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七茍 江西科技學院
農業一直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最重要的基礎,而不斷擴大農產品出口,是加快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要條件,但是,近年來發達國家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貿易壁壘層出不窮。如何減少或避免我國農產品出口遭遇貿易壁壘問題,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貿易壁壘可以分為兩類: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關稅壁壘是指通過征收高額收稅的辦法阻止外區域產品進去的措施總和。非關稅壁壘指某國或者某區域采取關稅以外的各種保護本國或本區域經濟的措施總和。非關稅壁壘的制定主要是通過限制進口的方式保護國內經濟、產業和企業的發展。目前中國農產品出口所面臨的貿易壁壘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形式:
反傾銷壁壘。反傾銷壁壘是指某國或某區域為了保護本國或本區域的經濟、產業或企業的發展,以產品存在傾銷現象為理由而采取的限制進口的措施。一般主要是通過征收高稅率限制進口。1994年,我國出口美國的大蒜類產品被征收高達376.67%的反傾銷稅率。2011年9月1日,美國對該案進行復查。2012年4月作出復審裁定,繼續對我國大蒜征收反傾銷稅。在高額稅率的影響下,我國大蒜成本大幅度增加,失去了出口美國市場的優勢,嚴重影響了我國大蒜的出口貿易發展。
反補貼壁壘。農產品補貼是指某國或某區域為了保護本國或本區域產品,對本國的農產品有關生產商或者經營者提供一定支持,如政策性現金補貼,稅收優惠、價格支持等,以提高其國際競爭優勢。2013年1月18日,美國商務部發布公告,應美國海灣蝦業聯盟(Coal ition of Gul f Shr imp Industr ies)申請,對于我國冷凍暖水蝦進行反補貼立案調查,極大損壞了中國水產品企業的利益。反補貼調查一般都會伴隨著反傾銷調查,一般涉及的金額都比較巨大,影響整個行業的發展。
檢驗、檢疫壁壘。進口國對商品進行檢驗、檢疫是正當的權益和必經環節,如果在檢驗檢疫當中發現商品不符合該國的標準,就可以不準進入海關。近年來美、歐、日等發達國家或地區不斷提高檢驗、檢疫的標準,范圍也不斷擴大,并主要集中在動物疫病和藥物殘留的控制兩大問題。比如,韓國2011年扣留了我國食品290余批次,其中重要的扣留原因之一即是各種超標問題,如藥物殘留超標、重金屬超標、添加劑用量超標等等;2011年美國也扣留了14項農產品,扣留原因則是添加劑的不合理添加問題;2012年8月日本扣留了19項我國食品,主因也是超標問題,集中在細菌超標和藥物超標。
身份認證/驗證壁壘。身份認證是指由規定機構提出的證明文件,一般是由第三方給出但經過對方區域審核后給予的證明,因此也被稱為第三方認證。認證主要包含兩種:產品認證與體系認證,通過認證過程形成的障礙對農產品的進入形成了技術性阻礙。比如,在日本實行大米身份認證制度,規定所有進入日本市場的大米必須嚴格標注產品的品種、產地和生產者姓名等一系列信息,否則不允許產品進入;2012年5月,美國對蟹肉、傳統魚類等農產品的進口實行DNA檢驗程序。這些認證或驗證所形成壁壘,對于我國合乎其規定的產品來說,往往會延遲貿易時間,增加貿易成本;對于不符合規定的產品來說,直接起到了阻止進口的作用。
標簽規則壁壘。美國針對食品類農產品制定了食品標簽法。該法規定所有進口食品,都必須清楚標注產品的營養信息,即蛋白質、維生素、能力等各種營養成本的含量,以及相關添加劑也都必須按照規定標注。2011年美國扣留了我國一批花生產品,理由即是花生中含有多種成分在標簽中沒有明確標注,花生食物中有多種配料也未在進行明確標注。
綠色壁壘。綠色壁壘,是指一些國家或區域利用技術優勢,以保護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為目的,利用貿易法規的漏洞,制定相關法規,以限制對外區域產品的進入。目前,綠色壁壘已經成為農產品貿易壁壘的重要內容,不單農產品本身要求符合綠色標準,不能含有任何有害健康的化學成分和添加劑物質;而且農產品的種植過程和加工過程,都要符合低碳、生態或綠色的標準。綠色貿易壁壘是一種過程性壁壘,導致農產品出口成本增加,部分環保技術不足的企業很難達到要求從而無奈退出市場。
