,實施小班分級組織外語教學,樹立實用的教育目標與教學理念,積極創新外語教學的方式方法,注重學生精神風貌的培養,努力營造良好的外語學習環境,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6]孟春國就中外合作辦學實踐層面上的課程建設,探討中外合作辦學語言課程的定位及課程方案等問題。有助于合作辦學院校在語言課程實施中把準方向,進而提高合作辦學的語言教學效果。[7]
中外合作辦學課程銜接注重引進國外教學模式及外文原版教材,結合國內教學的優勢,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跨文化的國際視野及實踐能力。[8]但是,就目前來看,課程對接與教學實施所面臨的困難和問題較多,現梳理總結如下:
(一)如何解決課程設置中的文化沖突
許多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課程的設置都是照搬國外模式,一味地引進國外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而忽略了與本土學生的習慣和個性相結合,在課堂教學中容易產生文化沖突。
(二)如何保證師資隊伍水平建設
中外合作辦學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形式之一,但是由于成本過高很難做到真正引進國外優質資源。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直接實施者,中外合作辦學中外籍教師比例仍然占少數,中方教師和外方教師之間溝通很少,更有不少教育機構打著中外合作辦學的幌子進行傳統的中國式教學。針對這個問題,一方面應加強外方師資的引進,同時也可派本國教師去合作方學校進行相關培訓;另一方面,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雙方教師應加強溝通,共同制定出國際化的課程體系后根據實施的具體情況進行階段性調整。
(三)如何保證課程實施中的質量
由于成本等因素,中外合作辦學院校的教學管理很難與國外院校同步,那么如何保證課程實施過程中的質量是中外合作辦學課程設置的一個難題。保證課程實施的質量必須做好課程教學模塊的對接。
(一)解決課程設置中的文化沖突關鍵要做好人才培養理念的對接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全面發展,我國對高素質、國際化的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培養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國際化視野的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已經成為社會的迫切需要。積極開展中外合作辦學,加強人才培養理念的對接,可以更好地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使我國的高校中外合作辦學教育能較快地與國際教育水平接軌,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通過多年的努力,高校中外合作項目的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已經培養出一大批適應國際和國內勞動力人才市場需求的高質量人才。
通過人才培養理念的對接,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能充分認
識到教育國際化的必要性與重要性,通過與國外大學理念的統一、積極合作,消除文化背景的差異,有助于高校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理念。包括先進教學、管理理念和方法,優秀師資、優秀專業和課程配置。先進的教學技術和手段,對于高校辦學水平和辦學質量,上規模、上檔次都具有重要而積極的意義。也有助于提高高等院校的綜合競爭力,突出合作辦學教育、辦學特色。
(二)師資隊伍水平建設的對接
1.遴選、聘任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教師,要根據《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和高校中外合作辦學發展規劃,服務于中外合作辦學國際化辦學思想和教育教學改革的需要,貼近辦學特色,扎實開展中方和外籍教師遴選、聘任工作,從層次、規模和結構等方面大力提升教師隊伍的質量,提高中外合作辦學水平,引進發達國家高等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有益于中外合作辦學的專業建設和學科建設,并實現“學分互認、學生互換、教師互派”,從而搭建起堅實的國際教育平臺,為合作辦學高校的跨越式發展貢獻力量。
從辦學實踐看,師資隊伍建設是亟需解決的問題。中外合作辦學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必須要有自己的高質量的師資隊伍,只有一流的師資隊伍,才可能培養出一流的人才。高等學校中外合作辦學,教師的質量尤其重要,必須是一支具有國際化教育理念的隊伍和具有國際化教育水平的師資隊伍,但目前有些中外合作辦學現有的教師水平仍達不到此項要求,仍然缺乏國際化教育的理念和專門的知識,不能適應外語授課的要求,不能完全達到培養國際化人才的要求;在外籍教師的聘任中還存在著只講究數量,沒有注重外教的教師資質審查,且外籍教師隊伍流動性大,更換頻率高,這樣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在教學方面則還未形成一個科學的教學體系,課程、教材引進存在很大的隨意性,照搬國外的學分制來管理教學,這些做法都無法使中外合作辦學最大限度地發揮“中西合璧”[9]教育的獨特功效。
加強專業師資隊伍建設的合作,一方面要積極引進高層次的專業人才,不斷優化和改善雙師型專、兼職結合的師資隊伍結構。另一方面加大教師培養力度,特別是青年教師的培養力度,充分發揮“雙高”教師的“傳、幫、帶”作用,同時每年選派一定數量的專業教師和外語教師赴國外培訓,提高專業教師外語水平和外語教師的專業閱歷。此外,學校將努力為高水平的外籍專業人才來校授課創造有利條件,吸引更多在合作辦學專業領域具有高超技能的外籍專家、學者和技術人才來華授課,既可以學習國外先進的專業知識,又通過為外籍教師配備專業助手的形式提高青年教師的專業能力。同時選派高校教師到國外學校進修、學習,掌握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最前沿的學科知識,不僅鞏固了專業知識,開闊了視野,也提高了教師的雙語教學能力。
