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曉璐
(河北大學 河北·保定)
一個大城市群的形成,必須要有發達的一體化管理的基礎設施系統給予支撐,珠三角和長三角城市群的交通“大動脈”四通八達“,毛細血管”緊密健康。而京津冀城市群顯然不具備這些支脈健全的交通網和基礎設施,現實是大量“斷頭路”仍存在于京津冀。事實上,目前三地中除京津城際和北京S2市郊鐵路外,北京到周邊城市保定、廊坊、張家口、承德、唐山以及此類城市之間都沒有建成城際客運線路。相關專家說,京津冀三地將快速著手補齊基礎設施的“最后一公里”。
根據初步規劃,到2020年京津冀將努力形成“一環六放射二航五港”的交通一體化體系。到時候,京津冀9,000公里的高速公路網和主要城市3小時公路交通圈、9,500公里的鐵路網和主要城市1小時城際鐵路交通圈也將建設并形成。除了津保鐵路等京津冀區域內互聯互通線路將開通外,三地還會在公共交通“一卡通”全面推行、上馬城際鐵路項目等多個方面有所突破。隨著京津冀一體化的推進,交通網絡這根看得見的“血脈”必然會是建設的重頭戲。
一個良好的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群的形成與建設,“適宜人居”是第一位的,京津冀一體化的推進也必須有環保作保障。京津冀三地的行政結構、經濟結構、產業結構、人口結構決定了單一地無法獨立解決整個地區的環境保護問題,這就意味著三地的協同發展是緩解資源環境壓力的唯一途徑。建立跨部門跨地域的環境保護協調工作機制是未來京津冀地區環境污染治理的重要舉措,環境保護工作的重點也將由計劃投資工程性治理模式逐步向體制、法治管理過渡。為此,構建京津冀區域環境監測網絡、推進區域環境信息共享將成為聯防聯控的重要任務。以京津冀水污染突發事件聯防聯控機制為基礎,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領導下,建立京津冀生態環境協調機構,統籌大氣、水環境、海域等領域的環境治理治理工作。
環衛保潔則是京津冀一體化的又一亮點。在北京和張家口聯合申辦2022年冬奧會的契機下,北京環衛集團向張家口、固安輸出了“首都標準”的環衛管理經驗,這比以前張家口市的環境衛生工作采取的“國家標準”更高。2014年底,北京環衛集團與河北省固安縣、張家口市政府簽訂合作框架協議,輸出北京先進的環衛管理經驗,推廣首都環衛標準。比如,對于執行“環境衛生一級標準”的重點保障區域,國家標準規定垃圾停留在地面上的時間不能超過30分鐘,而“首都標準”將其縮短至5分鐘。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林伯強指出:目前京津冀都在壓減燃煤,而壓減的燃煤肯定還需要其他能源來替代,一方面可以通過蒙西特高壓,直接從內蒙古輸送清潔電力;另一方面就是在京津冀區域內發展光電、風電等可再生能源。事實上,一直亟待推進的壓減燃煤鍋爐、煤炭清潔利用、天然氣替代等領域,由于市場機制的引入,必將為相關領域上市公司帶來巨大市場需求。
除了上述的交通、環保領域外,京津冀協同發展也有望在新能源領域引發資本投資盛宴。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趙玉文稱:治理霧霾、節能減排是京津冀協同發展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環,而其中可再生能源項目,因此在未來京津冀發展中,能源領域也蘊含巨大的商機。水的剛性約束將成為京津冀城市人口規劃、產業布局等最為關鍵的指標。多年來,河北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307立方米,是全國平均值的1/7,不及國際公認的人均1,000立方米。
隨著水的資源化屬性得到持續的強化,再生水建設及運營市場必將迎來春天。2014年,由中科院原院長、兩院院士路甬祥牽頭的國家級調研組完成一項報告,提議國家在河北張家口市張北縣一帶建立新能源“特區”。報告提出,計劃未來10~15年內,建成京津冀地區最大的風電、光伏及光熱項目集群,暨國家級新能源前沿技術示范基地,預計投資規模達萬億元以上。
近年來,河北省尤其是坐擁豐富風能及太陽能資源優勢的張家口市張北地區,已開始推進建設“華北地區最大新能源基地”戰略。張北地區目前新能源發展的產業布局已現雛形,基地先后引進華能集團、大唐集團、華電集團、國電集團、國華能源、中廣核集團等30多家大企業,建成風電場77個。
根據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發布的《京津冀藍皮書》指出:“目前,人口、城市功能過度集聚、行政分割、公共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是影響和制約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原因。”拋棄城市之間的惡性競爭和政治、經濟區劃間的矛盾,實現對相關政策的有力貫徹和執行,京津冀協同一體化道路必將走得更加順暢,讓我們一同期待《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最后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