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文芬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貴州·都勻)
中小城市升級改造中拆遷勞動力安置問題
□文/黃文芬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貴州·都勻)
[提要]中小城市升級改造中,要做好對拆遷勞動力的安置工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城市升級改造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本文以貴州省都勻市為例,探討在中小城市升級改造背景下居民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并對中小城市升級改造拆遷中的勞動力安置問題提出建議。
城市升級改造;勞動力安置;探析
收錄日期:2015年5月18日
(一)多數居民支持城市升級改造。城市升級改造不僅使城鄉面貌煥然一新,對居民生活和居住條件等方面也產生積極的影響。通過調查發現,絕大部分拆遷居民對城市升級改造表示支持,對升級改造的效果表示肯定。調查顯示,居民對城市升級改造的支持率高達95.4%,主要支持因素是城市升級改造能夠改善居民的住房條件、居住環境、就業狀況以及相關基礎設施,其中改善住房條件和居住環境是最主要的支持原因,74%的被調查者認為城市升級改造能夠達到這一效果。僅有4.6%的被調查者不支持城市升級改造,不支持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升級改造后居民在繳納保障金、物業費等方面的生活成本有所增加。可以看出,總體上拆遷居民對城市升級改造的支持率非常高。
(二)拆遷后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明顯。都勻市為使棚戶區拆遷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根本改善,加大工作力度解決拆遷居民社保、醫療、教育、交通、物業管理等方面的問題,努力提高拆遷居民的生活水平。通過調查,81.3%的拆遷居民認為拆遷后的生活水平較以前有所提高,主要體現在生活環境、教育和收入三方面,其中54.6%的被調查者認為拆遷后生活環境較以前更加舒適,23.1%的被調查者認為拆遷后能夠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條件,42.5%的被調查者感覺到拆遷后收入水平有所增加。
(三)定向安置小區的居住條件較拆遷前有明顯改善。為改善居民居住環境和條件,都勻市在新建定向安置社區內合理配套各類城市公共設施,努力營造新區高品質的人居環境,與之前房屋低矮破舊,基礎設施缺乏的情況相比,拆遷居民的居住條件有明顯改善,這一成果也得到居民的普遍認可。91.7%的被調查者認為拆遷后的居住條件較以前有所改善,居住條件改善主要表現在衛生環境、社區活動、社區安全感等方面。70.2%的被調查者認為新入住的定向安置小區在衛生環境方面較以前的居住條件有明顯改善,45%的被調查者認為新的社區活動更加豐富多彩,40.9%的被調查者認為現在的居住條件下社區安全感較以前有所增強。
(四)拆遷居民對社會保障的滿意度較高。都勻市在拆遷安置過程中注重拓展社會福利保障范圍,推進養老服務社會化發展,打造更加緊密的區域醫聯體,為居民提供穩定的社會保障體系。拆遷居民對目前該市在居民養老和醫療等方面的社會保障工作的滿意度為94.3%。被調查者在養老和醫療保險方面參保比例較高,其中,參加各類養老保險的比例為95%,其中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有59.3%,參加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的有21.8%,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有11%,參加商業養老保險和其他養老保險的有2.9%。被調查者中參加各類醫療保險的比例為95.1%,其中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有56.9%,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有18.4%,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有19.8%。