動物福利壁壘。動物福利壁壘是指在貿易活動中,某國或某地區已保護動物的福利為名義理由制定一系列保護動物或維護動物福利的一些法規、制定或采取一些措施,以限制其他區域動物類產品的進口,從而實現保護本國或本區域的目的。哈洽會前歐盟一家企業原本需要在我國黑龍江采購上億元的活體肉雞,但2005年哈洽會后,歐盟有關商家參觀了正大企業后則停止了交易,主要原因在于正大企業養雞場不夠寬敞,危害了雞的基本福利。據中國貿易金融網顯示,2012年韓國對產蛋雞實行《動物福利畜產農場認證制》,然后實施范圍還將擴大至豬肉(2013年)、食用雞(2014年)以奶牛(2015年)。我國作為豬肉、雞肉生產大國,必然受到這些規定的影響。
其一,國際貿易競爭加劇,發達國家意圖通過技術優勢保護本國農業的發展。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世界分工格局發展轉變,美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在制造業、農業的優勢逐漸喪失。據2004年歐盟的統計數據顯示,2002年歐盟25個國家出現貿易逆差就有15個,占60%,2003年上升至17個。同時,我國對發達國家的貿易比重也逐年上升。據統計,2002年美國農產品進口中有3%左右來源于我國,紡織品有15.8%,服裝有15.1%。在歐美,這三者進口的比例分別是 0.8%、4.6%、11.5%;在日本,三類產品的進口比例分別為:12.4%、47.5%、78.1%。2003年,我國對美國的出口比例上升為3.4%、19.8%和 16.9%;歐盟上升為0.9%、5.3%和 12.2%;日本上升為12.2%、48.3%、80%。出于本國產業發展壓力,為保護本國產業發展其必須對采取貿易保護措施,如擴大檢測范圍,增加檢測指標。1993年日本對雞肉和蔬菜的檢測標準只有40多項,對大米的檢測只有49項,而到2014年這兩者檢測項目已經超過了120項。據數據顯示,截止到2014年,農藥殘留的限量指標的檢測項目中,國際食品法典包含了2572項,歐盟22289項,美國8669項,日本有9052項。
其二,我國農產品生產水平整體不高,與發達國家相比,質量懸殊。我國商品出口集中為機械類、電子類勞動密集型產品,基本為初加工產品,深加工產品較少。目前我國深加工產品占20%,大部分產品為初級產品和初級加工產品,我國產品缺乏創新,技術含量低,特色產品少,缺乏競爭優勢。2002年我國水產品出口45億美元,園藝產品44億美元,畜產品26億美元。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達138億美元,占農產品出口總額的比例超過了三分之二。我國農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對進口國來說主要是替代效應,而缺乏補充效應,缺乏競爭力。
其三,社會對生存環境和人類健康越來越重視,生態環境、食品安全成為關注的焦點。由于過去人們對環境保護的意識淡薄,在嚴重的過渡開發和破壞下,人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越來越惡劣,嚴重威脅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對此,很多國家大做文章,利用WTO環境保護的例外條款制定和實施各種環保法規,設置綠色貿易壁壘,從而限制外國農產品的進入。綠色貿易壁壘一般包含國際和區域性的相關環保、健康法規。如果說技術性貿易壁壘是一種結果性壁壘,只考慮最終產品的要求達標,那么綠色貿易壁壘就是一種過程性壁壘,其要求產品從生產到加工、儲藏和銷售過程都形成一個無公害的環保管理體系。由此會導致企業成本增加,部分環保技術不足的企業很難達到要求從而被拒之門外。有關數據表明,截止2013年,我國只有2836家企業的6493種產品獲得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占總企業數量的百分比不到15%。我國農業生產基礎薄弱,長期的粗放型增長方式,以經濟發展速度為目標的經濟發展戰略忽略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環保意識更加淡薄,我國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程度較小,缺乏科技技術支撐,亂用藥物的現象到處存在,食品安全事故不斷,因此也造就了我國農產品出口困難的局面。
