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桂喜 龍 鋒 趙 敏 宮 悅 喬慧珍(四川省地震局,成都 610041)
2014年10月1日越西5.0級地震發震構造及其預測意義
易桂喜 龍 鋒 趙 敏 宮 悅 喬慧珍
(四川省地震局,成都 610041)
2014年10月1日9時23分29秒,四川大涼山地區越西縣發生5.0級地震。本次地震余震稀少,截止到2014年10月10日,四川區域地震臺網僅記錄到該地震32次余震,最大余震為10月1日20時31 分35秒越西ML2.9;余震主要集中在主震后的1周內。
越西5.0級地震是大涼山斷裂帶自1944年6月20日昭覺51/4級地震以來間隔70余年再次發生的1次5級地震,也是繼2013年10月14日昭覺M4.3地震之后發生在該斷裂帶上的又一次M≥4.0的地震事件。該地震的發生對川滇塊體東邊界地區強震危險性具有何種指示意義?
基于四川區域地震臺網記錄的地震資料,采用CAP (Cut and Paste)波形反演方法,求取越西M5.0級地震的震源機制解與震源矩心深度,對本次地震的發震構造及其預測意義進行初步分析。
研究結果表明:越西5.0級主震所釋放的能量占總序列的99.98%,該地震序列屬于孤立型。CAP最佳波形擬合給出的震源機制解節面Ⅰ走向256°/傾角62°/滑動角167°,節面Ⅱ走向352°/傾角79°/滑動角29°;P軸方位121°,仰角11°,近水平;T軸方位217°,仰角28°;震源矩心深度為11 km。根據節面參數與震中附近主要構造展布,初步分析認為此次地震發震構造為大涼山斷裂帶中段分支斷裂—NNW向普雄斷裂,與該斷裂走向相近的節面Ⅱ為破裂面,斷面傾向東。本次地震為兼具小量逆沖分量的左旋走滑型地震,是大涼山斷裂帶在近水平的NWW-SEE向主壓應力作用下左旋運動所致。其應力降與地震視應力分別為4.67 Mpa、0.99 Mpa。與2001年以來川滇塊體東邊界斷裂帶ML≥4.0地震視應力相比,本次5.0級地震的視應力相對偏高,表明其震源區背景應力水平相對較高。
越西5.0級地震的發生,不僅打破了大涼山斷裂帶持續70年的5級地震平靜,也打破了1970年以來川滇菱形塊體東邊界斷裂帶石棉至巧家段持續44年的5級地震平靜;同時,該地震還發生在自1975年1 月15日九龍6.2級地震后東邊界斷裂帶道孚南至巧家段形成的長達39年的6級地震空段內以及自2013年10月14日昭覺M4.3(ML4.6)和15日昭覺ML4.0地震后持續近1年的3級地震空區內部,因此,2014年10月1日越西5.0級地震是川滇菱形塊體東邊界斷裂帶構造區域自2013年10月14日昭覺M4.3地震之后發生的又一次顯著地震。越西5.0級地震后間隔不到2月,于2014年11月22日在川滇塊體東邊界鮮水河斷裂帶中南段康定塔公附近發生M6.3地震,這兩次地震震中距約230 km,分析認為,越西5.0級地震可能是康定6.3級地震前出現的一次逼近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