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延慶李文輝.2
(1.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西安財經學院商學院陜西·西安)
節能減排在200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被正式提出,節約自然資源與再生能源,減少污染排放是新時期國家對工廠企業的基本要求。現階段的中小企業在組織生產的過程中,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程序上的漏洞與疏忽,一些依靠傳統能源優勢發展經濟的地區已經明顯的后勁不足,自身能源的消耗與不合理開采,新能源對傳統生產模式的沖擊,以及生態文明建設被提升到一個新高度,以上種種原因都要求我國企業在保證生產活動正常進行的同時,對內部體系中包含的主要生產設備、工藝流程、排污管理等環節進行進一步的優化,保證其對現有的自然資源與環境沒有負面作用或者將其降到最低。
(一)企業節能減排設備技術更新緩慢。盡管節能減排的觀念在2006年就已經被提出,社會各界針對這一課題也都爭相發表著自己的見解,然而反映在國內多數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實際生產方面,所產生的效果并不十分明顯,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相關技術設備改良的滯后。以西安為例,到目前為止的單位GDP能耗、二氧化硫排放,以及化學需氧量等等,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具有代表性的脫硫技術工藝就面臨著巨大的資金缺口。一般的節能減排產品與設備在市面上的成本較高,它們不僅制作或者建設成本是普通同類產品的幾倍,在日后的維護中也會有較高的技術要求與資金支持,從而導致了這類高精尖的現代化節能產品比如污水處理設備、空氣凈化與吸附設備等等在市場上的需求度一般,表現相對疲軟。這樣的市場狀況對設備研發生產方無疑是一盆冷水,盡管國家政府部門大力支持技術研發創新,為科研人員等等提供了最可靠的資金與物質保障,但需求市場難以產生推動技術設備更新換代的動力,與之有關的一系列生產與營銷也必然會受到相應的影響。
(二)落后生產力與生產模式束縛企業轉型。在大多數企業進行節能減排改革的過程中,都遇到了傳統生產模式與新技術、新模式之間的沖突,工廠企業內部的員工往往已經在原有設備技術領域獲得了豐富的經驗與實戰技巧,并且形成了一定的效率和熟練度,在引進新技術與新設備的過程中,這種相對穩定的模式便需要面臨調整甚至是程度較大的更換與重組。大多數企業內部已經形成的生產模式與生產力規模對企業發展轉型產生了一定的慣性作用,因此基于節能減排目標的生產改革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這一過程中企業呈現出的緩慢發展與轉變的狀態,正是落后生產力與生產模式的蛻變過程,在這一階段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財力與時間都是不能夠被省去的,企業針對污染治理、能源再生、生產方式調整等方面的工作都是客觀現實所要求的。現階段,我國大多數中小型企業由于公司實力有限,以及改革經驗不足等原因,多處在這一過渡階段,資金設備投入大、產出效果不甚理想是它們所面臨的普遍問題。然而,隨著市場的逐步開拓與技術的不斷升級,這種生產能源上的優勢與生態發展模式的持續性都會使企業在未來的同業競爭與市場開拓上顯現出巨大的優勢,從長遠上看,這種投資是極具價值的。
(三)一些中小企業尚存在較大節能減排空間。目前,盡管有一些典型的能源消耗型企業將熱力來源渠道進行了調整,開始采用清潔能源與可再生能源作為主要生產動力,或者是對一些污染較重的企業直接關停整改,但是這種方式仍然適用于一部分企業,更多工廠的生產系統以及主要產品的批量生產仍然不環保、不節能,它們將會成為節能減排深入生產過程中的主要目標。就陜西各地區的節能減排工作看,陜煤黃陵礦業的資源綜合利用以及延長石油集團的油氣煤鹽綜合利用等等,都再次為能源消耗型企業的管理者指明了努力方向,在控制不可再生能源開采與利用的同時,充分發掘這些能源的利用渠道與多重價值也是人們需要思考的問題。另外,就目前污水處理、脫硫技術、資源綜合利用等節能減排元素在一些中小型企業覆蓋程度并不高,因此與之相關的利潤價值與改良空間都相當大,工廠企業生產線上的技術設備調整由于其較低的起點將會產生巨大的邊際效用,在不久之后將會作用于產品以及市場競爭中的效率優勢對于它們長久的發展都是有利的。
