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 賀
(吉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吉林·長春)
(一)加強農業生態法律法規建設。在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構建與之相配的法律機制,是保護農業環境、促進農業發展、構建生態農業的重要法律保障。目前,我國已經頒布的環境法,既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的單行法,又有許多隱含在《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專門法之中關于環保法律的條文立法,已經初步形成了生態環境法律體系,對保護生態環境起到了的積極的作用。但是,現行的環境保護法律體系仍然不完善,法律的內容和環境標準也比較滯后,對于農業生態環境立法更是較少,已經嚴重的制約了新形勢下我國生態文明的總體建設。因此,首先,應該將農業生態文明的內在要求寫入憲法,從根本大法上樹立農業生態文明理念,加強農業生態文明的法律保障,保證農業生態文明的健康發展;其次,轉變立法觀念。應該及時的轉變我國當前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治理”局面,以循環經濟理念為指導,注重對生態保護的源頭控制,執行預防污染和環境保護并重的方針政策;最后,完善立法體系。結合我國生態環境的實際情況,并借鑒國外經驗,加強對我國重要環境領域的立法進行完善和填補空白,對一些不適應我國的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進行及時的修改和廢除,進而加強法律法規的可操作性、實踐性和強制性。
(二)加強對農業生態環境的監督管理。首先,加強政府對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的監督與管理。政府在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要做到有效的提出意見問題和建議措施,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在實施的過程中要具有法律的強制性,實施嚴格的監管制度,從而提高對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的保護力度;其次,加強司法的監督與管理。當前,由于我國各地區多數存在重工輕農、地方保護主義等現象,導致我國存在很多的生態環境案件得不到法律的追究和公正的審判,嚴重制約了我國生態環境法律的效率和作用。因此,應該根據我國及各地區的實際情況,完善改革司法體制,健全法律政策,挺高法律強制性,為農業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法律支持和保障;最后,加強社會的監督與管理。充分的發揮社會媒體、輿論、公民對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的監督,提高廣大公眾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性和責任感,監督有關部門依法行政。
恩格斯曾經說過:“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因此,要構建農業生態文明建設、保護農業環境、促進農業發展,我們必須先要對人們的思想觀念進行轉變,加強對人們的生態文明教育,增強人們的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讓人們從內心里、從思想觀念上認識、了解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重要意義,進而才能在實際的實踐操作中提高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效果和作用。首先,將馬克思的生態哲學思想與我國的傳統農業發展思想相結合并貫徹到實際中,加強農業生態文明的思想教育,提高人們的理論水平和文化素質,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生態觀念和生態保護的道德情操;其次,樹立合理的利益觀,我們在發展經濟、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不能忽視生態利益,重新規范人與自然的關系和利益分配,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最后,構建完善的農業生態文明教育機制。一是要加強對農業生態文明各個環節的教育,保障生態文明教育的持續性和長遠性;二是加強各地區政府和企業的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各地區要樹立正確的農業發展觀念,統籌工農的經濟發展關系,在注重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有效的保護農業環境。
循環經濟是指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使用為目標,實現廢物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這種經濟發展方式是由傳統的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是對以前“高消費、多排放、產量低”經濟發展方式的徹底改變。具體來講,就是依據自然生態規律,遵循生態環境系統中的物質與能量循環,將傳統的生產方式:“資源到產品再到廢物排放”轉變為“資源到產品再到再生資源”的循環生產方式,全面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首先,加強對生態農業技術的創新與推廣,積極地對節地、節水、節肥、無公害的資源節約型生產技術的研究開發,如土配方施肥技術、精量播種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其次,加強對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如推廣秸稈沼氣發酵、秸稈飼料化處理養畜等技術,開發生物能源和生物材料,培育生態產業等變廢為寶、廢物再利用循環經濟;最后,在農業資源開采、生產消耗、廢物產生和消費等環節,應特別重視循環型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提升農業資源循環利用規模,逐步建立起農業資源全面的高效再循環利用體系。
[1]林愛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及路徑研究[D].江農林大學,2013.
[2]方明.農業循環經濟: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選擇[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與科學版),2008.6.
[3]聞文,林美卿.農業生態文明建設視域下的技術異化問題探析[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