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夢孜
“一帶一路”受到國內外高度關注,海上絲綢之路是“一帶一路”戰略組成部分之一,陸海并重堪為重要。筆者認為,對比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來說,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尤其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海上絲綢之路有其特殊性,與陸路相比,海上絲路的“路”早已在腳下(水域),不需要開山移土辟路,需要的是由線到點,再由點到點的網絡通道。它需要進行港口橋梁建設、設施配套、海洋科技、海洋經濟和海洋環境保護等關聯發展,更需要內外統籌、海陸統籌、多面推進。
海洋強國的興起要有陸上力量支撐,中國邁向海洋強國必然伴隨內陸省份的發展。從歷史上看,“美國從陸地走向海洋,以海洋驅動內陸,實現海陸一體化,最終成為世界強國,避免了歐洲殖民國家單純依靠海洋支撐經濟的不穩定情形。”中國具有海陸復合型地緣特性的優勢,具備崛起為海陸強國的條件。海上絲綢之路的構建,需要更好地統籌國內國外兩個大局、兩大市場、兩種資源。即中國不能僅僅停留在傳統海洋發展模式、海洋主權宣示等層面,需要立足于陸地經濟發展基礎上積極開發海洋、開拓新的增長極,也需要海洋在能源供給、貿易通道、生存空間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
當前,國內各省份踴躍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中央層面可以通過“牽線搭橋”,鼓勵相關省份借助“一帶一路”的走出去倒逼國內互聯互通與資源市場的優化配置。此外,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要高度重視與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銜接,處理好兼具海陸特征的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和中巴經濟走廊建設。
其次,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應充分發揮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綢之路基金等機制作用,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用足市場力量。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必須突破制約各國資源、技術、勞動力等要素流通的瓶頸,也包括軟性的規則和標準,需要與相關國家長期有效的政治溝通。中國可以借助亞投行、絲路基金等為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援助。通過這些機制,鼓勵中國企業參與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以取得雙贏局面。
一些西方學者也認為,亞投行今年將投放的第一筆融資——為泛亞(海上)天然氣管道建設提供貸款,就可以促進中國與東南亞鄰國在南中國海的共同開發。尤其是要抓住沿線國家的港口發展計劃,推進國內港口與沿線重要港口的“友好港口”建設。軟件方面,要完善與沿線國家的貿易便利化措施,推進自由網絡建設與人民幣走出去,積極同沿線國家和地區商建自由貿易區。
再者,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將塑造中國的海緣經濟戰略方向,要堅持合作共建、共同發展、持久發展原則,既要與沿線國家尋求政治、經濟共識,盡可能爭取與有關國家發展戰略對接,也要爭取與現有地區乃至全球性主導性大國的理解與認同,有效與現有地區安排或機制相互銜接,繼續妥善處理好與個別國家的爭端,戰略延伸有度,避免盲目推進。
海緣經濟是指國家或地區海洋之間相互聯系形成的經濟活動,一國和地區主導國家都會盡可能營造有利于自己的海緣經濟環境。歷史上,國際政治語境中的大國崛起往往伴隨地緣拓展本性。美國汲取了早期歐洲殖民主義憑借武力攻城略地、最終遭拒被逐的失敗教訓,以“自由、民主、平等、人權”等所謂“普世價值”認同取代領土占有。對中國而言,推進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一定要堅持合作共建,共同發展、持久發展理念,使海上絲路建設形成的國際海洋秩序更為完善。▲
(作者是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院長)
環球時報201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