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文化傳播學院講師 張玉洪

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勞工的權利狀況不容樂觀。突出的表現是近年來勞工維權的集體行動頻發,在表現形式上也越來越趨向于多樣化,如上訪和“罷工”等。還有一些工人則以終結個體生命的方式進行抗爭。
與之相伴的是,信息社會尤其是網絡社會的影響。對勞工來說,在互聯網出現前的信息社會里,他們是被報道的對象;而在網絡社會,他們既是信息的消費者,也是信息的生產者。
那么,勞工的權利意識與維權意識是否與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有關?他們對當前不同類型媒體在維護勞工權利方面的表現有何評價?對于讓媒體積極發揮維護勞工權利的作用,他們有什么建議?
2 014年12月,我就上述疑問對五個有代表性的青年工人進行了同題訪談。
我選擇的五個訪談對象,有60后、70后,也有80后;有的是全國知名的維權人物,有的則是NGO的組織者。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征:曾經或仍是底層的工人,為勞工維權鼓與呼,是名副其實的行動者。

張海超:1973年生,河南人。“開胸驗肺”維權者。從2004年4月份開始到鄭州振東耐磨材料有限公司工作,到2007年10月份離開,共工作三年半時間。期間得了塵肺病,但職業病法定機構鄭州市職業病防治所下的診斷卻屬于“無塵肺0+期(醫學觀察)合并肺結核”,即有塵肺表現。2009年6月,在多方求助無門后,他不顧醫生勸阻,執著地要求“開胸驗肺”,以此證明自己確實患上了“塵肺病”。全國媒體大面積報道其人其事。2009年9月16日,張海超證實其已獲得鄭州振東耐磨材料有限公司各種賠償共計615000元。
此后,他開始四處奔走致力于公益事業,尋救患塵肺病的病友。他還成立了網上工作室,對外發布自己的最新動態,對需要維權幫助的朋友給予幫助和指導。

呂彥武(筆名:紅別民工):1985年生,甘肅古浪人。初中畢業后,從2003年開始出門打工,先后在飯店、石棉礦、塑膠廠、鞋廠、電子廠工作過。現在是公益機構干事。在《中國工人》雜志和個人博客發表了大量反映勞工生活的文章。

黃才根(浙江永康小小魚企業管理信息咨詢服務部負責人):1975年生。江西人。從1998年起,先后在福建、上海、廣東等地工廠從事過制造業工人,一直到2007年離開廣東到浙江永康打工,至2008年8月因工受傷而維權才結束打工生涯。2009年初,成立永康“小小魚勞工服務部”以來,已先后與志愿者一起為上萬名工友做過法律咨詢、職業安全培訓等服務。2012年7月,有報道稱兩年半來,他先后免費幫助上千名打工者,討回1000多萬元工傷賠償款。

鐘光偉:1973年生,陜西人。2006年,經村里人介紹到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區云崗鎮竹林寺煤礦打工近一年,得了矽肺病,完全喪失了勞動能力。2010年9月,他用微博講述自己的遭遇和維權經歷,得到網友的聲援和幫助(如捐款)。也有網友專程從北京等地前往山西看望鐘光偉一家。 在2010年11月3日的微博里,鐘光偉表示,他已經拿到賠償款27萬元。這筆錢,除去欠下的債和看病的錢,幾乎所剩無幾。

