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曉峰
(信陽師范學院工商管理學院 河南·信陽)
(一)鄉村旅游發展模式。我國是一個地質類型多樣的國家,不同的地區孕育著不同的地質地貌,使得我國各地區形成的自然環境和風俗文化大有不同。鄉村旅游的受重視程度也迥然不同。對比分析我國各地鄉村旅游形成的過程發現,區位因素是影響各地鄉村旅游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國鄉村旅游根據其資源特點,以及所開展的旅游活動的內容,大致可分為如下一些模式:
1、森林公園模式。對于發展鄉村旅游來講,地理位置優越、自然條件好、環境優美、氣候溫和、景色迷人、占地面積足夠大,這樣的地段環境適合開發為森林公園模式的鄉村旅游,它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親近自然,遠離車水馬龍,體驗返璞歸真之感的理想之地。
2、民俗文化模式。民俗文化村主要是以當地的民俗風俗、文化教育、文物古跡、文學藝術等為吸引物形成的旅游模式。民俗文化村對城鎮居民有一定的吸引力,吸引著城鎮居民到鄉村來觀光、體驗、休閑度假。
3、觀光購物農園模式。觀光購物農園就是指農民將自家的果園、花園、茶園、菜園等種植之地在果實成熟之際向前來觀賞的游客開放,讓游客們進入園內通過自己的勞動來獲得新鮮的瓜果蔬菜,讓游客們體驗采摘的樂趣,感受田園風光的無限美好。
4、租賃農園模式。租賃農園就是指農民將自己耕種的土地以一定的價格租給城鎮居民,讓城鎮居民種植瓜果蔬菜,體檢耕種的辛苦,享受耕作的樂趣以及豐收的喜悅,他們主要是以體驗為主要目的,并不是像農民一樣以其為生產經營為目的。而且,大多數的租用者都是利用節假日到農田去耕作,大多的時間還是由農田的擁有者來管理。由租賃農園所收獲的果實,租賃者大都是自己享用一部分,另一部分贈送給自己的親朋好友一起享用。
5、休閑農場模式。休閑農場是一種近幾年比較流行的鄉村旅游模式。它主要是指為滿足人們放牧、觀光、度假、休閑、放松心情等而形成的一種新的旅游模式。這種形式讓人們更多的了解人們的生活習慣,感受到了農場氣息。最近幾年,在臺灣舉行的一些會議大都會移到休閑的農場舉行。
(二)鄉村旅游發展現狀
1、缺乏政府引導及規劃。鄉村旅游的發展伴隨著人們需求的多樣化不斷地進步,不斷地壯大。但各種各樣的問題也隨之而來。一是由于在鄉村旅游的開發過程中缺乏科學的政府指導和規劃,導致鄉村旅游在發展過程中出現分工不合理、開發目標不明確、規劃不合理的混亂局面;二是由于鄉村旅游投入產出的時間比較長,往往都是一任政府官員投入到下任才能有效產出,所以旅游相關部門不愿對其投入太多的資金和時間進行管理,導致鄉村旅游的發展沒有明確的方向。
2、環境衛生基礎設施較差。鄉村普遍在醫療衛生、飲食衛生和廁所衛生等方面,設施設備條件較差,村民的衛生觀念落后。許多的景點出現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高科技產品不多,服務和宣傳沒有做到位,導致出現“一次游”現象,很多游客去過一次就不想再去了,“回頭率”比較低。此外,鄉村的交通也是比較落后的,鄉村生態旅游突發事件的安全應急系統也比較落后。
3、鄉村旅游缺乏專業人才,服務水平不高,缺乏服務意識。旅游也是一個集合了吃、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綜合性服務業,對服務水平要求很高。在我國,為鄉村旅游提供服務的大多數是當地土生土長的農民,他們的服務意識淺淡,沒經過專業技能的培訓,更沒有專業人員參與其中,這些導致鄉村旅游長期處在停滯不前的狀態,也是當前亟須解決的問題。
4、開發經營者的思路存在缺陷,沒有把農業與旅游業有機地結合起來。鄉村旅游是農業和旅游業相互融合的產物,其產品不僅是區別于其他旅游產品,同時也是一種融進了現代化技術的新的農業管理模式。各地區鄉村旅游的發展也存在一定的差異,人們對于鄉村旅游業的認識也存在著極大的誤區:一是只是發展旅游,沒有將農業與旅游進行結合,導致鄉村名存實亡;二是農業的經營者對于鄉村旅游的認知不到位,只重視土地本身的耕耘收果的農業單一的經營理念,認為旅游業只是一個副業,可有可無。
(一)鄉村旅游對農村經濟的正面影響
1、促進經濟整合,推動農業轉型。鄉村旅游作為新興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演變而來的產物,它有效地促進了農村地區經濟的整合,促進了農民觀念的轉變,為農民發家致富拓寬了道路,同時推動了農業轉型的步伐,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2、“鄉村游”促進經濟增長多元化。鄉村旅游開發興起為農村解決了農民勞動力剩余的問題。鄉村旅游的開發不僅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而且也為周邊地區農產品的銷售開辟了銷售渠道,間接帶動了周邊地區的發展。隨著鄉村旅游的逐漸壯大,旅游接待所需的產品總量也在不斷增加,這種現象使產品提供這條產業鏈不斷向外延伸,逐漸擴大產業面,形成產業群。
3、加快了農村基礎建設改造步伐。鄉村旅游的興起不僅僅解決了大部分村民的就業問題,同時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加快了農村城市化步伐。鄉村旅游開發采取了集體投資或個人投資的方式兩者結合起來形成一股力量,朝著共同的方向努力,才能更好地改善農村的基礎設施狀況。通過政府和農民的共同努力使得鄉村在道路、照明、通訊、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
