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陽宗 郭裕嘉 王金梅
西峰區位于黃土層最深厚的天下黃土第一塬——董志塬腹地,伴隨著經濟社會的進步,西峰教育也在生機盎然的隴東大地上蓬勃發展。近年來,該區堅持教育均衡發展與優質發展并行,大力推進標準化學校建設,積極推行課程改革,持續推廣讀書活動,做到城鄉校園建設“齊步走”、師資配備“一盤棋”、辦學水平“共提升”、教育機會“同待遇”,打出了一套均衡發展的“組合拳”,使全區教育工作走上了公平、內涵、特色的發展之路,讓城鄉學生共享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成果。
第一招:改造薄弱學校 化解班額問題
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教育都是頭等大事。只有重視教育、優先發展教育,才能提高辦學水平,提高學生素質,營造良好氛圍。
為了解決相對落后的教育基礎設施問題,優先保證教育事業健康快速發展,西峰區通過改建擴容、移址遷建、規劃新建、結構調整等方式,有效解決了農村學生“上學難、城市學校大班額”的問題,促進了學校教學手段現代化,學校的標準化建設也取得了顯著成效。
以改造相對薄弱學校為突破口,全面改善辦學條件,是西峰區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首要工作。“總體上,我們按照‘安全、經濟、實用、夠用的原則,將特危校舍維修改造與薄弱學校改造、標準化學校建設、營養餐計劃等工作有機結合,統籌規劃,分步實施,全力縮小城鄉辦學差距。”西峰區教育局督導室主任胡志玉介紹道。
“2012年以來,我們就開始實施重點校舍建設及改造等項目,僅2013年,就開展實施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建設項目115個,新建、維修改造校舍17萬多平方米,完成投資近4億元。”胡志玉說。
目前,黃官寨實驗學校、溫泉初中、后官寨初中、北解實驗小學、彭原初中等一大批新建、改建學校都已經全面投入使用。慶化實驗學校、長慶中學等新建改建項目正在進行。新納入城區管理的王嶺初中、地莊小學、劉嶺后官小學等五所城郊學校也已經完成了改擴建并投入使用。
在提升學校硬件質量、擴大學校容量的基礎上,西峰區教育局科學規劃布局,制定入學原則,在滿足本區進城務工人員子女享受城市優質教育資源的情況下,無條件接受2萬多名來自其他縣區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使全區的上學難、擇校熱、大班額問題得到了有效緩解。
在西峰區黃官寨實驗學校,整潔靚麗的校園,寬敞教學樓、宿舍樓,主教學樓上醒目的燙金校訓,嶄新的籃球架、乒乓球臺等文體設施,以及瑯瑯的讀書聲構成了一幅和諧亮麗的育人畫面。
黃官寨實驗學校就是西峰區在整體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過程中由一所城郊薄弱校改擴建的九年制學校。黃官寨實驗學校校長曾有平說:“這么優質的育人條件、豐富完備的校園設施,都得益于區上的大力支持,得益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推進。”
據了解,近三年來,該區在全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整體推進的教學樓、科技樓、實驗室、學生宿舍、食堂餐廳、運動場等六大硬件建設,切實縮小了城鄉教育差距,推動了標準化學校建設進程,為促進全區教育均衡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硬件基礎。
同時,該區還積極實施以城鄉資源共享為目的的學校信息化建設工程,加快教育教學資源庫建設,以“數字校園”建設為契機,努力提升學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為全區所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安裝了校園廣播系統和校園監控系統,接入互聯網,配備計算機,達到全區學校“校校通”,中心小學以上學校“班班通”。
可以說,隨著標準化學校的建設、薄弱校的改造、大班額問題的解決,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大有改善,老百姓關心的問題得到了解決。在西峰區,推動教育公平的觀念也已經深入人心,“讓每一所學校都精彩、讓每一名學生都成長”已經成為西峰區政府、教育部門和學校的共同追求。
第二招:盤活用人機制 狠抓專業發展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重點在農村,關鍵在教師。長期以來,農村學校教師“派不進、留不住、教不好”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城市學校“大而擠”、農村學校“弱而空”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改變。這個問題同樣是困擾西峰區推進教育均衡發展的難題。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西峰區多舉措并舉,通過改革校長任用制度,健全教師招考及流動制度,盤活用人機制,大力提升教師待遇,健全教師培訓機制,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有效解決了城鄉、校際師資力量不均衡的問題。
