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功名
(三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海南 三亞 572022)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型培養模式探微
王功名
(三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海南 三亞 572022)
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養是當前高校德育的重要內容。傳統的價值觀教育培養模式存在很多不足,有很多地方已經滿足不了新時期的需要,如理論宣教“機械化”、榜樣樹立“失真化”、思政教學“大班化”、社會實踐“形式化”等。需要在改進的基礎上,結合新時期、新情況和大學生的特點,探索構建“一元”指導、“兩化”教育、多種載體、有效機制相配合的新型模式。
核心價值觀;大學生;培養模式
伴隨社會發展和我國經濟改革開放的實踐,各種價值思潮不斷涌現,無形中沖擊、碰撞著人們的價值取向和思想觀念。大學生群體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心智還未完全成熟,加之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和理解不夠深刻,很容易受到多元文化及價值思潮的影響,從而陷入價值認同誤區。所以,高校應當從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出發,積極探索適合當代大學生特點和高校實際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斷加強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引導與培養,從而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奠定良好的思想政治基礎。
傳統的價值觀培養模式重視理論宣教、榜樣示范和實踐鍛煉等,在大學生主流價值觀教育培養方面起到過重要作用,有很多合理的做法至今仍有現實指導意義,仍被廣泛運用。但客觀地說,仍存在很多亟須改進和提高的地方。
一是理論宣教“機械化”,忽視大學生主體性地位。在價值觀培養過程中,理論講解與闡述具有自身的優勢,十分重要而且必要。但是,理論宣傳和教育方法如果不恰當就可能導致理論脫離實際,成為空洞虛化的口號,給人“假、大、空”的印象,讓人感覺無骨無肉無精神,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是榜樣樹立“失真化”,忽視社會中生活性元素。傳統價值觀培養過程中,很容易把先進人物的示范作用無限拔高和放大,即人物形象“高大全”,缺乏平凡的生活元素和真實性。客觀地說,選樹推介各種先進模范人物,有助于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但過猶不及,如果學習對象“高大全、理想化”,容易使大學生感覺其“超凡脫俗、高高在上、高不可攀”,與自身努力所能實現的目標距離太遠,自然也就無法產生共鳴,無法積極踐行。
三是思政教學“大班化”,忽視教育中個體性差異。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至今仍是大班教學,過于強調班級授課的集中和效率優勢,制約了因材施教的發揮,忽視了“一沙一世界”的個別指導。客觀上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不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時效性不強、個別指導不夠等問題。容易使學生“吃不飽、吃不好或消化理解不了”等,妨礙了核心價值觀在大學生中內化的進程。[1]
四是社會實踐“形式化”,忽視“知”與“行”相統一。在傳統價值觀培養中,學校課堂實踐教學是薄弱環節,“第二課堂”開展效果不好,暑期社會實踐多是“蜻蜓點水”走形式,沒能有效發揮社會實踐的疊加效應,助推大學生成長成才。很多大學生對社會實踐重視程度不夠,參加社會實踐的目的不明,當然學校的指導也缺位,導致了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提升自身素質的意識不強,人際溝通能力、吃苦耐勞精神等方面得不到應有的發展,價值觀植入不深。
當前,傳統的價值觀培養模式已經難以適應社會發展和高校實際需要,有必要探尋一種符合當代大學生身心特點的價值觀培養新型模式。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文化引領,努力實現多樣并存的“一元”指導
1.必須堅定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文化領導權。文化領導權不同于政治社會的統治權,它屬于一種意識形態權力,主要以公民的接受與統一為前提。文化領導者和被領導者之間,不是單純的統治與支配的關系。而在我國,文化領導權就是指在整個社會系統中,我黨通過對社會主義文化的領導,將其通過一種意識形態、價值觀的方式傳遞給人民群眾。人們群眾在接受領導的同時,漸漸獲得價值共識,樹立一種統一的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在我黨領導下所形成的價值觀的核心部分。這種領導權是大部分社會成員對我黨推行的意識形態、價值觀自愿認同的基礎獲得的,而不是采用強力、暴政來獲取的。在核心價值觀教育過程中,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核心指導,堅定其文化領導權,在多元文化并存中實現一元指導,既充分尊重不同價值理念,也有助于強化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接受和認同。[2]
2.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元”指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面對國際社會多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的新形勢和國內改革開放后思想意識多元、多樣、多變的新特點,高校必須牢牢把握住“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主線,充分利用執政黨的優勢,加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大學生頭腦的力度,迅速占領高校輿論陣地,搶占大學生價值觀培養領地,使大學生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在光芒的普照和高校優良環境的強大助力下,成為核心價值觀的積極踐行者。具體地說,要立足當前世界格局和我國文化傳統實際,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下,正確引領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特別在當前的多元意識和文化沖突的背景下,按照黨和國家的部署,積極穩妥地推進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養工作。與此同時,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高校的融入和滲透,進一步拓寬傳播和教育培養的路徑,實現核心價值觀“進課堂、進教材、進公寓、進網絡、進學生頭腦”。還要不斷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隊伍建設,積極營造積極向上、健康和諧的校園文化,理性判斷各種價值沖突,充分尊重大學生個性發展、主體地位,包容多樣價值存在,強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元”指導,做到弘揚主流、鼓勵先進、包容差異。