張志強:1967年生,四川人。走上法庭討薪的中國農民工第一人,農民工利益代言人、中國十大法治人物,參與了《勞動法》維權和《農民工問題》領域的調研和立法討論,非政府法律咨詢組織“打工之友”建立者。1984年開始打工生涯,先后在四川、云南、貴州、新疆、廣州和北京等地打工。2003年為討要被拖欠的120元工資開始走上法律維權道路,后開始義務幫助其他打工者法律維權,并于2007年創立“打工之友”,同時開始關注北京打工子弟學校。
訪談者:在工作中,是否曾有過權利被侵害的情況?若有,是物質方面的,還是精神層面的,或二者兼有?
張海超:我在工廠工作的三年多當中遇到過延長上班時間、克扣勞保用品、各種借口被罰款等不公平待遇。精神層面的是廠里每天以不近人情的廠規給每個工人洗腦,讓每個工人宣誓。
呂彥武:打工,可謂是權利處處受侵害。不簽勞動合同、不參加社會保險、超時加班不給加班費、被拖欠工資、做不好事情挨主管的罵等等。
黃才根:在打工生活中,自己的勞動權利受到侵害是件很尋常的事,如強制超長時間加班(月工作超400小時)、沒有加班工資、沒有法定休假日、受到工傷企業不予賠償等,強制冒險作業、被辱罵和毆打的事也有遇到過。
鐘光偉:企業老板知道我們農民工家里很窮,急需我們打工掙來的錢維持家用,他們為了取得暴利,無論工作環境還是工資報酬方面都很苛刻。有些礦企給農民工精神上施加了超人的壓力。
張志強:有。主要是物質和經濟損失,同時也有精神傷害。
訪談者:當權益受損時,常用的做法是什么?是否有效?
張海超:當權益受損時的做法是實施停工、怠工等,因為停工、怠工的工人并不齊心,所以并未取得理想效果,帶頭者均被開除。
呂彥武: 可以說,當自己權益受損時,我常用的做法就是沉默。曾經因為社保和工廠打過一次官司,但拖的時間很長,也在自己的新浪微博上直播過,但沒有引起多少關注。
黃才根:在2008年工傷發生前的打工生活中,如遇到拖欠工資時,一般會先與企業主溝通、據理力爭,如無果,糾集一幫老鄉暴力追討也有過。
2008年發生工傷后,因企業主拒絕支付醫療費用,為了維權,向企業主溝通過,也向當地工會部門、勞動監察部門、執法部門求助過,還向工作地的縣、市兩級多家媒體尋求過幫助,但都無任何作用。
鐘光偉:當我們農民工意識到自己權益及身體受到傷害時,想用法律找回一點尊嚴,可這一點尊嚴成了奢望浮云。常常是企業方耍無賴,職能部門相互推諉,把我們農民工當皮球踢。
在法律程序上,有效證據都要我們受害者自己提供,難度可想而知:企業會搬石頭砸自己腳嗎?企業方知道我們農民工沒經濟實力,更耗不起時間。有些農民工在干活期間受傷或因工作患病,為找回合法權益把命都搭上了,都無法找回一點合法權益,所以有些農民工只能忍氣吞聲,只能放棄討回那比登天還難的合法權益。
張志強:第一,本能的反抗;第二,思考一下;第三,制訂行動方案;第四,實施行動;第五,抗爭到底;第六,書寫結案報告,對外發布。
如果說效果,我認為80%以上都有效。
訪談者:工作中的權益知識,主要是從何處知道的? 從法律書籍,還是報刊、互聯網?
張海超:工作當中權益方面的知識大多是從互聯網上了解到的,也有少部分是從法律書籍上了解到的。
呂彥武:互聯網。
黃才根:2008年工傷發生前我基本屬法盲。工傷事故發生后,為了維權,我購買了幾本勞動維權的書籍,又學會了上網,在網上搜索相關案例來參考。
鐘光偉:我們農民工文化淺,無自我防護意識,在自己權益受到傷害時只能摸石過河。
張志強:1997年至2001年,我購買了書籍,自學法律;后期進行了實踐并鞏固。
訪談者:從個人經驗來說,你覺得媒體對維護自己的權益是否有用?如果有,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張海超:從個人經驗來說,媒體對于維權的作用還是挺大的。主要的作用體現在能對相關部門和用人單位起到督促和輿論監督作用,提高他們的辦事效率,監督他們公正地處理事件。
呂彥武:說實話,媒體對個體權益的維護幾乎起不到什么作用。第一,像拖欠工資、不買社保這類事情,就是你去爆料,也不會引起注意的,因為這些事情太多了,吸引不了眼球;第二,利用新媒體,比如微博,但粉絲太少,轉發幾下,根本引起不了人的關注。就算引起了關注,對個人權益的維護也起不了多大作用。
當然,近年來,一些案件,比如說罷工,利用新媒體引起了一些關注,起到了一些作用,但這個不具有普遍性。
黃才根:我認為,一些媒體已市場化,為了追求發行量和收視率,他們一般不會太多關注勞動爭議,這是其一。其二,一些媒體要接受新聞審核,相關題材難以刊(播)出。當然,某些具有典型意義的個案是例外的,好像也只有都市報會報道。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智能手機的普及,網絡和自媒體給工人維權帶來些許改變。如從地方到中央的相關政府部門都有自己的網站,網站設有投訴、監督、舉報窗口,我們遇到權利受侵又維權受阻時,可以通過這些窗口反映訴求,其效果還比較好。另外,利用微博維權也是一個不錯的辦法,但還是沒有上述投訴效果好。
鐘光偉:被侵權的農民工也有通過互聯網最終維權成功的,但很顯然不是每個受害農民工都有那么幸運。
張志強:非常有用。可以說,讓公眾了解真相,就獲得了公眾的支持和擴散與傳播,并從中獲得一定法律知識或者維權技巧。也增加或者增強了社會評論、加大或者加強了公眾的參與度與知情權。還留下了第一手資料,或者說是后期的證據,以及榜樣、標本,值得借鑒和學習。
