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市海鹽文化知識產權保護的法理分析
潘霖
(蘭州大學,甘肅蘭州730000)
摘要:發達國家主導的“否定傳統,保護創新”知識產權國際法律框架為民族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產權保護提供了充分的理論支持。文章以江蘇省鹽城市海鹽文化為對象,在分析其內涵的基礎上研究對其實施知識產權保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嘗試提出具體方面的制度設計。
關鍵詞:鹽城;海鹽文化;知識產權;保護;公共利益
海鹽文化作為江蘇省鹽城市的特色文化,至今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鹽城海岸線漫長,是我國海鹽的重要生產基地,鹽城的海鹽文化可以說是中國海鹽文化的一個縮影,故而本文選取鹽城市海鹽文化為對象,分析對其實施知識產權保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海鹽文化的概念
英國文化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曾經指出文化是包括人類知識、信仰、風俗、習慣、法律道德和藝術以及人們所獲得的各種能力、習慣在內的一種復合體。而這種復合體的本質即是與生存、生活相關聯的整個生活方式的集合,是某個人類群體獨特的生活方式。
海鹽文化是傳統行業文化與特定地域歷史文化相融合形成的特色文化,就鹽城而言,海鹽文化是鹽阜人民在進行海鹽生產、運銷、使用和管理過程中所創造的的特色地方文化,鹽民們用灘涂的茅草燃起熊熊烈火,把取之不盡的海水煮成鹽,并在長期與自然和命運的抗爭創造物質文明的同時,孕育了獨特的海鹽文化底蘊,逐步形成了極具鹽城地方特色的價值觀念、行為習慣、人文風情和民俗民風,也就是鹽民群體的“生存樣式”。鹽城海鹽文化非物質遺產是指反映本地海鹽生產變革、運銷形式的發展、管理政策的變化以及通過文字、口傳等方式流傳至今的歷史事件、歷史資料、民間文學藝術、民俗風情和哲學思想等。
(二)海鹽文化于鹽城的符號意義
鹽城因“鹽”得名,海鹽業貫穿于鹽城歷史全過程。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設置鹽瀆縣,東晉安熙七年(411年)更名為鹽城縣。唐寶應年間,全國設“四場十監”,其中鹽城境內就有海陵、鹽城兩監,至此鹽城成為東南沿海重要的鹽業生產中心。清乾隆年間修撰的《鹽城縣志》記載:“為民生利,乃城海上,環城皆鹽場,故名鹽城。”鹽城地處江蘇沿海中部,南有吳越文化,北有楚漢文化,鹽城在南北文化過渡帶上,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使其兼容并蓄又極具地方特色,“海鹽文化”作為開放式的地域文化便自然成為鹽城的地方歷史文化特色,鹽城的發展史就可以說是中國海鹽的發展史
鹽阜人民認為鹽城有三張城市色彩名片:“白”—海鹽文化,“紅”—新四軍文化,“綠”—生態文化(鹽城境內有射陽丹頂鶴和大豐麋鹿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而于2008年建成的中國海鹽博物館更是為最為主流的海鹽文化在鹽阜大地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其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座國家級鹽類博物館落戶鹽城,為鹽城地方的海鹽文化提供了一個可視化意義上的家園。海鹽文化是鹽城城市之魄,在新時期發展潮流中,以海鹽文化為支撐的人文情懷在鹽阜大地上不斷深化和彰顯,在國家沿海大開發戰略中,鹽城市的定位是建成實力較強的江蘇沿海特大中心城市、現代海濱城市,其依靠的城市形象特色就是海鹽文化,把海鹽文化融入城市建設中使得海鹽文化產業化成為區域經濟新增長點,海鹽文化歷史遺跡、海鹽文學作品、制作工藝,乃至淮劇,海鹽民俗等海鹽文化衍生產品已然成為鹽城對外交流的亮麗名片。