(五)拆遷居民對當前就業情況和政府就業指導的滿意度不高。城市升級改造使拆遷居民就業環境發生變化,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都勻市雖然對拆遷勞動力特別是拆遷農民的進行就業指導和安置,但目前拆遷居民仍有部分處于無業狀態。從調查數據看,居民對當前就業狀態滿意度不高。總體上,被調查者對目前就業狀況的滿意度為47.4%,其中有工作人員對就業狀況的滿意度為65.8%,無工作人員對就業狀況的滿意度為7.5%。在政府就業指導方面,32.7%的被調查者對政府就業服務和就業指導方面的工作較為滿意。可以看出,拆遷居民對當前就業情況和政府就業指導的滿意度不高。
(一)生活成本高、競爭壓力大等因素成為對城市升級改造的主要擔憂。城市升級改造使拆遷居民的生活質量有了明顯提升,同時新的居住環境和生活方式帶來的一些不適應也讓部分拆遷居民感到擔憂。調查顯示,房價、生活成本提高等問題成為居民對城市升級改造的最大擔憂,被調查者中有69.3%對此表示擔憂;另外,有41.9%的被調查者表示工作、發展競爭壓力大也是其擔憂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城市升級改造對部分拆遷居民就業產生一定影響。被調查者及其家庭成員中就業情況受到城市升級改造影響的占31.8%,影響因素主要是住宅變遷導致上班交通不便,或原單位地址變遷,或拆遷之后因就業能力弱而不能適應新的工作環境。住宅變遷影響就業的群體主要為拆遷的城鎮居民戶,因就業能力弱而不能適應新的工作環境的影響群體主要集中在拆遷農民戶。
(三)無業人群的工作意愿不強。被調查的拆遷居民中有54.3%處于無業狀態(不含離退休人員),在無業人群中,有意愿參加工作的占51.6%,無意愿工作的占48.4%。工作意愿不強烈,習慣安于現狀是針對這部分人需要解決的問題。選擇不愿意就業的集中在中老年勞動力,一方面由于這部分人年齡偏大,適應新的工作存在難度;另一方面由于拆遷得到補償款和安置房,補償款和房屋出租金足夠應付生活支出,因此這部分人雖然處于無業狀態,但就業意愿并不強。
(四)拆遷居民理財能力偏弱。部分拆遷居民在得到拆遷安置房之余還能夠獲得一定額度的補償金,根據家庭拆遷補償款的投向調查,大額消費和儲蓄是居民拆遷補償款的主要投向。從調查情況看,愿意將拆遷補償款用于儲蓄的居民占61.9%,愿意將補償款用于消費的居民占52.2%,這兩項比例均高于投資。由于缺乏理財知識與投資途徑等原因,往往難以保證補償款的合理運用,甚至出現由于過度消費導致后期生活陷入貧困,這不僅不利于保障拆遷居民的長久生計,也容易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
(五)拆遷居民對投資理財普遍存在困惑。由于文化素質不高,理財意識不強,部分拆遷居民在拿到拆遷補償款后,除購買房產用以居住或投資外,少有進行有益理財的計劃,或者有理財意識但因理財不當導致財富縮水,從而引發一系列的不安定因素。針對投資理財,被調查者最大的困惑集中在對理財知識不了解,對其他金融投資品種不熟悉,以及缺乏理財安全感等方面。57.1%的被調查者表示自己對理財知識了解少限制了將補償款用于投資的意向,63.4%的被調查者表示由于對金融投資產品不熟悉,補償款只能用于儲蓄,52.9%的被調查者表示對投資產品缺乏理財安全感。從首選的投資困惑看,48.7%的居民認為自己對其他金融投資品種不熟悉是導致補償款無法用于投資的最主要的原因,希望政府能夠在投資理財方式上加強指導。
針對城市升級改造過程中居民面臨的主要問題,應采取相應措施解決居民對拆遷后新的生活方式不適應的擔憂;提升城鄉勞動力的就業能力,大力開發適宜的就業崗位,實現拆遷勞動力充分就業;合理引導居民理財,防止拆遷居民因過度消費或理財不當等原因返貧,避免其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
(一)完善社區配套設施建設,推進網格化管理體系。生活成本提高、發展競爭壓力大等問題成為居民對城市升級改造的主要擔憂。居民拆遷補償款偏向于儲蓄的主要目的為養老、防病和教育,儲蓄的首選目的集中在養老和“為子女或其他家庭成員支付教育費用”兩方面,可見養老、防病和教育支出是拆遷居民最關注的生活問題。應從完善社區配套設施建設、提升社會服務管理水平兩方面入手,解除居民在城市升級改造中的主要擔憂。一是做好拆遷安置社區的配套建設,降低社區居民的生活成本。按照政府的統一規劃和拆遷安置小區的需求落實好衛生服務站和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建設,積極引進優質教育、醫療資源,提高新建社區的公共服務水平,加強社會治安、消防安全、應急管理等工作,維護拆遷安置社區的公共安全。對于已經建成的暫時沒有服務中心的拆遷安置小區,區、街道應該采取區域化覆蓋的辦法,將周邊幾個拆遷安置小區的公共服務納入覆蓋范圍;二是推進網格化社會服務管理體系建設,全面提升社會服務管理的科學化水平。將政府管理職能和各類服務融入到網格當中,把網格化社會服務管理體系作為服務人民群眾的重要載體。通過網格化全面準確了解群眾需求,為群眾提供零距離、精細化的服務,著力解決環境綜合整治、新入駐小區服務管理、公共服務全覆蓋等難點熱點問題。通過網格化進一步落實社區基本公共服務,使居民能夠方便、快捷地享受到便民利民服務和公益互助服務。要發揮好網格的“預警”功能,變“被動應對”為“主動服務”,把服務送到群眾身邊,提供個性化服務,特別要關注本網格內困難群體和特殊人群,主動幫助他們排憂解難。
