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劼
最新一期英國《經濟學家》封面文章標題是:中國制造變得更新、更好、更強。這應該算是西方媒體對“中國制造”態度變化的分水嶺。這一成就首先歸功于中國企業在產品創新上持續的努力以及質量的實質性提升。此外也不可忽視,多年來大批中國企業不斷地在歐美市場摸爬滾打,積極開展多種營銷傳播活動,更加專業地與當地媒體建立起溝通渠道和信任關系。
但是,當我們思考如何推進我國領導人提出的“亞洲命運共同體”和“一帶一路”戰略倡議,將目光從歐美投向亞太的時候,我們必須坦白地承認,在傳播方面,還有很多挑戰。
在過去幾年,亞洲企業之間的合作越來越多。年初,日本伊藤忠商事聯合泰國正大集團,向中國中信股份注資1.2萬億日元(約合644億元人民幣)。也有更多的中國企業開始把亞洲市場作為海外拓展的重點。小米公司把海外市場開發的第一個實驗點設在新加坡。這些走出去的企業面對亞洲的媒體環境時,仍然顯得生澀。
跟歐美市場不同,亞洲國家眾多,相互之間有很多語言和文化差異。以傳媒為例,每個國家最有影響力的媒體都以當地語言為主,歐美媒體在亞洲的影響力往往是比較有限的。而在日本、韓國這樣的市場,由于英語普及率的低下,當地基本上沒有什么有影響力的英文媒體。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往往更習慣于用英文溝通。語言的障礙給企業傳播帶來很大的挑戰,至少在近期我們還沒有什么捷徑可走。
除了語言文化差異,亞洲各國在媒體發展階段上各有特點。比如根據美通社的《亞太媒體傳播概況》白皮書,在泰國傳統媒體仍十分受歡迎,新媒體對泰國消費者的吸引力正在增強,大多數泰國互聯網用戶的年齡介于12-35歲之間。韓國的媒體傳播環境友好、技術先進,互聯網普及率居全球之首。而作為東南亞最大的經濟體,印尼是所有東盟國家中媒體傳播環境最佳的國家之一。印尼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移動廣告市場之一,但具有影響力的英文傳媒少之又少。
這些語言、文化差異以及媒體發展程度帶來的一系列挑戰,迫切需要中國企業去深入了解目標市場的特點,靈活地去與當地媒體和受眾溝通,做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
在經濟領域,由中國倡導的亞投行對整個亞洲的經濟建設和發展無疑 會起到重要而長遠的作用。類似的,在傳播領域,中國也越來越需要打造一個跨區域的媒體傳播平臺,旨在幫助區域內政府、企業降低溝通成本、建立互信關系。中國的媒體和傳播機構應該成為主要的推手,利用亞洲經濟的不斷融合這樣一個大好的契機,吸取在歐美的經驗,投入必要的資源,建立更多的面向本地受眾的傳播渠道。可以積極尋找恰當的合作伙伴,建立媒體傳播聯盟,為區域內的企業和民間的溝通提供便利。▲
(作者是美通社亞太區高級副總裁)
環球時報201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