其四,相關法規體系不健全也是引起我國農產品屢屢遭受貿易壁壘的重要原因。發達國家經濟基礎較高,科學技術先進,法規體系健全,其在利用貿易壁壘上夜具有優勢。比如歐盟,進入歐盟的所有產品必須滿足三個條件:一是必須符合歐洲EN標準,取得了歐盟標準化委員會的CEN;二是與人身安全有關的產品,須取得歐共體的安全認證標志CE;三是貿易企業必須獲得IS09000合格證書。同時,歐共體還明確要求進入歐共體市場的產品必須通過認證才能在歐洲市場流通。美國有55種認證體系,日本25種,歐盟9種,但我國相關法律法規明顯滯后,缺乏認證體系,相關技術標準也非常滯后,70%以上的標準低于國家標準。已有的國家標準為19278項,其中國際標準只有8387項,占43.5%。采用ISO標準有12404項,IEC標準5447項,共 17847項。總體來說,我國技術標準范圍窄,數量少,標準低,不成體系,缺乏認證體系。
第一,建立信息預警機制。針對國外的各種壁壘措施,我國應該建立信息預警機制,及時做出反應,做出良好的應對策略。對于國外不合規定的貿易壁壘,應該積極提出抗議和上訴,以保護我國農產品參與世界貿易的正常合理權益。如果某產品被其他國家裁定為不合格產品,那么我國相關企業和政府機關應該采取措施,查清原因,維護自身利益。陜西菏澤某企業2011年出口到韓國的一批辣椒加工類產品被判為不合格產品,原因是被檢測出丙酸。經過我國查證,產品含有丙酸并非人工添加,而是因為產品內成分發酵產生。有關企業和政府部門向韓國提出申訴,要求重新檢測和評估。最終韓國撤銷了不合理的判定,并進行了通報。
第二,學習和引進國外先進管理經驗和生產技術,增強環保意識。我國基礎薄弱,國外技術先進,我們要充分認清現實,積極學習和引進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和生產技術,以不斷提高我國的技術水平,提高我國農業生產的整體水平。同時我國應加強對農業生產者技術與環保意識的培訓。我國農業生產者整體技術水平和文化水平度都偏低,嚴重缺乏環保知識,應該相關部門應該開展全面培訓和教育。這是實現農產品質量過關、環保過關的關鍵措施。
第三,充分研究國際貿易壁壘的相關規定和文件資料要求,分析發達國家的壁壘措施,制定合法合規的區域性貿易法規。長期以來,在農產品貿易壁壘上,我國處于被動態勢。這主要是因為我國在采取貿易保護措施方面較為被動,更多的是接受國外貿易壁壘的挑戰和應對。我們應主動遵守相關規定,做好相關文件的準備工作。實際上,我國農產品雖然整體水平較低,但也有少數產品具有比較優勢,因此應該積極采取貿易保護措施,以促進我國農產品貿易的發展。
第四,加強創新,提高我國農業生產水平。我國農業正處于轉型時期,如何成功轉型提高我國農業生產水平成為當今亟待解決額問題。單純的追求產業化和規模化不再是明智之舉,應該從出口貿易和國內需求兩個方面出發,實現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提高我國農產品質量,以符合進口國的相關標準和規定。
第五,建立并完善農業標準體系。從整體看,我國農產品整體技術水平低,處于無序生產狀態,標準化生產不足,采用國際標準率低、標準陳舊。例如我國農產品質量主要涉及62種污染物,但聯合國公布了2500多項限制標準,美國高達4000多項。我國只有加快農產品質量建設,跟上國際貿易標準水平,趕超發達國家標準完善程度,才能真正在貿易壁壘中取勝。具體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要制定農產品質量標準,完善農產品質量認證體系,并將標準和體系貫穿于農產品生產全過程,利用各種貿易壁壘保護本國經濟的發展;二要提高我國農產的優勢,涉及鼓勵創新和技術更新,并同時更新我國相關限制性標準,保持我國農產品生產技術發展與貿易質量標準與認證體系的同步。
第六,建立農產品質量監督體系,以高要求高標準嚴格規范農產品的生產過程。目前,我國存在一個誤區,以為當前低的標準是保護農業發展的重要手段。實際上,只有政府提高監督標準,企業才會在監督下改善。雖然會導致部分企業破產,但優勝劣汰是市場的規則,而政府可以通過提高標準提升我國農業的整體競爭水平。只有在高要求和全面系統化的監督體系中,才能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