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課提升大學生人文精神水平的研究
徐曉婧
(安徽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安徽淮南232007)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與社會文明的快速發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愈發明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對提高當代大學生人文精神水平益處頗多。大學生人文精神水平的提高,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界內的重要問題。盡管高校思政教育實踐中,仍存在諸多挑戰,但是只要將高校的思政理論教學與理想信念教學有機結合,讓人文精神融入到思政教學中,才能將正確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傳遞給學生,提升學生的人格與氣質。通過對教學過程中人文精神提升模式的研究,為今后高校思政教學以及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提供理論基礎。
關鍵詞:學生管理;思政教學;人文精神;提升模式
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人文精神水準,都關系著高校的教育質量,也關系著學生個人的社會競爭力。對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來說,他們需要明確這樣的教學問題:學校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這樣的人。近些年種種社會事件的出現,讓人們開始關注大學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缺失,會讓學生社會責任感不足,個人道德行為原則混亂,這些致命的短處會影響大學生的整體社會行為。因此,在高校教育中,有必要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去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精神水平,為新時期的大學生指明正確的前進方向。
“人文”一詞很早就存在于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中,正所謂“文明以止,人文也”。人文,是指以人為主體而產生的多種文化現象。在西方國家,人文在文藝復興時興起,人文精神是用來反對宗教壓迫的精神,是人們爭取尊重的理論支持。人文精神是一個完整的精神體系,更是一個價值體系。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教師與學生都是人,教學活動應當以人為中心開展。[1]教學活動的目標在于關心學生,激勵學生,完善學生,促進學生發展。教學就是一種人文活動,于教學活動中促進學生人文精神的提高是思想政治教學的根本。
(一)教學活動中的“以人為本”
要通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學達到促進學生人文精神提高的目標,教學活動本身應當是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師與學生都是具體的人,是實實在在,有情感與情緒、有思想的人。當代大學生,他們有著自己的學習需求以及心理追求,有著自己的個人價值觀與素質水平。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將學生視為教學活動的中心,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開展教學。[2]只有這樣的教學活動,才能促進學生人文精神的提高。
(二)學習進程中的“自我價值”
在提高學生人文精神的過程中,教師的再多教育往往比不上學生的自我教育。只有學生自己真正認識到問題的所在,才能使學生的思想得到轉變。在高校學生階段,學生有能力為自己制定思想政治的學習目標,也可以自主進行提高。在教學中,教師只有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信任學生,為學生創造機會進行自我人文精神水平的提高,才能讓思想政治教學具有人文意義。[3]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多提出問題,參與到問題的討論中,自主得出思想政治觀點,才能推動學生的快速發展。
(三)互動過程中的“情感交流”
人文精神是具有情感的精神,加強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交流,將真實的情感融入到課堂教學中,才能促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中學生人文精神的快速提高。首先,思想政治教師要與學生多進行情感交流,利用日常交流去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減少師生之間的猜忌與無意義的抵抗,改善師生關系與學習氛圍。[4]另外,教師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的理論開展教學工作,樂于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教學中去。
大學生人文精神水平的提高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在利用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提高學生人文精神的實踐中還存在許多問題。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學生人文精神培養的實際困難。
(一)大學生理想信念的缺失
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國的經濟結構也在發生變化,從而導致了利益關系的復雜化以及價值觀念的多樣化。在住房、醫療與教育改革同步推行的今天,許多大學生的升學與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對于學生來講,考上一所有名氣的大學,選擇一個好就業的專業,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才是他們人生的理念。對于個人來講,這種理想是非常合理的,但是,如果每一個都為了自己的生存而生活,那么社會的發展速度會大大減少。[5]忽視了整個社會的發展,只顧自己的發展,會讓社會的目光都變得狹窄。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許多大學生認識不到社會主義制定的優越性,再加上一些現實主義思潮的沖擊,大學生開始懷疑社會共同理想,人文精神缺失。
(二)個人主義影響大學生的價值取向
所謂個人主義,就是一切從自身出發,不斷去滿足自己的個人需要,實現個人愿望的價值觀。個人主義思想所強調的是個人利益的實現,如果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沖突,那么個人利益會被放在第一位。個人主義所有者往往會表現得自私自利,無視社會的價值規范以及道德準則。在西方社會中,個人主義是不被支持的,它的盛行會導致社會發展的失調。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許多大學生接觸到了個人主義思潮,其價值觀也有所偏離。一部分大學生將維護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總是從自己個人利益角度去思考問題,指導自己的行動,影響了當代大學生的整體素質水平。[6]
(三)拜金主義影響人文精神提高
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讓人們的經濟財富更多,也加大了貧富差距。許多媒體開始對高收入階層的高消費理念進行報導,吹捧那些一擲千金的生活。部分媒體的宣傳活動讓社會心態變得失衡與跳動,大學生,作為媒體的觀眾,其價值觀念與消費觀也受到了較大的影響與沖擊。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中,教師發現一些大學生過于愛慕虛榮,樂于攀比。[7]大學階段,應當是通過努力學習,為未來的社會生活打基礎的絕佳時間。但是,在拜金主義的影響下,許多大學生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用大量的時間做兼職,做廉價勞動力。這不僅影響了其學習,還影響了大學生的價值觀,不利于學生人文精神水平的提高。
高校要想通過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去提高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精神素養,需要落實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將人文精神的培養作為首要教學目標。下面,我們就來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中提高學生人文精神水平的方法進行幾點分析。
(一)加強以人為本教育理念在思想政治的落實