訪談者:從個人觀察來說,你覺得媒體在維護勞工群體的權益方面表現如何?黨報、都市報、廣播、電視和互聯網,哪個更符合你的預期?
張海超:從這幾年的個人觀察,我認為媒體在維護勞工群體權益方面的表現還是不錯的:在多個群體事件或者典型案例中,都市報或者互聯網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都市報和互聯網更符合我的預期,多起事件的首發都是都市報和互聯網。
呂彥武:我只能說是互聯網。
黃才根:都市報、網絡、政府部門網站。
鐘光偉:大部分媒體在勞工維權方面的確出色,他們按照實際情況講出農民工的心聲和遭遇。電視、互聯網如新浪微博和一些報刊表現不錯。
張志強:互聯網、電視表現好些,其次是自制宣傳品和設計活動表達或者表演。
訪談者:在你看來,目前是否有真心為勞工群體伸張正義的媒體?若有,可否舉例?若無,可否列舉原因?
張海超:我個人看來,目前為勞工群體伸張正義的媒體屈指可數,比如《南方都市報》《南方工報》等媒體不錯。它們在多起勞工集體事件中為工人吶喊,讓外界了解到了事實真相。
呂彥武:也有勞工群體自己創辦的媒體伸張正義的,比如《勞工互助網》《城邊村》等。說實話,現在我都不指望其他媒體為勞工說話,我覺著還得靠勞工自己。一些勞工和關注勞工的人,注冊了微博、微信公眾賬號,開始自辦勞工媒體為勞工發聲了,比如《尖椒部落》《錘子之聲》等。
我也有一個微信公眾賬號,主要發我自己的文章和身邊的工友們寫的東西。
黃才根:都市報、網絡、政府部門網站。
鐘光偉:《新京報》、 @鄧飛、@王克勤。
張志強:有,但我認為幾乎都是點到為止,無法確認誰是第一個站出來的。
訪談者:你覺得如何才能讓勞工群體工作和生活有尊嚴?在這一過程中,媒體應該起到什么作用?
張海超:我個人認為,讓勞工群體工作和生活得更有尊嚴的前提是,讓他們知道自己應有的精神和物質上的權益。只有了解到這些應有的權益后,他們才會在沒有享有時去爭取,去抗爭。比如,以前很多工人不知道用人單位應當為每一位勞動者繳納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養老保險等社保。當知道這是應該享有的權利時,他們就會通過投訴、舉報和罷工等行動來爭取。
在這一過程中,媒體應該把事實報道出去,起到好的輿論監督和推動作用。把工人成功爭取到合法權益的事件予以跟蹤報道,這樣好讓其他勞工更多地了解自己應有的權益,學習爭取權益的策略辦法,增加可行性。
呂彥武:一是勞工自己權利意識的覺醒,二是可以建立真正維護勞工權益的NGO,三是大力倡導勞動文化。
我還是更看好互聯網的作用。讓更多的工人了解互聯網,使用互聯網,讓工人為自己發聲。
黃才根:一人8小時工作的報酬就能滿足一家人的生活支出,這就是體面。勞動沒有尊卑,只是社會分工不同,全社會尊重各階層勞動者的人格,無歧視;全社會尊重各階層勞動者的勞動成果,這就是尊嚴。
鐘光偉:地方政府和職能部門要按照國家法律法規履行職責,對老百姓不苛刻打壓,實事求是辦事,才能使農民工這個弱勢群體看到希望和公平正義。
媒體只有按照事實情況報道,才能起到監督作用。
張志強:我個人認為,要想真正活得有尊嚴,勞工“三權”不可少。
媒體應深入追蹤報道,而且一定要獨立,還要有幫助勞工的責任和批評地方政府的勇氣。此外,應該提出獨到或者具有建設性的建議,推動改革。
通過對五位青年工人的同題訪談,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共同點:
第一,在工作中,勞工權利受損是常有的。它不只是物質層面的如薪酬,也是精神層面的如自由、尊嚴。
第二,在權利受損后,要奪回應得的權益是非常難的,有時可能用非常手段包括暴力。
第三,對媒體的作用,多是認同的。不過大多認為網絡媒體和個別都市報表現更佳。
但一些問題值得我們思考。從訪談結果來看,勞工的權益知識來源,主要是圖書和互聯網。因為信息的海量性、互動性和可搜索性,網絡實際上成為一個免費、開放的知識庫和咨詢平臺。
因此,對政府部門和傳統媒體來說,如何借助新興的網絡平臺,傳遞與勞工權利相關的政策信息、相關案例,以及提供在線咨詢等服務,應是工作的著力點。目前,一些工人報刊的網站和一些勞工NGO的網站都在提供類似的服務。
受訪的五位青年工人大多認同媒體對維護自己的權益有幫助,但對除個別媒體外的傳統媒體表現并不滿意,更認同網絡媒體,尤其是社交類媒體如新浪微博和自媒體如勞工網站、論壇等。
對勞工權利的維護來說,傳媒人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即時、全面地報道勞資關系的變化?如何將勞工作為社會有機構成的一部分來再現?如何充當社會發展和穩定的預警器和安全閥?
對相對弱勢的勞工階層來說,通過親友、老鄉、勞工NGO等個人關系網絡進行自我賦權當然是一個重要途徑,但作為社會公器的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更應對勞工的賦權與平權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