從用人到培養人,西峰區走出了一條教育均衡發展的成功之路,“平衡”師資成了實現校際教育教學質量均衡的有效手段。2013年,該區通過省招、市招、緊缺專業人才簽約、優秀人才安置等方式,補充了教師219名,同時,按照編制要求,合理配置資源,實現了校際教師合理流動112人。
在每年的招考中,西峰區都堅持招錄教師定向補充到農村學校,特別是英語、體育、音樂、美術、計算機等學科的教師進行重點傾斜,充分利用假期時間,開展了農村音體美教師、心理健康教師、實驗員等各類培訓,不斷優化農村學校教師隊伍結構。同時,在農村中小學實行校長公開選拔、競爭上崗的制度,進一步激發了農村學校校長的工作活力。
教師的流動,讓師資的“洼地”變成“高原”。但是,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不是“削峰填谷”,而是要“提谷齊峰”、“拉長短板”。用人機制的改革是必要的,但要真正實現教育高位均衡發展,就要在不斷優化師資隊伍結構、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方面下功夫。
近年來,西峰區按照“全區統一規劃,學校按需組織,經費以獎代補,校本培訓為主”的原則,采取“走出去學,請進來講,放開來做”的模式,緊緊抓住國培、省培等專題培訓機遇,培訓了骨干教師、校長、班主任近5000人,為教師專業成長提供了重要保障。
西峰區教體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除了專題培訓外,我們還在全區組織了城鄉對口交流培訓,要求每一所城區小學、規模較大的幼兒園與一所鄉鎮學區和農村幼兒園結對,開展置換交流培訓活動,目前,參與教師達到了300多人。”
名師帶動培訓是西峰區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又一法寶。為此,西峰區還專門成立了“西峰名師講師團”,組織了50名各級各類學校的優秀教師,先后舉辦專題報告會70多場次,有效發揮了區域名師的帶動輻射作用。
除此之外,還創建 “名師工作室”、“校園教育網站”等多種途徑,通過示范課、同課異構、講座等形式,促進教師合作與交流,引領學校教師專業化發展。教師的專業成長,縮小了學校之間的差距,也為教育均衡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第三招:深化課程改革 強化讀書活動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說到底,要落實到青少年學生的高素質發展上,在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基礎上,促進學校特色發展,實現學校內涵發展,使每一個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地發展、學有所長,才是均衡的真諦。
西峰區牢牢把握這一核心理念,整體加入新教育實驗區,創建市級、區級課改示范校15所,以溫泉齊樓初中等校為代表的“西峰區高效課改”模式得到了全面推廣和輻射,新教育實驗享譽區內外,有效推動了西峰區課改工作和素質教育向縱深發展。
溫泉齊樓初中是西峰區推進課改和新教育實驗過程中打造出的一所“名校“。副校長周榮隆說:“曾經,在教育的路上,我們面對最多的就是教材和分數,它們留給我們最多的就是疲憊和傷心,而如今我們卻發現,前面有一條路,許多踐行者已經看到了曙光,這條路就是‘新教育,在它的盡頭是完整的幸福。”
該校自2008年啟動新課改以來,在全市乃至全省都產生了極大影響。五年來,該校聚焦課堂、研究課堂、突破課堂,以教師指導下的學生有效合作學習為抓手,確立了“和諧互助、當堂達標”的高效課堂框架體系,深度變革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真正把課堂還給了學生。
溫泉齊樓初中的課改是西峰區推進課改工作的一個縮影,在慶陽四中、彭原初中團結小學等一大批學校里,“兩段式教學”、“五四四教學”、“小組自主互助式學習”、“參與互助生本課堂”等各種教學模式和特色做法遍地開花,高效課堂已經成為西峰區教育的常態。
如果說課改是“求效”,那么讀書無疑就是“追魂”了,追素質教育之魂,追均衡發展之魂。讀書活動與高效課堂一樣,成為了西峰區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軟實力。為了豐富素質教育內涵,滿足學生發展需求,西峰區積極開展書香校園建設和讀書活動,大力推進校園文化建設,促進學校內外兼修,走內涵發展之路。
同樣是在溫泉齊樓初中,由學校著手開發的“晨誦、午讀、暮省”的特色讀書活動已經發展成為一門課程,學校將經典誦讀作為特色發展和核心,彰顯辦學特色。通過文學長廊、校園廣播等方式讓校園充滿書香,用經典開啟師生智慧,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了人文底色。
“我們形成了以‘局長薦讀、校長引讀、專題閱讀、讀寫結合為主要方式的教師讀書活動新模式,以及‘經典進課堂、讀書重實踐、讀寫繪、誦讀演一體化的學生讀書新模式。”西峰區教育局局長朱照華說。
發展恰如春潮涌,攀登正未有窮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西峰區,正朝著“所有孩子都能享受同等優質教育”的目標一路高歌前行,我們有理由相信,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這一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責任重大、使命光榮的事業推動下,未來的西峰教育必將更加精彩。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