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震寰
(吉林省社會科學院 吉林·長春)
長期以來,吉林省城區老工業區以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為代價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引起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也束縛了吉林經濟的發展。因此,正確處理好環境、社會、經濟三者之間的關系對于推動吉林省城區老工業區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城區老工業區是資源依賴型地區,資源型和重工業化地區固有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問題比較突出,物資和能源消耗量巨大,許多自然資源瀕臨枯竭,“三廢”排放量巨大,老工業區的大氣環境、水環境、固體廢棄物污染和噪聲污染也日益加重。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良好的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資源短缺和惡劣的環境,將嚴重阻礙社會經濟發展,甚至危及整個人類的生存。所以,推進老工業區的生態修復和環境治理,尋求區域環境與經濟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吉林省城區老工業區迫在眉睫的任務。
(二)有利于改善城區環境,提高城鎮化質量。城區老工業區內的企業大多數能耗高、污染重,是所在城市和江河流域的主要污染源。老工業區的工業布局不合理,工業區企業過于集中,超出了區域環境承載能力,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的破壞,通過生態修復和環境治理,不僅有利于推進節能減排和發展低碳經濟,從根本上改善城市環境質量,而且有利于探索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產城融合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隨著多年工業生產形成的累積效應與城市居民環境意識的日益提升,環境污染問題在老工業區衰退過程中受到了更為廣泛的關注。
(一)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城市中高密度的工業會造成空氣、水、噪聲和固體廢棄物污染等問題的劇增,這不僅影響到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健康,還會對他們的經濟和工作產生巨大影響,不利于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
1、水環境問題。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是造成水資源污染的重要源頭,2012年吉林省廢水排放量為11.95 億噸,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4.48 億噸,占廢水排放總量的37.49%;2013年吉林省廢水排放總量為11.77 億噸,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4.27 億噸,占廢水排放總量的36.28%。從這兩年的廢水排放量來看,吉林省重視工業廢水的排放,但是下降幅度不大。以白城市鐵東區為例,鐵東區范圍內的水質明顯低于市區內其他地段。區域內涉水的企業有白城市鶴祥肉類屠宰加工廠和白城市億正藥業有限公司、吉林省華金紙業等5 家企業,但由于其自身污水處理能力不夠,排放的污水有機污染物超標嚴重,對地下水污染較重。
2、大氣環境問題。吉林省城區老工業區的大氣污染物主要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顆粒物和降塵,污染物主要來源于工業生產過程排放的廢氣,以江源城區為例,江源城區木加企業的生產鍋爐產生的煙塵,車間鋸末所產生的粉塵,雖然達標排放,但日積月累對周邊環境及居民也會造成非常大的污染。2013年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38.15 萬噸,其中工業源33.1 萬噸,占86.76%;氨氮化物排放量56.05 萬噸,其中工業源37.05 萬噸,占66.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化學物質在特定的條件下會發生化學反應,帶來大氣的二次污染,這些污染物對人類健康、動植物生長及生態環境都造成了嚴重的傷害。
3、固體廢棄物問題。吉林是我國資源開發較早的省份之一,一方面資源開采過程中產生大量的廢石、廢渣,廢棄礦山、廠房等都是固廢的重要來源;另一方面工業生產過程中也產生大量的固廢,吉林省的工業結構中,能源工業和原材料工業所占比重較大,鋼鐵、煤炭、建材、化工材料等行業都是固廢的重污染行業。加之,對固體廢棄物的循環利用不充分,如能源和水的效率優化并未得到充分考慮;關于利用自然生態特點消除環境負面影響的內容并未得到應有重視;建筑節能和材料選擇的研究還不夠完善等問題也使固廢問題無法得到有效解決。
