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振華 朱禹
(蘇州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江蘇·蘇州)
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已建立國家檢驗檢疫局和相關檢驗檢測機構,形成具有規模的檢驗檢測市場。伴隨著全球化趨勢和國際貿易額的快速增長,我國的檢測行業已成為發展前景最好、增長速度最快的服務業之一,其中以民營和外資為主的第三方檢測最具活力,一直保持30%以上增長速度,整體行業增速在15%以上。目前我國檢測市場規模已超過1,000億元。其中取得各類資質(特定、職能部門授權)的實驗室數量超過28,000家,其中80%是由各級政府行政部門設置管理,獲得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認可的實驗室約6,000多家。主要分布集中在檢驗檢疫、技術質量監督、纖維檢驗、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衛生疾控系統和原各部委下屬機構。近年來,民營、大型生產企業投資建設的檢測公司也不斷涌現。我國的檢驗機構性質上屬于國家行政事業、地方事業和國有,主要是為行政執法與宏觀經濟管理部門提供檢驗和檢測結果的技術機構,同時又為社會各界提供檢驗、鑒定等公正數據和信息、咨詢等中介服務。
目前,我國檢測機構主要分為“國有檢測機構、外資檢測機構和民營檢測機構”。在全國檢測市場中,國有檢測機構利用傳統壟斷優勢占據了約55%的市場份額;外資檢測機構利用其成熟的市場運作經驗及在出口貿易檢測業務中的天然優勢占據了30%以上的市場份額;民營檢測機構起步較晚,資本實力較小,經過幾年的快速發展,市場份額僅在10%左右,但隨著國內檢測市場大規模不斷加大和良好發展,也涌現出了一批優秀的檢測企業,向商務型檢測企業的轉移是檢測行業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以執法支撐型為主,對“法檢目錄表”依賴性大。檢驗檢疫實驗室即是以行政執法需要而設立,成為出入境檢驗檢疫執法重要技術支撐手段,本來的定位即對我們從事的“法檢目錄表”實施相關的檢測技術服務,提供檢測數據以保障技術執法需要。因此,其發展、工作對政策、“法檢目錄表”具有較大的依賴性,表現出“市場意識、服務意識、競爭意識”薄弱,服務手段和方式單一和滯后性。近年來,雖然部分檢測機構在現有的管理體制情況下,積極探索走出去,創新機制,開拓外部檢測市場,積累了一些運行經驗,但畢竟是少數,同時受到現有檢驗檢疫系統管理體制的約束。隨著對外經濟的發展和結構的變化,中央對各級政府經濟服務部門職能轉變和改革的要求,國際貿易規則及外部環境對我們檢驗檢疫服務工作轉變的需要,原來的定位已顯不適應。2013年8月,為了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積極支持對外貿易的發展和便利化,主動調整了“法檢目錄表”,有的檢測機構檢測業務“一落千丈、無所適從”,有的則經受了考驗,得益于提前介入檢測市場的開發與競爭,因此對于檢驗檢疫系統來說不僅是挑戰、考驗,同樣也是機遇,是求變、轉型發展的新時機。
(二)檢測規模“小”而“散”,創新能力受限制而不足。受到檢驗檢疫行政管理體制的約束和近年來政策性利益驅動,各地所成立的檢測機構呈現“小而全”,各自為政,重復建設和重復投入屢見不鮮,資源利用率散而不合,對外沒有形成合力,各自為陣,單兵作戰,怎能與國外的檢測“航母”去作戰呢?
