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管理:高校輔導員班級管理的有效途徑
戴少剛1,孫德玉2
(1.安徽工業大學數理科學與工程學院,安徽馬鞍山243000;2.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安徽蕪湖241000)
摘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和諧管理模式是新形勢下高校輔導員做好班級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徑。輔導員推進班級和諧管理有利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和諧發展,有利于提高高校學生管理科學化水平。實現和諧管理需要妥善協調處理各種利益關系、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推進班委會建設和齊抓共管,實現“三全育人”。
關鍵詞:和諧管理;輔導員;班級管理;途徑
班級是大學生的基本組織形式,是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主要組織載體。《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明確要求輔導員:“認真做好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育人工作,加強學生班級建設和管理”。[1]當前,高等教育入學率不斷提高,高校班級規模和班級數量不斷增加,學生學習、人際交往和就業等壓力不斷增大,學生中出現問題和各種矛盾日益增多。同時,學分制背景下,學生的班級歸屬感減弱,輔導員班級管理的難度加大,傳統的班級管理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當下的需求。作為班級管理的核心,輔導員需要采取科學有效的方法加以應對和處理。和諧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對輔導員提高班級管理的質量和水平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和諧(harmonious)意指配合得適當和勻稱,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都有對和諧的認識和闡述。和諧管理融合了中國傳統儒家“和為貴”的思想,借鑒了西方“人本主義”的理念,最早由席酉民提出,可視為“組織圍繞和諧問題的分辨,以優化設計和人的能動作用為手段提供問題解決方案的實踐活動。[2]其目的在于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自身的和諧的三大統一,獲得包括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在內的生態經濟綜合效益。
和諧管理是當代大學生管理的必然要求和必然選擇,對高校輔導員班級管理有諸多可資借鑒之處。對于輔導員來說,大學生是輔導員管理的對象和服務的主體,班集體是大學生成長的基本環境,也是輔導員開展各項工作的重要平臺和“陣地”。從本質上看,輔導員的班級管理具有“和諧”的內涵。輔導員班級管理的目標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學生為本,匯聚和發揮班集體的正能量,通過科學有效的班級管理,促進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維護班級、學校乃至社會的穩定,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和諧發展。
輔導員班級和諧管理是指輔導員在“和諧管理”理念的指導下,對班級所擁有的人、財、物、信息等資源進行科學有效的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有效達到班級設定的發展目標,實現班級的和諧穩定和學生的全面發展。和諧管理這一組織結構中的各角色(輔導員、班主任、班委會、學生)之間是一種良性的多向互動關系,其實施階段包括協調、協同和相互融合、渾然一體三個階段。
(一)有利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和諧”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之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中共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三個倡導”,第一條就是“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要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3]大到國家、民族,小到個人,都離不開安定和諧的生存發展環境。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在大學生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工作。和諧管理的理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是一致的。以“和諧管理”指導班級建設、管理和發展,有利于形成和諧、互助、共贏的班級氛圍和校園環境,有利于在大學生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于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和諧發展
