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賈玲俊 朱琳
(1.山西財經大學山西·太原;2.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北京)
中國-東盟經貿合作新方式:境外經貿合作區
□文/賈玲俊1朱琳2
(1.山西財經大學山西·太原;2.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北京)
[提要]本文闡述中國-東盟境外經貿合作區的發展現狀和特點,分析合作區在促進中國對東盟國家直接投資、轉移過剩產能、降低生產成本、規避貿易壁壘等方面的作用,提出合作區區域分布平衡發展、投資類型多元化和落實配套措施、加大扶持力度等促進東盟經貿合作區健康發展對策建議。
經貿合作新方式;境外經貿合作區;功能作用探討
原標題:加深中國-東盟經貿合作的新方式:境外經貿合作區
收錄日期:2015年6月1日
2002年《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簽署后,特別是2010年1月1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成以來,中國與東盟的經貿合作全面展開,且發展迅速,呈現出巨大的潛能和廣闊的前景。多年來,無論世界經濟局勢如何變化,東盟國家一直保持著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和持續穩定的經濟增長,且成為全球吸引外資的新的增長點。中國應充分利用區域經濟合作成員方的獨特優勢,積極探索加深雙邊經貿合作的新途徑,利用境外經貿合作區這一新模式,帶動我國企業“走出去”,拓展東盟市場,搶占發展良機。
(一)投資行業分布廣,主要集中在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傳統產業。從境外經貿合作區分布的主導產業看,雖然不同的合作區涉及的主導產業各異,既有紡織輕工、鋼鐵橡膠等勞動密集型產業,也有信息通信、綠色環保等新興產業,還包括了金融保險、物流研發等現代服務業,但絕大部分合作區都將紡織服裝、五金機械、輕工家電等我國具有優勢的傳統產業作為合作區開發建設的主導產業。這種產業分布格局的形成,同牽頭企業的投資目標和競爭優勢緊密相關。此外,中國-東盟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的產業分布,除了體現出投資國產業發展狀況和投資目標外,也兼具了東道國的經濟發展特點。多數東盟國家特別是東盟新四國處于工業化進程的初期,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正是他們亟須扶持和大力發展的產業,這為我國在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生產上具有優勢的企業提供了無限商機。
(二)投資主體多元化,牽頭企業多為實力強大的大中型企業。從合作區投資主體的構成看,牽頭企業的性質和類型呈現出多元化格局,國有企業占據較大比重。但不論是國有、民營,還是股份制,牽頭企業均是國內經濟實力雄厚、且具有一定海外投資經驗的大中型企業。這些企業資金實力雄厚,管理素質和技術水平較高,技術裝備及設施服務完備,對國際市場的開拓能力和抗風險能力較強。這些國有、民營或股份制企業,均有豐富的國際市場經驗,在眾多國家設立有業務機構或直接投資建廠。投資主體雄厚的經濟實力、深厚的專業領域背景和豐富的國際市場經營經驗,使我們在與東道國政府談判和簽訂合作協議時,能夠獲得更多的話語權和優惠政策,同時也為合作區的順利起步及今后的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投資類型比較單一,主要是市場開拓型和產能轉移型投資。從投資目標和主營業態上看,我國的境外經貿合作區大體可以分為四種類型:一是以傳統產業轉移和延伸為導向的產業轉移型。在這種類型的經貿合作區中,投資者通過OETCZ,將國內市場相對飽和的傳統產業和過剩的生產能力轉移到東道國,通過延長產品的生命周期在國際市場獲得更大利潤空間;二是以優勢產品和產業為依托的國際市場開拓型。這類合作區的主要目的是拓展國際市場,規避貿易壁壘。投資者所在領域往往是技術含量低、競爭性較強的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其產品容易引起貿易摩擦,且較多地受到進口國的限制,如紡織品服裝行業。通過OETCZ的平臺,企業可以改變產品原產地,有效繞過發達國家的貿易壁壘;三是以東道國資源為依托的資源開發型。在這種類型的經貿合作區中,投資者的主要目的是利用東道國的豐富自然資源,進行資源開發和相關產業鏈的發展;四是以東道國技術優勢為依托的技術尋求型。企業投資建設此類合作區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在合作區進行直接投資,學到發達國家或技術先進國由于技術管制而限制流出的先進技術,以優化和提升企業的技術水平和產品結構,如韓中國際產業園區。目前,我國在東盟國家投資建設的境外經貿合作區,主要局限在第一和第二種類型,缺少資源開發型和技術尋求型的投資。