人員結構多樣化,創新能力不足。雖然引進或聘用專業人才,檢測機構內部同樣存在著人員的“二元結構”,受目前管理體制限制,激勵機制等方面創新有限,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部分人員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科技創新的著力點沒有真正落腳于市場檢測的發展和需要上來,績效管理沒有突出效益的“第一性”,成本意識有待于加強;對檢測人才隊伍建設認識尚留于“學歷、資歷”,而沒有完全轉移到“能力、實力”及其“貢獻率”,缺少一專多能、復合型的商務檢測與營銷人才。
(三)運行管理方式不適應。雖然各類檢測機構建立了質量管理體系,實施取得了相關認可或認證,但由于客觀的體制原因,仍以行政事業管理為主體,沒有完全獨立“人、財”等處置權限,管理理念、運行機制與市場服務商務型檢測機構服務需要越來越不相適應,檢測服務的活力、主動性、時效性、超前性等欠缺,服務方式滯后,因受資源的限制一時難以提供更為廣泛的專業化檢測服務范圍或內容,“一站式”服務必須建立于網絡和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基礎上。
檢驗檢疫檢測實驗室因其自身的特點在市場化運作中具有一定的優勢,隨著檢測市場的不斷開放、產業經濟結構調整和貿易便利化發展需要,本屆政府提出職能的轉變和經濟改革新要求,其管理理念、體制與機制等存在的不適應更為突出,執法保障和商務型檢測服務相互交叉混合,既當裁判又當運動員,缺少可持續發展的創新活力和內生動力,不適應當今國內外貿易規則的要求;在現行體制下,少數工業產品檢測機構先行先試,探索開拓,向市場爭業務、求發展,激發了一定的活力,擴展了檢測規模,技術資源得到了有效發揮和利用。因此,對于工業品類檢測實驗室,分類改革是一個不可繞過去的話題,改革是當今中國經濟發展和歷史時期必然的選擇。
(一)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創新機制,強化市場意識。必須要轉變和打破現有體制下事業單位“等、靠、要”的僵化運營模式,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是關鍵,“抓機遇、創機制、提能力、爭市場”,以檢測市場為導向,有效整合利用人力等資源,改經營管理模式,向商務型檢測服務轉變;通過學習與借鑒先進的市場營銷經驗和管理模式,逐步建立積極進取、適應自身發展的市場化運營模式,要建立營銷和檢測服務專業團隊,通過抓技術、強服務,擴大檢測領域與范圍,逐步提高非強制性檢驗市場的檢測份額,提高檢測市場占有率。
(二)整合資源,實現資源互補,注重長期規劃。認真分析,積極梳理,應遵循檢測行業的發展規律,明確自己的資源、優勢和能力范圍,將特色建設、專業布局和規劃著眼于市場,構建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專業實驗室檢測聯盟或聯合檢測機構,打破系統內外界限兼并或組合,這將是促進我國檢測機構發展的一種創新模式,可不斷增強技術性貿易措施應對和實施能力,提升實驗室的技術開發能力,實現“多專業、多領域、多特色、多方式”的檢測服務聯合體。
(三)創建和樹立品牌,提升能力,轉變服務理念和方式。要積極引入市場競爭意識,以競爭求發展,以服務求突破,通過實施崗位調整、收入分配和獎懲措施等激勵手段,將競爭意識有效地貫穿于各個工作領域和環節,激發檢測人員的自覺服務意識和工作潛能,轉變服務理念,提升服務效率,建立檢測市場需要的人才梯隊,為競爭力提升奠定基礎;注重分析跟蹤市場客戶需求,把一次檢測服務看成是開展新服務、拓展新市場的起點,為客戶提供高質量服務的同時,還應根據客戶在技術能力、質量控制、品質提升和業務發展等多方面的需求,從單一的檢驗服務延伸到培訓和技術咨詢多種服務;不斷改進服務方式,全力打造檢測機構品牌形象和服務形象,形成以服務樹品牌、以品牌促業務的良好格局。
為了更好地應對檢測市場的挑戰,工業類檢測實驗室只有充分運用好國際化、市場化模式,向商務型檢測服務轉移,在運營機制上更加“靈活”,檢測能力上不斷“提升”,裝備條件上大力“改善”,檢測質量上力求“準確”,服務理念不斷“創新”,才能躋身于國內外檢測市場,并在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跟,不斷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