加強師資水平的對接研究,還包括學習國外合作高校的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手段,進而促進國內教師師資水平的不斷提高。
(三)保證課程實施中的質量是必須做好課程教學模塊的對接
《中外合作辦學條例》鼓勵中國高校積極引進國外高校的優勢專業,或就中外高校的優勢專業開展強強合作。這就說明,開展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需要對中國高校原有的專業課程教學內容進行必要的調整和改造,合理引進國外合作高校先進的課程教學內容。既要大量借鑒國外合作高校專業課程的合理內容和研究方法,突出專業課程的理論特征,在專業課程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的講授上同國際接軌,又要避免全盤照搬國外合作高校的專業課程。認真篩選國外合作高校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是教育主權的具體體現,也是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內學生學習與就業有效結合的要求,更是融合中西文化、避免文化沖突、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途徑。專業課程教學內容的有效取舍,專業課雙語教師責任重大,一方面需要他們認真挑選教材和教輔資料,以保證專業課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又需要他們與國外高校專業課程負責人及具體授課的教師溝通協商,做好國外教師授課內容的取舍工作,使之愉快地接受建議并自覺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專業課雙語教師是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專業建設責任人或課程建設責任人,他們是順利開展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中堅力量。加強對他們的培養,一方面要有制度,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中方讓教師隨時能赴國外高校進修考察,保證其專業素養與時俱進,增強對國外高校專業教學的聯系與了解。
本著消化、吸收外方優質教育理念、專業設置的原則,中外合作雙方對于該項目的課程體系要進行周密的重新設計。打通基礎課教學,建立寬泛的專業口徑,形成以基礎課程為基礎、以專業課程為主體、以相關學科課程為延伸的課程體系結構,以實現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課程設置實行模塊化:
1.基礎課模塊。該模塊的教學目標是為專業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構建寬泛的知識結構,為專業學習提供知識和能力的增長點,著重職業素質和文化素質的培養,由公共基礎課、學科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組成。其中,公共基礎課、學科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的學分分配及所占總學分的比例,都要進行對接。
2.專業課模塊。該模塊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掌握相關專業的理論、應用知識,培養其較強的專業能力與素質,形成從事相關專業工作的適應性和創造性。每部分專業課程,按所在學科知識體系的結構特點,根據雙方實際情況進行確立。不同側重面的專業模塊,形成寬口徑專業課程體系。專業課程模塊占總學分的多少,要特別注重商榷。
3.拓展課程模塊。該模塊由與專業相關的學科和文化素質修養課程組成,其教學目標是為培養復合型人才,奠定更為廣泛的專業基礎,增強人才培養的適應性;以模塊形式呈現課程體系結構,增強專業學習的彈性,有利于適應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形成。
4.課程共建。為促進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科和課程建設,并進一步提高師資隊伍素質,還應該通過,聘請國外知名專家、教師來中方高校講學、作報告。引進的課程、教材,以及教學計劃、大綱的共同制定等可以促進了中方高校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學科研的進步和教學水平的提高,也有力地推動學校的課程建設。
越來越多的高等學校通過舉辦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借鑒國外先進的辦學理念和辦學模式,吸收優質教育資源,促進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然而,在中外合作辦學過程中,教學質量是重要因素,課程教學是教學質量中的關鍵因
參考文獻:
[1]王亞楠,馬秀利,丁軍海,丁寧,王雨晨.中外合作辦學高校的課程設置與教學改革探討[J].考試周刊,2012,(35):17-18.
[2]李軍.中外合作辦學護理學專業本科課程體系改革初探[J].出國與就業,2010,(17):99.
[3]于險波.高校中外合作辦學英語課程設置與課程建設研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版)2014,(2):30-31.
[4]常玫.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英語課程設置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29(4):100-101,103.
[5]王催春.中外合作辦學語言課程的體系化設計[J].職業時空,2011,7(11):70-71.
[6]張漾濱.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外語課程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8,29(5):195-196.
[7]孟春國.中外合作辦學語言課程的定位與方案設置[J].江蘇高教,2010,(3):153-154.
[8]王奇.以引進優質教育資源為核心依法促進中外合作辦學[J].中國高等教育,2003,(11):9.
[9]陳屏.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發展中的問題和策略[J].中國電力教育,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