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海霞 康艷寧
(石家莊學院 河北·石家莊)
當前,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我國的土地流轉模式包括傳統的和緊跟時代的新舊土地流轉模式,主要有聚土地、土地股份制、轉包、出租、互換等。
(一)聚土地。聚土地是近幾年一種新興的土地流轉模式,是浙江省供銷社直屬企業浙江興合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聯合阿里巴巴集團聚劃算平臺、績溪縣廟山果蔬專業合作社等單位在安徽省績溪縣實施一個土地項目,將土地流轉與電子商務結合起來,以期實現農戶、終端消費者、電商平臺的共贏。聚土地的運作流程較簡單,農民將土地流轉至電子商務公司名下,電子商務公司將土地交予當地合作社生產管理,淘寶用戶通過網上預約,對土地使用權進行認購。交易完成后,淘寶用戶獲得實際農作物產出;農戶除獲得土地租金外,參與項目生產環節還可獲得工資。
(二)土地股份制。土地股份制主要是承包方相互為了進行規模化農業生產,將土地的承包經營權轉化為股權,并自愿結合起來進行農業合作化生產經營,或者是將土地入股組建股份公司或合作社等,專門進行農業生產和經營。由此可見,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人股方式有兩種:一是參與工商企業或其他生產經營機構的股份并取得股息或紅利;二是承包戶之間自愿聯合將承包經營權入股從事農業合作生產。
(三)轉包。轉包是指在原來的土地承包關系不發生改變的前提下,承包方將全部或部分土地承包經營權在一定期限內轉給同一村集體組織的其他人進行農業生產經營,接受轉讓的一方按照規定對轉讓方負責,而原來的承包方可以繼續向發包方履行原來的土地承包合同義務。這樣受讓人與轉讓方并無直接合同關系,接包人與原承包人之間有直接的權利義務關系,而原承包人與發包方發生直接的權利義務。
(四)出租。承包方在一定時期內將全部或部分土地的承包經營權出租給承租人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租金。出租之后原來的土地承包關系不發生改變,原來的承包方繼續履行原來的土地承包合同所規定的權利和義務。這種土地流轉方式已經開始由自發性、分散性的單個農戶流轉轉向大規模的、有組織性的土地流轉。如今,許多農村地區由村委會出面,將有意愿出租土地的農戶通過不同方式聯結起來,再由村委會出面跟承租人進行談判,集體出租。
(五)互換。互換是目前最低層次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模式,在農村很多見,雙方為了滿足自己非耕作的需要或者為了方便耕作,在征得對方同意后交換屬于雙方的同一村集體的承包地,實際上就是交換各自的土地承包經營權。這種流轉方式原則上必須重新簽訂土地承包合同,否則很容易發生土地糾紛,這種方式村民一般采用口頭協議比較多,這是非常大的隱患,必須引起注意。
(一)“聚土地”模式的優勢及其困難。“聚土地”的新型土地流轉模式,在傳統的土地流轉上引入互聯網電商基因,將線下的土地流轉與互聯網結合;讓本屬于少數參與者的“土地流轉大宗交易”變為人人可參與的新型消費方式,預計將極大激發“土地流轉”的活力。其最主要的特征或許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1、市場化流轉,政府不直接干預。電商模式呈現較為顯著地去政府化運作:(1)通過電商平臺,農地使用權認購價格通過市場形成;(2)電商模式的參與主體為農戶、電商平臺、當地合作社/農戶組織、電商客戶,其中各項協議自主協商;(3)由于未改變農地的使用用途,相對不涉及政府審批環節。
2、中間環節去化。電商平臺通過將“農產品的最終消費者”與“農地經營權所有者”直接整合交易;不僅盤活了農地,還解決了農地的生產與銷售匹配問題。
3、可供大眾參與。引入眾籌方式,將難以切分的“農地使用權屬憑證”轉為可實現較大程度分割的“農地產出農產品的所有權、農地生產品種的決定權及農地觀光游覽權”等銷售。
當前,聚土地大面積推廣面臨的最大困難是物流。聚土地的土地使用權流轉交易,是以向位于全國各地的終端消費者提供琳瑯滿目的生鮮食品。生鮮食品由于運輸半徑、儲存及保鮮問題,難以在全國范圍內做到長距離、成本低廉、保證生鮮質量的配送。當前,聚土地運營商正試圖在全國布局土地流轉,通過就近配送、冷鏈配送來解決生鮮物流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