(二)生態破壞嚴重。吉林省城區老工業區周邊生態受到不同程度破壞,過度砍伐、毀林開荒等不合理的行為,導致林木蓄積量大幅下降,使林區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氣候等生態功能嚴重退化,局地地表結構遭破壞,資源過度開采引起地面大面積塌陷、崩塌等地質災害,造成土地利用功能的喪失和破壞。
(三)物質環境老化,公共設施缺乏。吉林省城區老工業區原有基礎設施大多建成年代較早,設計標準低、保障能力弱、配套體系不全,目前已經嚴重老化落后,大部分城區老工業區內現有建筑老化嚴重,原有功能逐步衰退,且學校、醫院等公共設施較為缺乏,道路交通不完善。以吉林市哈達灣為例,老工業區內有70%以上的房屋是20世紀80年代以前建成的,有將近20%的房屋是60年代以前建成,經過多年的使用,建筑外觀損毀較為嚴重,很多房屋現已成為危舊房屋。據調查,老工業區內危舊房屋面積比率為39.13%,且70%以上的當地居民認為老工業區建筑環境質量較差,急需改造更新。此外,城區主要道路如松江北路、哈達大街、和平路、中興街等只是經過老工業區邊界或邊緣區域,老工業區主要腹地的道路類型多為廠區內道路,缺少城市主要道路。
做好吉林省城區老工業區生態修復和環境治理工作,要抓好高耗能行業進行的節能管理,推進循環經濟示范工程建設;采取有效措施治理水、大氣、固體廢棄物污染;加強綠地、公園建設,結合城市河湖水系和傳統街區改造構筑特色生態景觀,進行老工業區的生態修復;改善老工業區的居住生活條件,完善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
(一)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一是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推進循環經濟示范工程建設,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工業經濟循環發展。充分挖掘現有城區的產業生態化潛力和綜合承載能力,在老工業區內大力鼓勵發展低能耗、高增長、高附加值的先進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并逐步加大對鋼鐵、煤炭、機械制造、電力、建材、有色等行業落后產能的淘汰力度;對企業搬遷改造實行嚴格的能耗準入管理,嚴格限制高耗能外資項目,嚴格控制新開工高耗能項目;二是下大力氣抓好高耗能行業的節能與管理。重點抓好鋼鐵、煤炭、化工、電力、建材、建筑等重點工業耗能企業的節能工作,擴大節能監管范圍;三是加強節能監管。建立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制度,完善能效標識和節能產品認證制度,加大節能監督檢查力度。
(二)加強環境治理,真正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一是抓好水污染防治和中、污水回用。重點推進城區老工業區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要全面建成布局科學、合理的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嚴格控制工業污染源,積極推進水污染治理設施建設和重點工程,切實加強保護飲用水源,提高企業中水利用比例;二是加大大氣污染防治力度。制定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方案,抓住源頭,綜合治理,對老工業區擬保留的企業,主要實施技術升級改造,優化燃燒系統和除塵系統,從源頭上減少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有效提高空氣質量;進一步加大節能減排力度。把化解產能過剩、轉變發展方式與治理大氣污染緊密結合起來,堅決推進燃煤發電機組改造、燃煤鍋爐污染治理等,大力實施風電、生物質利用等清潔能源替代,推進氣化吉林工程建設;三是加強廢棄物綜合利用完整的“回收——處理——再利用”體系,包括廢棄物分類、收集和處理系統。加大企業技改力度,普及清潔生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區內污染物排放總量。
(三)做好老工業區內工業用地生態修復。吉林省對城區老工業區應因地制宜,加強綠地、公園建設,結合城市河湖水系和傳統街區改造構筑特色生態景觀,對于土壤、水體污染嚴重的區域,采取工程技術、生物修復等措施進行專項治理,防止污染擴散。修建生態隔離帶,建設產業園區,大力推動土地用途調整和置換,對于部分老工業區周邊受污染影響的居民進行生態移民,集中安置,改善目前緊張的“民-企”關系。加大環境修復力度,對遺留的工業廢棄用地,利用當前先進的土壤生態修復技術成果和理念,現有噴播技術的基礎上,引入土壤菌理論,采用特殊工藝研制出具有高生物活性的高纖維高團粒的最適于植物生長的土壤基材。
(四)改善居住生活條件,完善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宜居的城市街廓尺度,形成尺度宜人的街道和社區組團。進一步完善社區服務設施,健全社區功能。配套建設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根據不同的服務半徑配置居住區中心、鄰里中心和組團中心,確保公共設施的可達性。完善道路、公交系統等交通基礎設施。充分利用老工業區各大廠區原有道路建設高密度的城市道路網絡,與老城區道路網格進行有機無縫接合。考慮到區域振興將帶來的人流與物流,應結合各工業區未來城市交通建設,完善區內公共交通系統,增加與周邊區域的聯系,縫合老工業區與城市周邊地塊多年以來的功能割裂,重拾城市“失落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