鹽城海鹽文化遺址眾多,很多以“倉”、“團”、“垛”、“灘”、“蕩”、“灶”、“堰”、“岡”的地名,就是海鹽文化在地域上的表現,更是鹽城海鹽文化非物質遺產最為顯著的符號。可以說,海鹽文化是鹽城文化最為重要的一部分,這座海濱城市視海鹽文化為城市文化精髓和人文砥柱。所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海鹽文化賦予了世代生長在黃海之濱的鹽城人民勤勞淳樸、粗獷果決、節儉堅韌和互幫互助的性格特征,可以說海鹽文化在每個鹽阜人的身體里都留下了烙印。
(一)海鹽文化知識產權保護的必要性
對海鹽文化實施知識產權保護,有利于實現文化多樣性。文化多樣性是各群體和社會借以表現其文化的多種形式,其是社會持續發展的保證。保護海鹽文化就是維護地方文化的多樣性。《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第7條規定:文化遺產是創作的源泉,每項創作都來源于有關的文化傳統,但也在同其他文化傳統的交流中得到充分的發展。因此,各種形式的文化遺產都應當作為人類的經歷和期望的見證得到保護、開發利用和代代相傳,以支持各種創作和建立各種文化之間的真正對話。因此可以說保護海鹽文化知識產權是維護文化多樣性的需要。
近些年來,鹽城地方成立了不少有關海鹽文化的研究會,各行各業的專家、學者等都參與了海鹽文化的研究和開發。和諧發展海鹽文化,不僅有關文化傳承,更于鹽城地方經濟發展和城市人文建設息息相關,對海鹽文化實施知識產權保護,不僅有利于弘揚鹽城精神,展現鹽城城市特色,也有利于城市發
展,文化產品和服務貿易是文化的第三個層次的表現,文化保護離不開經濟支持,同樣知識產權戰略也有利城市經濟增長。保護海鹽文化意識逐步增強的同時,為海鹽文化尋求法律保護的理念也已深入人心。
(二)海鹽文化知識產權保護的可行性
首先,海鹽文化遺產符合知識產權的客體特征。知識產權的本質是對人的腦力勞動的確認和保護,海鹽文化中無論說是歇后語:如鹵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咸菜燜豆腐—有言(鹽)在先(鮮),還是地方淮劇雜技的劇本、唱腔、舞臺設計,無一不是“人”的智力成果,從產生到發展的今天凝聚的是鹽阜人民代代口傳心授的心血。
其次,海鹽文化外在特征上表現符合知識產權客體的無體性特征,知識產權客體是一種看不清摸不著,只能借助某一特定媒介才能顯現出來的信息,海鹽文化中很多便是需要特定文化展現形式才能表達的。
最為顯著的是海鹽文化作為知識產權保護對象,其本身具有顯著的經濟價值,可以進行商業性利用和開發。作為海鹽文化衍生品的淮劇,深受蘇北地區和上海觀眾的歡迎,其藝術表演作品是需要人們付費才可以欣賞的,包括刻成音像制品或是成為教材,也許向版權方付費。再如作為中國雜技兩個半發源地中的“半個”的十八團(古稱,現在的建湖慶豐鎮)雜技,在不斷創新和發展的過程中,帶來的創意價值無疑是巨大的,但其因為沒有完全的權利主體,導致很多成果沒有得到相應的物質回報,重復使用或摹臨動作的其他表演主體并沒有向鹽城市雜技團這一集體單位支付過一分錢。
(三)海鹽文化知識產權保護的主體
一般來講,知識產權的主體包括個人主體、法人主體和在一定條件下的非法人單位和國家。就海鹽文化整體來看,其是鹽阜地區人民集體性的傳統的共同創造成果,但其中不乏一些特定傳承人的智慧成果。因此在傳統知識利用的惠益分享機制下,給予特定傳承人一定利益傾斜,以地區政府相關部門作為公權利主體和特定傳承人作為私權利主體的綜合考量不失為一種適宜的選擇。
所謂的“特別法保護模式”最先應用于日本、韓國,其是以登錄制度與扶持繼承人制度來實施的知識產權保護。
從文化本身、立法目的和保護措施方面看,對海鹽文化進行知識產權保護,不僅僅是對基于其生產方式而生的文化或形式的保護,更是針對創造這種形式的能力及其運用這種能力的生存方式本身的保護。