(一)促進中國對東盟國家的直接投資。2002年《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簽署后,中國東盟經貿合作日益緊密,特別是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以來,中國對東盟國家的直接投資大幅度提升,境外經貿合作區為我國企業“走出去”搭建了新的平臺。
從設立境外經貿合作區前后的縱向比較可以看出,大規模建立境外經貿合作區的2008年是我國在東盟國家直接投資發生明顯變化的轉折點。2003~2007年中國對東盟對外投資流量年均增長8.41%,中國對東盟對外投資存量年均增長24.4%;建立合作區之后的2008~2012年,中國對東盟對外投資流量年均增長26.32%,存量年均增長98.5%。中國對東盟國家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占對亞洲投資流量的比重由2003年的7.93%提高到2012年的9.42%,占對全球投資的比重由4.18%提高到6.95%;同期,中國對東盟國家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占對亞洲投資存量和對全球投資存量的比重分別由2.21%和1.8%升至7.75%和5.31%。
從設立合作區的國家同未設合作區國家之間投資變化的橫向比較看,在未設立合作區的新加坡、緬甸、菲律賓和文萊四國,文萊投資額一直較小,占我國在東盟投資國的比重也最小。我國在其他三個未設經貿區國家的直接投資波動幅度較大,2011年以來,在新加坡和菲律賓的投資大幅度下降。而對已設立境外經貿合作區的其他6個東盟國家,則除2011年出現小幅下降外,2008年以來的其他年份均保持了平穩上升的態勢。特別是對印度尼西亞和老撾兩國的投資,自2010年建設經貿合作區以來迅速飆升。目前,東盟國家中柬埔寨和印度尼西亞已進入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的前20位,分別位列第19和20。
(二)轉移過剩產能。目前我國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問題日益嚴重,紡織、輕工、機械、家電、建材、化工、冶金、醫藥等生產能力大、競爭優勢強的相對成熟產業供大于求,國內市場飽和現象尤為突出。金融危機導致國際市場對我國出口產品需求減少,加劇了這些產業產能過剩的壓力。而對于經濟發展水平落后于我國的部分東盟國家,特別是尚處于工業發展初級階段的東盟新成員國,除了紡織業和日用品產業有一定比較優勢外,其他工業產業均處于起步階段,許多領域尚未開發,急需要技術和資金的支持。我們具有過剩產能的邊際產業則恰恰是這些國家經濟建設所急需的物質資本和更為適用的技術。這些產業的轉移為其正在崛起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注入了新生力量,并為促進其工業化進程和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的效益。通過在這些國家建立經貿合作區,一方面通過將國內部分產能過剩且具有相對優勢的邊際產業轉移到具有極大開發潛力和巨大需求潛力的東盟市場,擺脫國內產能過剩、競爭激烈的壓力,提高企業資金、技術、設備等的使用效率,獲得更大的市場空間;另一方面利用我國邊際產業轉移和全球性產業轉移的時機,對我國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和優化,逐步建立起高效、高附加值、低碳、低能源消耗的高端產業,從而帶動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和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三)降低生產成本。近年來,隨著我國市場化進程的推進和改革的不斷深入,土地、勞動力、原材料、水電煤等要素價格持續上漲,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不斷增加。此外,人民幣的不斷升值,造成以美元結算的出口貿易收益減少,出口企業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受來自國內要素價格上升和人民幣升值的雙重壓力,我國出口產品優勢不斷削弱。相比中國內地,越南、柬埔寨、老撾等東盟國家的勞動力資源充裕,水電、原材料等成本也更加便宜,在這些地方建設境外經貿合作區,可以推動國內企業“走出去”,利用東道國勞動力資源豐富、人工成本、土地成本等較低的區位優勢,降低生產成本,緩解國內生產經營壓力,提高產品國際競爭力。
(四)繞過貿易壁壘。自金融危機以來,歐美發達國家對中國出口產品的限制越來越嚴,中國遭遇的反補貼、反傾銷等貿易摩擦越來越多。歐美等發達國家對我國具有國際市場競爭力的服裝紡織品采取進口配額或技術性貿易壁壘等限制措施,而對原產于緬甸、柬埔寨和老撾的紡織品服裝出口則給予普惠制待遇、寬松的配額和減免進口關稅等優惠措施。因此,中國對東盟的直接投資,不僅可以轉移過剩產能、利用東盟國家在紡織服裝方面的廉價勞動力優勢降低生產成本,而且可以繞過貿易壁壘,在維護原有市場份額的同時,享受歐美等發達國家給這些國家的特殊優惠政策,在占領東道國市場的同時拓展第三國市場。
