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炳錦
(中共福建省漳州市市委黨校 福建·漳州)
十八大報告指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黨中央2004~2013年連續十年發布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了解決“三農”問題在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重中之重的地位。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和全國人民共同努力下,我國“三農”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農業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狀況都有了明顯改觀。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國農業目前總體上經營規模狹小、科技含量不高,絕大多數農戶缺乏快速積累資金的能力,僅靠農民的力量難以加快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進程。”所以,解決“三農”問題仍然是我們今后工作的重點,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能提高農民的收入和素質,促進農業現代化,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城鎮化是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重要途徑,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必由之路。
(一)城鎮化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城鎮化是打破傳統農業社會里人們單純依賴耕地的產業結構轉換,大力發展二三產業,構筑產業支撐。有產業就有就業機會,尤其是與經濟發展相關的建筑、一般加工工業企業和商業,就業容量大,就業門檻也較低,以及和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餐飲、物流和交通運輸這些投資少見效快的服務業,極易吸引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入,這必然會促進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從而為增加農民收入提供有效途徑。一是轉移到城鎮從事二三產業生產的農民,獲得了耕地以外的收入,并且從事二三產業生產的收入一般都大大多于從事傳統農業的收入;二是農民轉移到城鎮成為“市民”后,從原有農產品的供給者轉化為需求者,擴大對農產品的有效需求,而且其消費方式還將發生質的變化,這就可以增加農副產品的需求量,有利于解決農副產品需求不旺,農副產品“賣出難”“、賣價低”等問題,增加農民收入;三是農民轉移到城鎮成為“市民”后,給留在農村地區的農民創造了更好發展的機會,比較有利于耕地向種田能手集中,從而擴大農戶的經營規模,提高農業的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商品率,增加農民收入。
(二)城鎮化提高農民素質。城鎮化不但使進城者的社會身份由“農民”轉換為“市民”,由“農業勞動者”轉變為“非農業就業者”,更重要的是能從文化上、素質上或者人的本質上將傳統的農民轉變為現代的市民。城鎮化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提高農民素質:一是轉變生活方式。農民進入城鎮后實現了多年的城市夢,在觀念上覺得自己不再是“鄉里人”,而是已經轉變為“城里人”,同時還受城市社會規范的約束和老市民的示范作用,生活方式很快改變為文明衛生的現代生活方式,許多進城農民還在政府有關部門的引導下,爭做文明的“城里人”,積極參與周邊市政設施建設,美化生活環境;二是促進農民學習培訓。城鎮是一個競爭激烈與發展機會并存和法制更為嚴格的非農產業集聚地,在一個彼此競爭的環境里,一個人只有不斷超越自我,不斷學習法律和新知識技能,才能不被淘汰,才能在城鎮立足。農民工進入這一環境自然會摒棄陳舊觀念,轉而培養適應就業所需要的能力。農民工為了生存不得不重視文化學習和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自身素質;三是激發農民的創新精神和冒險精神。城鎮是現代文明的載體,是新觀念、新技術、新信息的輻射源。農民進入城鎮后,會較多增加社會交往和接觸,開闊自己的視野,生活的壓力和就業的動機會促使農民工改變小富即安、不思進取的觀念,增強他們創業沖動、攀比意識、競爭觀念和敢冒風險的意識。總之,城鎮化有利于塑造具有豐富知識和先進技能、法制意識和市場理念、高尚情操和合作精神、身心健康的現代勞動者。
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必須相互協調、同步發展。農業現代化為城鎮化提供支撐和保障,城鎮化則為農業現代化創造規模化經營的條件,提供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環境和為農業現代化的物質技術提供支持。
(一)城鎮化為農業現代化創造規模化經營的條件。傳統農業一般具有顯著的分散性和粗放式生產經營的特征,這種生產經營模式通常規模小、投入高、產出低、成本高、效益低、信息不靈和生產經營管理水平較低,在無強大外力作用的情況下,長期陷入低水平經營循環陷阱而難以擺脫。城鎮化吸納大量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從事二三產業,并且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采取“三個集中”和落實“三種模式”,扎實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和土地的整合拆遷工作。“三個集中”保證集約用地:即引導工業向工業園區集中,引導農民居住向中心村和鎮區集中,引導農田向規模經營集中。“三種模式”確保不侵占耕地:即工業集中區集約用地模式、舊村改造模式和土地復墾模式。這些都會使人地關系得以改善,留在農村的農民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農村人口份額降低和人地關系改善后,在依法自愿有償和加強服務基礎上,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發展多種形式的規模化、專業化生產經營,引導土地承包經營權向生產和經營能手集中,從而擴大農業生產經營規模,推進農業生產經營模式跨越式發展,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業現代化生產水平。