(二)構建政府購買就業培訓服務的準市場機制,提高勞動力素質,發展勞動力市場。都勻市處在區域經濟跨越式發展階段,新興產業對勞動力的綜合素質要求有所提高,而拆遷居民中有相當一部分勞動力的知識和技能水平不能適應新興崗位的要求,尤其是結構調整,節能減排,低碳經濟等發展方式可能使已經就業的存量部分被淘汰,形成新的失業。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從提高勞動力整體素質出發,增強勞動力的自主就業能力。
構建政府購買就業培訓服務的準市場機制是解決當前勞動力培訓困境的有效途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準市場機制是一種新的公共服務提供機制,它尋求打破以往由政府壟斷性提供公共服務的單一格局,通過多元服務供應者的參與,將市場競爭理念引入公共服務提供中,形成服務供應的多元參與和競爭格局,以求實現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在政府購買就業培訓服務的準市場機制中,政府成為培訓項目的購買者,直接向培訓機構購買培訓服務,或者以憑單形式把培訓券直接發給培訓對象,由其自行選擇培訓服務。培訓機構由各類公共就業培訓中心與各種私人培訓機構及各類技工學校共同競爭來提供。通過構建政府購買就業培訓服務的準市場機制,可以加快對現存勞動力素質的培養,使其盡快適應新形勢新要求,提升自主就業能力。
(三)建立健全就業服務體系,增加公益性就業崗位供給,鼓勵自主創業。從調查對象所在家庭情況看,除學生以外,處于勞動年齡的人口中45.7%有工作,54.3%無工作,拆遷居民家庭就業情況并不樂觀。居民拆遷后在居住條件和生活條件上都有明顯改善,雖短期不需要救助幫扶,但長期來看,如果不解決好就業問題,可能造成“返貧”,引發社會矛盾。對政府在引導就業安置的建議方面,半數被調查者認為政府應通過多種方式來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建立健全就業服務體系,增加就業崗位供給,是促進拆遷地區勞動力就業,特別是農村城鎮化地區農民轉移就業的有效途徑。
結合勞動就業的選擇傾向,應通過多種方式大力開發適宜的就業崗位。一方面通過政府出資購買公益性崗位,大力招收被征地人員和有就業愿望、有勞動能力的農村“低保”人員,積極推進大齡、就業困難的被征地人員、農村“低保”人員等就業工作。提供崗位主要包括社區保安、衛生保潔、環境綠化、社區文化教育、托老托幼等社區公益性管理和服務崗位,以及城市交通協管、公共環境和設施管理維護等社會公益性崗位。按照引導與扶持相結合和崗位開發市場化的原則,根據就業崗位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購買辦法,并制定相應購買標準。對不產生經濟收益以及非盈利性的公用設施維護,治安聯防巡查、公共環境保潔等公益性就業崗位,采取全額購買方式;對能夠產生部分收入的清潔清掃、修理維護等為居民提供服務的社區公益性就業崗位,采取補貼購買方式;另一方面要鼓勵城鄉勞動力通過自主創業實現就業。都勻市棚戶區的大面積拆遷改造,大批拆遷安置房社區的建立,對配套服務的就業缺口很大,應鼓勵發展具有增長潛力的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生產服務、生活服務、救助服務等服務業新領域,重點開發養老服務、醫護服務、殘疾人居家服務、物業服務等社區服務業,拓寬就業空間,挖掘就業崗位。
(四)合理引導投資理財方式,解決投資困惑。拆遷居民因為普遍缺乏投資理財意識,面對突然到手的財富很難做到合理消費、理性理財,居民拆遷補償款主要用于大額消費和儲蓄。拆遷居民的理財方式單一,對投資理財存在困惑是亟須解決的問題。調查發現,居民理財傾向于儲蓄,主要是為養老、防病和教育支出做準備。隨著社會保障制度的不斷完善,居民在這幾方面的后顧之憂將逐步減少,有助于釋放居民手中的拆遷補償資金活力。應努力拓寬廣大拆遷居民的理財渠道,在投資理財方式上加強指導,推出適合他們的理財產品,正確引導居民合理投資,在鼓勵投資的同時,還應跟進相應的理財知識宣傳和風險教育。
總之,隨著我國各地中小城市升級改造步伐的加快,大量城鄉勞動力生活環境發生轉變,做好對拆遷勞動力的安置工作,微觀上有利于保障拆遷勞動力的長遠利益,宏觀上能更加有效地推進城鎮化進程,保證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熊燦平.對城鎮化進程中拆遷難問題的思考[J].烏蒙論壇,2006.4.
[2]章小琴.城市建設要促進就業[J].城鄉建設,2004.3.
[3]張軍濤,劉建國.城市房屋拆遷改造對居民生活影響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08.1.
F2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