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荀守奎 葛 玲
(安徽理工大學 安徽·淮南)
(一)研究背景。當前安徽省的城鎮化建設處于高速發展區間,城鎮化進程的深入暴露出了越來越的問題,產業發展問題首當其沖。產業結構失衡、空間布局不合理、產業支撐力不足,產業鏈薄弱等一系列問題制約著安徽省的城鎮化建設。在中部崛起的政策支持下,安徽省要牢牢把握發展機遇,推進產業升級、調整產業結構,探尋自己的城鎮化道路。
(二)研究意義。城鎮化轉型和產業發展二者相輔相成,產業的升級優化推動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鎮化又反作用于產業結構的加快調整。安徽省處于我國中部,是經濟欠發達的農業大省,同時工業資源分配又不均衡。推動產業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僅能緩解“三農”問題,帶動就業,在提高環境質量、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方面也發揮重要作用。

表1 安徽省各市產業生產值
(一)安徽省產業發展現狀。(圖1、表1)
(二)安徽省產業發展對應分析。對應分析是一種多元相依變量統計分析技術,通過分析安徽省各市間產業構成的交互匯總數據來解釋城市和產業發展的內在聯系。同時,使用這種方法,還能揭示同一產業的各類別之間的差異及不同產業各個類別間的對應關系。(圖2、圖3)
從上述圖表中,我們可以看出淮南、蕪湖、馬鞍山等南方城市的發展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宿州、亳州、阜陽等北方城市主要依靠第一產業帶動發展,區域經濟不協調。同時,從總體上來講,安徽省當前第一產業、第三產業發展不明朗,產業產值連續下降。第一產業發展滯后,現代化程度低,第三產業主要集中于交通運輸、批發零售等低技術含量行業,高新技術產業、金融服務業等產值有限,未能充分發揮第三產業對經濟的推動作用。
(三)安徽省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產業結構失衡。安徽省目前各市三大產業發展仍是以工業為主,農業現代化水平低且產值呈下降趨勢,第三產業比重較低同時發展滯后。越是經濟發達的地區,它的工業產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越大。產業結構不平衡且層次低,三大產業難以實現聯動機制,生產能力短缺、過剩并存并日益嚴重。
2、產業鏈發展不成熟。首先,產業合作協調機制不健全,城市大多各自為政,產業聚集多是政府引導,缺少企業對接交流,并形成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產業鏈發展模式;其次,當下安徽省產業主要集中在高能源消耗的傳統工業和低附加值的制造業等,缺乏創新能力和技術支撐,讓安徽省一直處于產業鏈的底層。
3、產業空間布局不合理。圖3中可以看出南方城市主要以第二產業發展為主,北方城市則以第一產業聚集為主。區域產業發展的不平衡加大了區域經濟差距,這使得資本和勞動力資源逐漸流向南方地區,進而又促進當地的產業發展,最終形成了一個發展循環,長期下去,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圖1 安徽省各年生產總值構成

圖2 安徽省各市產業對應分析圖

圖3 安徽省各市第三產業對應分析圖
4、產業競爭力小。在政績誘惑下,各地政府盲目創建工業園區,重視數量不重視質量,吸收鼓勵大量中小企業進駐,這些企業規模一定且技術有限。同時政府對企業的引導沒有結合本地的資源特色,舍本逐末,一味追求工業發展帶動經濟,第三產業發展緩慢,不僅資源浪費嚴重,也難以形成競爭力。
(一)把握中部崛起機會,調整產業格局。安徽省處于我國中部,以長江一分為二同時又毗鄰浙江、江蘇等經濟發達省份。一方面應當憑借其地理區位和政策扶持優勢,迅速融入長三角經濟區域,同時利用其資源、人力成本相對較低的優勢實施有選擇的產業承接,避免污染承接和低端接力的同時及時調整現有的產業格局,以點擴面推動省內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在省內建立綜合的網絡交通體系,貫穿南北,橫跨東西,加大大中城市合肥、蕪湖的輻射力度,加強小城市承接能力,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強化城市間的專業分工,發揮城市間聯動效益,實現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二)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加快產業升級。加大科技創新力度,促進產業的改造升級,進而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提升城鎮化的質量。首先,依托科學技術進步加大對傳統產業的改造,淮南、馬鞍山等老牌工業城市改變粗放式的資源消耗發展模式,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改進生產技術,延伸產業鏈,提高生產效益,淘汰落后產能。其次,加快向第三產業的轉型升級,優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合肥、蕪湖等大中城市利用其高校云集的文化資源優勢,培養高素質人才,加強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科技進步,提升城市競爭力。
(三)依托地方資源,培養特色產業。新型城鎮化的一個基本原則在于產業的發展是建立在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之上的。各個城市可以依托自身的優勢資源,如黃山的旅游資源、亳州的藥業資源、碭山的果業資源,依托現代化的營銷手段和生產技術,大力發展旅游業、高新制造業和現代農業,培育地方特色,形成自己的城市品牌。同時,一些城市可以依托產業園區實行大企業戰略,如蕪湖的奇瑞集團,依靠龍頭企業的規模效益和行業地位,延伸產業鏈,帶動一系列企業的建成和發展,推動產業的專業化、規模化發展。
(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四化同步。城鎮化建設的根本目的是促進社會生產力的進步,新型城鎮化中提出的“四化同步”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社會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并不是獨立的個體,“四化”是相互作用,協調進步的。正如“木桶原理”,城市的發展并不是完全依靠單一產業的發展而是取決于最薄弱的產業。轉變生產理念,順應時代要求,構建新型產業體系,以現代化農業為保障,工業為基礎,信息化產業為動力,合理有效推進安徽省的城鎮化建設。
[1]楊志敏.山西產業結構演進和城鎮化發展的現狀和關系研究[D].2013年山西師范大學碩士畢業論文.
[2]朱建平,殷瑞飛.SPSS在統計分析中的應用[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3]李曉斌.以產業轉型升級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動力機制研究[J].求實,2015.2.
[4]劉宇.中國城鎮化進程的工業污染與規制效應分析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