(一)拓展投資市場,促使合作區區域分布平衡發展。目前,我國只在6個東盟國家設立了7個經貿合作區,其中在越南2個,而其余2/5國家則是空白(包括新加坡、緬甸、泰國和文萊),這也意味著仍有潛力巨大的市場尚待開發。東盟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經濟發展階段各異以及由此形成的需求偏好差異和包容性巨大的市場,為我國不同類型、不同規模、不同層次的企業提供了無限商機和對外直接投資的廣闊空間。此外,東盟國家地理位置和貿易環境優越,政治環境穩定,人力資源與自然資源豐富,且不僅有與中國相互競爭的產業,也有許多產業與中國互補;東盟國家研發水平和科技實力逐年提高,經濟實力不斷攀升,是我國第三大貿易伙伴和重要投資地區,且實施許多吸引外資的優惠政策,雙邊貿易和投資的發展潛力巨大。因此,我們應積極進行可行性研究和市場調研,將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向尚屬空白的新加坡、緬甸、泰國和文萊延伸,平衡區域之間的發展,拓寬東盟國家市場,實現“未來5年內在每個東盟國家建設一個境外經貿合作區”的戰略規劃。
(二)拓寬投資領域,促使合作區類型由單一化向多元化轉變。從投資行業看,目前我國在東盟國家設立的經貿合作區基本上是以傳統優勢產業為依托、以轉移過剩產能和規避貿易壁壘為主要目的產業轉移型和市場開拓型,缺少以獲取稀缺資源和高新技術為主要目的的資源開發型和技術獲取型。事實上,東盟各國除新加坡外自然資源都很豐富,是世界上能源資源儲量非常豐富的地區之一,且自然環境各具特色。我國在東盟國家的經貿合作區應充分發掘和利用東道國的經濟和資源優勢,利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各種優惠,結合牽頭企業主導領域,在原有合作區的基礎上,探索和嘗試資源尋求型和技術獲取型投資,促進合作區類型由單一投資向多元投資的轉變,從而使中國-東盟經貿合作區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發揮更大的促進作用。
(三)落實配套措施,促進健康發展。境外經貿合作區首先是政府意向、政府政策和政府扶持的產物,因此,要保證這一國際經濟合作新方式的功效和健康發展,政府的規劃、協調、引導與支持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1、搞好布局規劃,減少資源浪費。在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中,牽頭企業只是根據本企業的主導產業、經濟實力、比較優勢、發展目標和發展規劃,結合東道國市場情況進行投資,而對其他牽頭企業和經貿合作區的情況并不了解。因此,可能會出現盲目投資、重復建設的情況。政府有關部門應根據國內的產業發展規劃、產業結構調整目標、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進程以及國內外環境變化和市場需求變化等,對中國-東盟經貿合作區的設立在區域布局、主導產業和投資類型等方面進行統籌規劃和必要的指導,對地方政府和牽頭企業的申報項目進行嚴格審查和把關,防止由于一哄而上和合作區功能過度重復所導致的資源浪費和不必要損失,特別是防止由于國內企業的無序競爭而給東盟市場造成的負面影響;2、落實配套政策,加大扶持力度。近年來東盟國家經濟發展迅速,市場潛力巨大。但一些國家也存在經貿合作區征地難、政府工作效率低、產業配套不完善、基礎設施落后、通貨膨脹嚴重,甚至個別國家政局不穩定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業投資的風險和合作區建設難度。這就需要我國政府除資金扶持以外,還要落實財稅、信貸、外匯、保險等更多的配套措施;3、加強與東盟各國政府的溝通,幫助企業與東道國政府的談判和協商,從財政稅收、企業融資、土地使用、設備折舊、水電煤等要素價格等方面最大限度地爭取優惠和便利;4、為企業提供信息服務。發揮政府信息渠道廣、信息資源豐富的優勢,幫助企業盡快了解和熟悉東道國的法律法規、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經營理念、社會責任等有關情況和環境,向企業提供投資咨詢、國別風險分析、行業風險分析等服務,加強風險防范指導工作,以幫助企業在獲取投資機會的同時規避投資風險。
主要參考文獻:
[1]耿雁冰,云軍.中國五年內將與東盟各國建經貿合作區.21世紀經濟報道,2011.10.
[2]張巖,王麗.中國對東盟國家直接投資的決定因素研究.經濟問題探索,2013.7.
[3]商務部,國家統計局,外匯管理局.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中國統計出版社.
[4]鄭軍鍵.中國-東盟商務年鑒2012.廣西人民出版社,2012.
[5]趙曉晨,韓瑞,李青.天津民營經濟的貢獻及其發展途徑新探.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研究”(項目編號:13AZD006)
F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