(二)城鎮化提供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環境。農業產業化促進了農業專業化和規模經營的發展,也加快了農業先進技術和設備的推廣應用,推進了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在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關鍵的一條是要建設好上聯市場、下聯農戶的龍頭企業。城鎮作為農村地區資金、技術、信息的聚集地,是龍頭企業天然的載體和依托,成為農業產業化向深層次發展的載體。通過城鎮化有利于充分發揮城鎮的集聚效益,加強城鎮連接大中城市和輻射農村的功能,使農民能夠方便地獲得農業生產技術和市場需求信息,克服農業生產的盲目性,引導農民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組織生產經營,促進各種市場中介組織和農村社會化服務組織的發展,為龍頭企業創造良好的經營環境,孕育和培植大批龍頭企業和農副產品交易市場。許多地區正是通過“城鎮興龍頭,農村建基地”的方式,制定扶持城鎮龍頭企業發展的綜合性政策,按照扶優、扶大、扶強的原則,選擇一批經營水平好、經濟效益高、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城鎮龍頭企業予以重點扶持,引導城鎮龍頭企業采取兼并、重組、參股、收購等方式,組建大型企業集團,支持城鎮龍頭企業跨區域經營,提升產品研發、精深加工技術水平和裝備能力,與批發市場、大型連鎖超市以及學校、酒店、大企業等直接對接,建立穩定的產銷關系,實施品牌化經營,充分發揮城鎮在拓展農業產前產后發展空間方面的作用,實現了“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2002年創辦的云霄縣東夏鎮佳洲島的綠洲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抓住土地流轉經營機會,引種了哈密瓜、紫色西紅柿、黃瓜等市場熱銷的高優高效果蔬品種,與東北、上海等地果蔬經銷公司合作,實行訂單式生產,形成了現代育苗、種植、加工、銷售等一條龍的產業鏈,壯大成為了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綠州公司還組建合縱果蔬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了佳洲島的2,000多農戶加入現代農業“大潮”,僅2012年基地帶動農戶種了1,000畝的空心菜,助農戶均增收2.3萬元。目前,漳州市已擁有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8家、省級28家、市級151家,2012年產值突破400億元,有力促進了農民增收。
城鎮化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戰略的兩個“輪子”,其根本目的都是要解決“三農”問題。城鎮化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相互促進和互為支撐的關系,新農村建設為城鎮化提供有力支撐,城鎮化又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動力,在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中帶動新農村建設,逐步把農村建設成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一)城鎮化能加快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和村容整潔”的新農村。首先,城鎮化具有聚合輻射功能,能夠在一定范圍內將各種生產要素聚集起來,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第一產業向二三產業轉變,促進二三產業集中連片發展,形成規模效益,推動鄉鎮企業集約化經營,營造良好的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實現農村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促進農村生產發展。其次,城鎮化是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載體。一方面直接吸納農民轉換身份,從事二三產業生產,使人口以及經濟活動由農村向城鎮集聚,成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蓄水池”和“轉化器”;另一方面伴隨著城鎮基礎設施、住宅、環保等建設,投資需求也會隨之增長,有一部分轉化為農民工資報酬性收入,直接增加農民的勞務收入。同時,城鎮的發展能夠帶來農村人均占有資源的增加,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促進務農農民的收入有較快增長,加快實現新農村的“生活寬裕”。再次,城鎮化是以城鎮和中心社區建設為龍頭,以產業培育和生產發展為支撐,促進人口向社區集中、居住向城鎮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營造較多的“新村”,修建大量的公路,實施大量的環境工程,最終改善農村面貌,加快實現新農村的“村容整潔”。
(二)城鎮化能促進“鄉風文明和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城鎮化按照“規劃先行、功能齊備、設施完善、生活便利、環境優美、保障一體”打造城鎮和中心社區,能發揮城鎮和中心社區配套服務與市場輻射作用,帶動城鎮區域內的社會事業發展,促進城鄉要素的有序流動和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資源的一體化配置。建立和完善科學技術、文化教育、體育衛生和商業服務等設施,將先進文化和思想不斷傳播到鄉村,破除農村陋習,有利于廣大農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法制意識的提高,更好地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加快實現新農村的“鄉風文明”和“管理民主”。
福建省長泰縣巖溪鎮完善市政基礎設施,提高公共服務配套水平,使其成為農村文化、教育、科技、衛生、體育等公共服務的中心,以此輻射和帶動鄉鎮區域內的社會事業發展。一是發展奎山公園、塔寨山公園、蘆柑公園,挖掘“三公下水操”、追遠堂等傳統民俗文化,打造農村文化中心。二是不斷改善辦學環境,加強教育教學設施建設,啟動長泰二中教學樓、宿舍樓及中心小學宿舍樓建設工程,鞏固巖溪鎮教育資源整合成果;抓好霞美、珪后兩所完小綜合樓建設,規劃設計上蔡、甘寨等完小綜合樓,分批實施。三是強化三農服務中心建設,整合涉農服務機構,優化人員配置,升級服務設施等,為農戶開展定點技術支持。四是大力發展公共衛生事業,完善兩家醫院防疫婦幼綜合樓配套,引進CT、彩超等先進醫療器械;改擴建鎮計生服務所,添置血液分析儀,醫療器械配備齊全,中心服務所被評為省一級優質服務所,并通過國家級服務所驗收。五是以龍津溪山景、水景為依托,完成一片公共綠地建設和一條道路綠化提升改造的任務,建設3.5萬平方米的江濱休閑公園,實施江濱路1.2公路沿線綠化,為群眾提供了一個集觀光、健身、娛樂的綠色生態休閑場所。因此,長泰縣巖溪鎮不僅在2011年12月被評為“全國文明村鎮”,在2011~2012年度全省小城鎮綜合改革建設試點工作考評中獲得一等獎,而且該鎮上蔡大學村還成為全省新農村建設的典范。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
[2]陳錫文.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求是,2012.23.
[3]羅炳錦.用城鎮化帶動農業現代化.經濟日報,2013.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