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是有關精神教育的社會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學活動同其它社會實踐活動一樣,在人類觀念的指導下設計與實施。在某種程度上來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論直接關系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際效果。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入人文關懷內容,教師要具備最基本的人文關懷教育思想。[8]具有人文關懷的教育思想,就是要以人為本,要以學生為本。引導學生去關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中蘊含的方法與態度,讓學生們在正確的態度與方法的引導下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規范自己的思想與行為。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沖活動,是一種方法啟示的教學活動,也是一種原則提出的教學活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師要擺脫傳統教育模式的限制,以學生為本,為學生服務,引導高校大學生建立起正確的世界觀與價值觀。[9]
(二)科學選擇教學內容,關注學生需求
要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教師要科學進行教學內容的選擇,尊重學生的思想政治學習需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過去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大多數教師會關注思想政治教學的政治性內容以及工具性價值,很少在教學活動中關注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這樣的教學內容,讓許多大學生認為思想政治學習是十分無趣的,也感受不到思想政治學習的實際意義。[10]在培養大學生人文精神的今天,作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盡自己所能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滿足學生的思想政治學習需求為基礎,開發思想政治教學內容中的人文資源,對思想政治教學進行創新。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方面,高校開設了思想道德修養、中國近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哲學等科目。這些課程中有著豐富的歷史學、哲學與心理學知識,這些知識中都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教育內容。像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就具有全面、自由發展的人文精神內容,中國近代史綱要中有解放與發展的積極思想。教師應當關注這些人文學科中的人文精神培養點,引導學生通過日常學習去發現字里行間正確的價值觀,并將這些價值觀視為自己行為準則,促進自身人文精神水平的提高。[11]
(三)加強教學方法改革,實施因材施教
思想政治教育與其它的教學活動不盡相同,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學活動中,教師在實踐中面對學習的主體,以人為對象開展實踐活動。同時,這項實踐活動的內容于用來改造人的精神世界,對其思想與觀念進行修正,提高學生思想政治以及道德水平的。大學生天然具有差異性,在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的今天,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教育發展成為大眾教育,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差異越發明顯。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學中,教師應當利用豐富的教學方式去教育學習,避免一刀切的教學行為。切實通過思想政治教學去解決學生的問題,讓學生的個人潛能在思想政治課堂中得到發揮。[12]像對于拜金主義的崇拜者,教師要多通過科學消費觀的講解讓學生的消費行為得到規范。對于沒有社會責任感的學生,教師要利用真實的事例讓學生感受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人的個人魅力,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由此可見,高校目前所開展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還沒有達到社會的要求。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精神水平,仍然是一個需要追求的教學目標。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們應當遵循教育教學規律,以此為基礎對學生的精神水平進行提高。只有具有較高人文精神的人,才能在為一個真正為社會建設服務的人才。正視大學生在人文精神方面的缺失,利用有效的方法進行引導與培養,有利于高校教育水平的整體提高。
高校思政理論課不但具有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功能,而且還具有提升大學生人文精神水平的功效。因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當充分挖掘思政理論課的人文教育潛力,改革思政理論課教學模式,積極對大學生進行人文素質培養,重塑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引導大學生對真善美的自由追求,勇于培養學生理性懷疑、有限度的自我否定的批判精神,敢于創新、超越現狀的創造精神。這不僅是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發展方向,也是高校思政理論課提高教學實效性,擺脫困境的根本需求。
(注: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廳2013年高等學校省級質量工程項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人文精神提升研究”的階段性成果,批準號:2013szxm146)
參考文獻:
[1]周小玲.思政課對高校理工科學生的人文功能管見[J].韶關學院學報,2014,(3):173-176.
[2]嚴國民,田海波.思想政治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辨析[J].法制與經濟(下旬),2012,(2):131-132.
[3]何楚明,陳毓.試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與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J].大學教育,2014,(16):110-111.
[4]鮑計國.生態社會主義對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J].六盤水師范學院學報,2013,(5):26-28.
[5]婁先霞.素質教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法改革探析[J].鄭州牧業工程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3):56-57.
[6]甘曉娟.人文精神培育途徑及對高校思政教育的意義[J].遼寧高職學報,2013,(10):106-107.
[7]杜彩銀.高職思政課人文精神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5):9-11.
[8]朱桂青,王瑞蘭.人文精神培育:新時期高校思政教育的時代課題[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0,(5):114-116.
[9]聶培亮.淺談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養[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4,(2):83-84.
[10]董娜.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人文精神教育[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1,(12):156-158.
[11]李雪梅.論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99-102.
[12]余中華,王永啟.人文精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維度[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0,(4):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