(一)地區技術經濟水平差異客觀存在。我國中小企業數量眾多,并且不均勻的分布在各個地區,鑒于每個地區的經濟水平、能源環境以及需求市場等方面的差異,在節能減排方面的相關工作不同的工廠企業也表現出了不同的態度與實踐效果。就如同我國單位GDP能耗高出世界平均水平3倍一樣,國內各個中小企業的能源成本與污染處理能力也表現出了極大的差異性與極端性。其中,經濟與技術水平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畢竟企業的生產方式轉型以及個別設備的更換調整,都需要企業管理者在權衡利弊與成本收益之后進行資金調撥與技術上的改進。想要轉變一個地區中小企業節能減排工作的普遍狀況,資金必須先行,技術則需緊跟其后,西安市在2008年起就建立了節能減排專項資金,不僅對于該地區企業轉變發展觀念、更新節能環保設備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還在政策上向各個企業管理者表明了態度,增強了他們堅持科學發展模式、促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因此,在一些經濟欠發達的地區,政府部門以及企業管理者需要盡快爭取資金優勢,為企業轉型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企業工廠負責人節能減排意識有待提高。在我國,中小規模企業基數較大,它們與發展模式已經成型并且規模較大的企業相比有更大的發展空間與更多的轉型機會。國家政策對于中小企業的大力扶持也能夠側面體現出中小企業群體在現階段經濟轉型中的重要作用。對于節能減排工作,中小企業經營者們也同樣肩負著重大的責任與使命,他們在經營管理自己企業工廠的成本控制、能源消耗以及污染處理的同時也需要考慮到國家政策指標、工廠周邊地區環境與居民生活以及自身生產模式的合理性。因此,企業管理者以及內部員工是否有足夠的環境保護觀念、對于社會環境與能源狀況是否有相應的責任感等都會關系到他們實際的作為以及對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規劃。
(三)與企業節能減排有關的法律法規仍需完善。國內中小企業的存在都與當地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有關,人們在組織相應的生產活動時往往會存在一定的自發性,因而產生一些不合規甚至不合法的行為與現象。盡管近年來國家對于各地區環境治理工作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定期不定期的監察與評估的確對工商企業產生了一定作用,但也不排除一些商家企業搞“突擊性”節能減排,在工商部門或者環保部門到來時,表現出極高的配合度,而在監察人員走后一改之前的狀態,對環境的破壞以及對能源的浪費和過度消耗變本加厲。這一問題對應的影響因素在于與企業節能減排有關法律法規的薄弱,一些企業是由于不懂法,在生產過程中對周邊自然環境造成污染,侵害周邊居民的生命健康權;還有一些人是因為“太懂法”,想方設法的尋找相關法律上的漏洞,逃避責任與懲罰,對地區能源與環境造成永久性的損害。因此,約束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法規條例以及政府部門的執行力都亟待相關部門給予優化,中小企業的節能減排效率才會得到顯著的改善。
近年來,國內環境與能源狀況以及國家對企業生態性的治理與管理都使企業以及其負責人面臨更大的壓力,他們不僅需要維持工廠企業生產營銷活動的正常運轉和體系內員工的正常生活與工作,還需要接受來自政府部門、媒體、社會大眾的節能減排評估調查與群眾監督,他們所需要承擔的責任以及需要進行的工作調整,對于未來企業的發展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趙鵬宵.新經濟形勢下對環境保護技術的思考[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5.9.
[2]黃琨.探討關于環保技術創新中的節能減排[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5.2.
[3]紀昌勇.倡導綠色鑄造踐行節能減排[J].金屬加工:熱加工,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