4、提高農民的文化素養,促進陳舊觀念的推陳出新。為了能夠搞好鄉村旅游,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如接待能力、語言能力等。政府為提高村民各方面的能力,特意對村民進行語言培訓、技能培訓、禮儀培訓、專業知識培訓等,為村民提供外出學習的機會,村民們積極參加,使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隨著大批游客的不斷涌入,城鎮的先進技術、文化知識、道德觀念、思維方式等等新奇的事物帶進了鄉村,使貧窮落后的鄉村受到了城鎮文化的熏陶逐漸改變了腐朽陳舊的舊思想,促進了城鎮與鄉村之間的交流。對鄉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二)鄉村旅游對農村經濟的負面影響
1、造成鄉村環境污染,破壞生態環境。第一,旅游是一種消費活動,在消費的過程中會產生一定的生活垃圾,隨著游客數量和旅游活動的增加,生活垃圾越來越多,對環境的污染越來越嚴重;第二,在鄉村旅游的開發過程中勢必要對道路、旅游景點進行修整改造,這些會導致當地原有的生態環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尤其是沒有經過科學指導規劃,盲目開發,超載使用旅游資源,這會使鄉村的生態嚴重失衡,導致自然生態自身修復能力下降,被破壞的生態環境很難得到修復。
2、影響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秩序。鄉村旅游的發展在為農民帶來利益的同時也為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困擾。鄉村旅游在開發建設的過程中會產生一定的噪音,這會影響到人們的正常休息。隨著游客的大量涌入,當地居民的公共設施被侵占,自由空間受到局限,物價也隨著游客的不斷涌入上漲嚴重,使當地居民的生活出現混亂,這些導致居民不但沒有在鄉村旅游的發展中獲取利益,而且自己的日常生活受到影響,最終會造成鄉村居民對游客產生抱怨和怨恨。
3、影響社會風氣,產生社會問題。第一,鄉村旅游的發展使得大量的城鎮居民涌入農村,他們的到來不僅帶來城鎮先進的科學文化,也會帶來如拜金主義等腐朽思想,導致憨厚敦實、淳樸善良的民俗文化受到侵蝕和沖擊,淳樸民風逐漸喪失殆盡;第二,城鎮居民的穿著打扮和消費水平,讓淳樸的村民從心理上產生自卑感,不利于鄉村健康的社會風氣形成;第三,女性與生俱來的溝通能力及細心周到是推動旅游發展的重要力量。但是,有些心術不正的女性為了金錢,成為了招攬游客的賺錢工具,最終導致家庭破裂,助長了黃、毒等犯罪活動的瘋漲。
(一)依靠政府科學開發,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鄉村旅游的發展必須要在政府的指導下統一規劃改造,才能走向產業化,實現可持續發展。鄉村旅游的發展依靠政府的指導開發,開發迅速,投資效益高。就目前來看,大多數的鄉村旅游存在開發目的不明確,跟風現象嚴重,政府應正面引導,合理規劃,整合資源,使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得到有效的保證。
(二)改善基礎設施,增強服務理念,為農村經濟發展奠定基礎。近年來,國家將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從城鎮轉移到了農村,使得農村在交通、通訊、供電、飲水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解決,為鄉村旅游發展奠定了基礎。政府部門在發展旅游時要積極引導和教育鄉村旅游從業人員養成講究衛生的好習慣,為游客提供一個可以讓他們放心的旅游環境。
(三)文化與旅游有機組合,生產特色產品,增加收入。鄉村旅游開發應注重對民俗、民族文化有力的保護,開發出有代表性的文化旅游產品。旅游者對各地鄉村具有民俗文化氣息的旅游產品情有獨鐘。鄉村旅游開發將當地的風俗習慣、農業特色融合入旅游產品的生產中,將文化一產品完美結合,打造當地特有的旅游產品。這些改善不僅滿足了游客的需求,也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四)加強政府監管,合理開發,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鄉村旅游的開發要有依有據,應根據旅游部門的相關規定進行開發,不能有違反法律法規的行為。各級政府要對鄉村旅游的開發進行嚴格的把關,不能弄虛作假。一是要積極落實與旅游息息相關的環境保護法等法律,使得鄉村旅游在開發的過程既能順利進行又不違背法律;二是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制定相關的法理法規;三是要獎罰分明,對于發展鄉村旅游表現好的給予獎勵,對于那些違法開發的進行嚴厲的批評和懲罰。
(五)加強宣傳力度,完善網上營銷。鄉村旅游的宣傳力度相比較其他旅游風景區的宣傳力度簡直是小巫見大巫。鄉村旅游在宣傳這方面力量比較薄弱,由于起步晚,再加上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其他問題,導致鄉村旅游產品銷量不好。首先,要突出鄉村特色,以特色來吸引游客的眼球,然后抓住顧客的心理進行合理銷售;其次,鼓勵旅行社對鄉村旅游進行宣傳,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前來鄉村旅游。另外,政府相關部門也要在網絡上建立銷售平臺,讓鄉村旅游隨處可見,深入人心,為更好地銷售旅游產品做好萬全準備。
[1]劉鑫鑫.中國農村居民收入區域差距研究[D].吉林大學,2010.8.
[2]丁運超.我國鄉村旅游業的發展現狀與前景[J].安徽農業科學,2009.3.
[3]盧沖,張曉慧.我國鄉村旅游市場發展現狀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8.16.
[4]丁運超.我國鄉村旅游業的發展現狀與前景[J].安徽農業科學,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