首先在對以淮劇、雜技為代表的海鹽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傳承精神價值和信仰是其極為關鍵的因素。淮劇、雜技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利用地方方言或特色活動,在社會實踐、禮儀和節慶活動中被廣泛應用,獲得了鹽城人民的廣泛認同感和喜愛。其一個基本特征就是它是依附于個體的人、群體或鹽城這一特定區域、空間而存在的,是一種活態文化。由于自然和社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主要以自然人為載體的傳承活動受到巨大挑戰。由此看來傳承人之一特定法律主體才是知識產權保護的關鍵所在。對這一類的知識產權保護難點在傳承性問題上,我們應當意識到不必拘泥于靜態的原生態,主要保有核心內容和信仰價值不變即可,并且在這方面應當推崇“私權保護說”,即正視私權性,保障傳承人的的精神權利和財產權利。與此同時,注重創造性保護,充分創造條件,加快教育培養新的文化繼承人,在更大范圍內不斷發揮海鹽文化的社會效益。
其次,在對文化旅游行業中涉及的海鹽文化特定景點、地域進行知識產權保護時,應當考慮“公權保護說”,即以地方政府相關職能部門作為公權利的主體,由他們進行主動管制,采取行政保護行為,政府部門應重視行政保護職能的有效執行,組織專家學者和相關部門全方位普查、識別、整理、研究和保護海鹽文化已有成果,加大力度宣傳弘揚海鹽文化,建立地方知識產權專門法規進行保護等,當然這就有點偏向于行政法類別了。但需要強調的是,在對這一類別實施“公權保護”時,毋庸置疑的是其精神權利仍有鹽城地區有貢獻的群眾集體所擁有,且這一權利不具有可轉讓性,其財產權利歸特定只能部門所有,以便更好地服務群眾和投入經濟建設中去。在對這一類實施知識產權保護時,應當注重原生地保護,建立文化生態區,如大豐已建成的江蘇古鹽運集散保護區和以中國海鹽博物館為中心的串場河景觀帶;同時實施開發性保護,將零散的民俗景點整理打包,整體規劃,明確知識產權保護主體。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如錄影錄像,圖片文字、修繕等方式搶救性保護受損和瀕危海鹽文化遺址。
最后,“綜合保護說”也是備受推崇的,即將私法與公法相融合,明確與其他法律關系的保護模式,這種模式特點在于在保障族群利益優先的情況下做到了利益的均衡,無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的界定還是權利主體利益分配方式、權利義務內涵都需作出明確規定。但這種模式于目前海鹽文化法律規制和保護不健全的情況下并不是十分適用,其具體執行內容還有待進一步商榷。
知識產權制度如今已然成為一種與文化、社會科技和經濟相關聯的極具效應的重要政策工具,對海鹽文化實施知識產權保護,是維護鹽阜地區文化獨創性和多樣性的重要前提和基礎,在經濟不斷騰飛和國家沿海大開發戰略深入實施的今天,對其的保護顯得格外迫切。我們應該在國家法律法規宏觀指導下,盡快制定符合地方海鹽文化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規章制度,切實保護好海鹽文化知識產權,為鹽阜人民營造永久的精神家園和文化物質財富。
參考文獻:
[1]王玉葉,葛翔.關于民間非物質文化知識產權保護問題的思考[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
[2]王登佐.鹽城海鹽文化遺產保護探析[J].鹽城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
[3]李秀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產權保護[M].法律出版社:2010
[4]楊建斌.知識產權體系下非物質傳統資源權利保護研究[M].法律出版社,2011.
[5]蔣萬來.從現代性和文化多樣性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J].知識產權,2015,(2).
[6]毛克盾.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特別法保護模式研究[J].知識產權,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