(二)土地股份制的優劣勢。土地股份制無疑是現存土地流轉方式中比較現代化與科學化的新型土地流轉方式,同時也是風險性最大的一種流轉方式。其無論是對土地集約化經營還是對農民從土地中的解放都起了開創性的作用,只不過兩種投資入股方式都沒有在現實中轉化成實踐性的行為。因此,該方式淪為一種缺乏實踐的構想。
(三)轉包的優劣勢。同樣,轉包模式也在小范圍內解決了部分農民不愿親自耕種的問題,但是其存在的缺點相當明顯:第一,與出租方式不同,轉包只能在同一集體經濟組織內部進行,其大大限制了土地流轉對象的范圍,這很可能使得一大部分擁有資金與技術的主體被排除在外;第二,轉包的對象一般是本經濟組織內部的個體農戶,其經營能力明顯不如擁有雄厚資金技術實力的專業組織與農業大戶,因此仍是無法達到農業生產集約化的目的。
(四)出租的優劣勢。出租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對象不限于本集體組織內部成員,況且在現今集體化的出租模式下,村組織統一談判,降低了交易成本,有利于吸引當地資金與技術的投入,引導農業向規模化經營發展。但是,這種方式存在著兩種缺陷:第一,如果是自發性、分散性的出租行為,那么土地流轉規模小,無法形成規模效益。其雖然解決了個別農戶土地拋荒的問題,但是不利于農業生產向集約化農業的轉變,阻礙農村經濟的現代化進程;第二,如果是由村集體或政府部門統一對外出租,則容易滋生腐敗問題。原因在于,雖然現在村集體或者政府部門名義上是土地出租的服務部門,其是聯系出租人與承租人之間的橋梁。但是,在整個流程的運行中,是由承租人先行向集體組織或政府部門支付租金,再由集體組織或政府部門將租金支付給出租人。這樣則會出現一個問題,即出租人有可能不清楚承租人到底支付了多少租金給集體組織或政府部門,這無疑為政府部門或者集體組織開辟了一條“財路”。
(五)互換的優劣勢。互換行為滿足了雙方對土地的需要,利于對同一農村經濟集體組織內部的土地調整。但是,這種流轉方式只適用于個體之間的土地調整,由于流轉效率低,其對解決全國性的土地拋荒問題沒有意義。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互換,是農戶在自愿的基礎上,對自己所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的交換。只要不違反法律,不損害其他人的合法權益,發包方就不應干涉,但是需要注意以下兩點:一是土地承包經營權互換是土地承包經營權人改變,不是土地用途以及承包義務的改變,互換后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人仍然要按發包時確定的土地用途使用土地,履行該塊土地原來的義務;二是家庭承包的土地不僅涉及不同集體經濟組織的土地權屬,也關系到農戶的生存保障,因此承包方不能與其他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戶互換土地承包經營權。土地互換與土地轉讓較為相似,只是轉讓是土地承包經營權與金錢的交換,而互換則直接體現出相互間地塊的交換,無需交付價款。
土地流轉改革是解決農村土地經營制度,實現土地規模化的一項重大舉措,它有利于農業的產業化發展,對實現農業的現代化以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大意義。目前,對于土地流轉的合適方式有著不同的看法,總的來說,應該是因地制宜,選擇適合自身實際情況的土地流轉模式。對于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為了更好地保障農民的權益及國家的糧食安全利益,通過專門的中介組織來進行土地流轉是一種比較好的選擇,再結合當前“互聯網+”政策的實施,我國可以將互聯網電商模式大力推廣,使傳統農業與現代化科技緊密結合,提高效率。
[1]呂士杰.論農村土地流轉新模式[J].農民致富之友,2015.5.22.
[2]盧澤羽,陳曉萍.中國農村土地流轉現狀、問題及對策[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
[3]胡桂芳,王艷榮.土地流轉和電商結合發展現代農業的探索——安徽省績溪縣“聚土地”項目調查[J].農村工作通訊,2014.13.
[4]云淑萍.公平與效率的權衡——論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的完善[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6.
[5]王克強,王洪衛,劉紅梅.土地經濟學[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