堅持“以人為本”是和諧管理最突出的特征和基本要求,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讓學生置身于被尊重、被重視、被關懷的環境,更有利于讓學生擁有更大的自主權,幫助大學生增強主動參與意識和集體觀念,關心他人和班集體的事務,促進學生間相互理解、相互幫助、相互關愛。同時,處于和諧管理情境中的學生既是被管理者,又是班級管理的參與者和自我管理者。這種多重角色體驗打破了傳統的、單一式的被動服從的角色體驗,讓學生成為班級的主人,在自我管理中和參與班級管理與服務中自覺提高自身的素質和能力以適應角色定位的要求,讓學生在“要被他人關愛”中轉變為主動關愛他人、關心集體,鍛煉了學生自我管理、人際交往、組織協調、應急處置等能力,有助于學生全面發展。
(三)有利于提高高校學生管理科學化水平
當前,90后大學生已經成為大學生的主體,他們具有思想活躍、追求個性自由、注重民主平等等特征。傳統的大學生管理側重于制度的約束、紀律的威懾和教師的說教。但是,當
這些外在的價值灌輸與當代大學生自身價值取向存在沖突的時候,必然引起教育主客體之間的矛盾,不利于教育目標的實現。和諧管理是當代管理創新的重要內容,引入當代管理創新成果是新形勢下提高高校輔導員學生管理科學化水平和職業能力提升的一個重要途徑,加強高校輔導員班級和諧管理研究,探索和諧管理的有效路徑將有著積極深遠的意義。
和諧管理只是一種模式,而一種模式的體現和有效運用還需要結合實際制定具體的措施。輔導員班級和諧管理的基本措施有:
(一)圍繞以生為本,妥善協調處理各種利益關系
以學生為本是輔導員工作的基本要求。知識經濟時代,學生需要從集體得到的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而最重要的是自我實現和全面發展;集體需要學生提供的不僅僅是時間和精力,而最重要的是熱情參與和創造力。作為學生的人生導師和知心朋友,輔導員要正確認識到學生的訴求和愿望,從新生入學開始,就以在學生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加強和諧理念的教育和實施和諧管理,妥善協調處理好學生個人與集體、學生與學校和社會的利益關系和利害沖突,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學會交往、學會生活,排除糾紛、化解矛盾,盡可能地消除學生中的不穩定因素,促進學生之間、學生與集體、社會之間的協同和相互融合,不斷匯聚促進班級健康發展的正能量,努力實現班級成員的和諧共生、渾然一體。
(二)注重形成共同價值,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
班級管理的關鍵是形成共同的價值。輔導員要以和諧理念為指導,著力形成班級成員的共同價值,明確班級發展的目標,凝聚各個成員的共識和力量。要以實現班集體和學生和諧共存和和諧發展為目標,以與學生共同討論制定班級發展的目標愿景為抓手,以將共同價值目標內化為所有學生的自覺行動為動力,以班規班紀等制度建設為保障,以“先進班集體”、“學風優良宿舍”創建等活動為載體,加強與學生的情感互動和價值共鳴,變“要我參與”為“我要參與”,形成“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積極狀態和“我為班級、班級為我”的良好氛圍。
(三)推動創新型班委會建設,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現代管理學理論認為,各層級管理主體都面臨著從單純執行者向決策者、指揮者,由封閉式管理向開放式管理的轉變。和諧管理要求輔導員變“科層管理”為“民主管理”,充分放權,多指導、少控制,多服務、少干預,發揮學生自治組織——班委會的作用,這與“集體教育”的理念是不謀而合的。推動創新型班委會建設,讓班長、班委會成員從單純的執行者變成班級建設發展的決策者、指揮者,讓學生成為班級的主人和班級建設發展的參與者,集思廣益,群策群力,有利于消除輔導員與學生因為“代溝”、身份、地位差異等因素產生的“隔閡”,促進學生自覺支持通過民主選舉產生的班委會和班干部,激發班級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
(四)齊抓共管,實現“三全育人”
學生管理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輔導員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需要與教師、班主任、校內各部門和學生家長通力合作、齊抓共管,形成工作的合力,實現“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輔導員要在平時加強與他們的溝通和協調,協助教師、班主任做好課堂教學等常規工作,發揮他們在學習指導、專業教育方面的優勢,推進班級學風、班風建設;要與學校學生工作處、教務處、校團委、就業指導中心等部門保持一致,及時掌握班級和學生學習生活等情況,爭取得到它們的支持和幫助;要與家長保持聯系,搭建家校合作的平臺,暢通家校合作的渠道,互通信息、互相支持,齊心協力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EBOL]http://www.gov. cn/gongbao/content/2007/content_705523.htm.
[2]席酉民,肖宏文,王洪濤.和諧管理理論的提出及其原理的新發展[J].管理學報,2005,(1):23.
[3]本書編寫組.十八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