(二)遵循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探索核心價值觀“兩化”教育模式
1.“生活化”教育模式。價值觀的形成過程,歸根結底也是生活的過程。要保證價值觀培養的有效性、真實性,就必須立足于現實生活,合理運用生活中的積極因素,指導大學生以科學的態度思考人生價值、探究生活意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是黨和國家根據新形勢、新情況和新特點,結合中國實際提出的新要求,是大學生新時期行動的價值目標、取向和判斷,具有高度的科學性,能夠得到大學生的情感認同,這已為實施“生活化”教育提供了堅實的基礎。[3]因而要思考如何創造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生活化”的方式和路徑來推進核心價值觀教育。第一,改進和優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提升教學的生活性。作為價值觀教育主陣地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生搬硬套、機械僵化的理論灌輸已被證明是低效,甚至無效的。應多選擇來自生活的素材,使用通俗化的表達,理論聯系實際,才能增強教學的形象性、生動性和吸引力,激發大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第二,多利用身邊好人好事、模范人物事跡,發揮他們的價值引領和示范作用。這些來自身邊的人和事具有鮮活的生活色彩,有著理論說服所沒有的潛在優勢,能夠一定程度上化解核心價值觀的抽象性,使大學生感覺核心價值觀離他們不遠,就在身邊的生活中,自己成為信息價值觀所要求的人不難,所以能夠引起大學生的情感共鳴。第三,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點滴中,發揮隱性課程的潛移默化作用。重視核心價值觀宣傳,將核心價值觀內容進校園廣播站、進校園網絡、進班級墻報、進校園標語、進公寓長廊、進學生宿舍。并且可以通過開展核心價值觀主題知識競賽、辯論賽、演講比賽等,讓核心價值觀滲透于大學生的生活點滴、一言一行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形成。
此外,在實施生活化的價值觀教育過程中,要抓住重點和關鍵。大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是影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效果的決定性內在因素,所以在生活化的教育中,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當代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大學生的身心特點和高校的實際情況出發,讓大學生學習知識、接受教育的同時,積極參與生活化、情景化的教育過程,引導他們通過積極聆聽、聯想、討論和思辨,用生活化的思維思考價值觀的問題。同時,積極樹立全方位、多渠道、多層次的德育理念,將社會、學校及家庭生活聯系起來,將網絡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聯系起來,以實現價值觀教育的實時化、日常化。唯有如此,才能讓社會主義榮辱觀、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共同理想內化為指導大學生實際行為的準則,從而自覺、理性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實踐化”教育模式。“踐行”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應有之義,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推動的著力點和落腳點。大學生對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和內化,最終要在社會實踐中接受檢驗,轉化為各自的實際行動。所以,在學校學習核心價值觀理論的同時,也要重視社會實踐教育,提前為大學生進入社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創造良好條件,使高校習得的核心價值觀相關理念與社會要求不要產生太大的縫隙。所以,高校要積極探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化教育模式,充分發揮實踐教育在鍛煉大學生個體意志,促進個體成長、服務社會,增加生命價值體驗及社會責任感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過訪談和調研發現,大學生對于實踐化的教育更樂于接受,74%左右的大學生認為參與社會實踐能夠有效引導其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以,高校應當對社會實踐教學引起充分的重視,在教學計劃中適當增加社會實踐比重,以學分、學時規范社會實踐教學,逐步提高其科學化、規范化水平。與此同時,還要在公益活動、社會實踐(比如專業實習、志愿者服務、社會調查等)中滲透核心價值觀教育,為傳統的實踐教育注入新的力量、煥發新的生機。最后,還要在網絡環境中,積極探尋社會實踐活動模式,通過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體驗探索的樂趣,樹立積極的理想信念,感悟內化、匡正自我,不斷成長為擁有堅強意志、堅定信念、遠大理想、品德高尚的新一代大學生。
(三)以網絡、社團、公寓為載體,拓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空間
核心價值觀教育要緊隨時代步伐,結合高校自身特色,充分利用現代傳媒工具,通過各種新型的載體進行核心價值觀教育,以提高教育成效。
1.依托網絡,開辟價值觀教育的新陣地。伴隨計算機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新媒體進入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與人的關系越來越密切。高校要積極開拓利用網絡宣傳教育核心價值觀的新陣地,不斷加強校園網絡建設,設置一些學生關注較多、跟大學生成長關系密切的欄目,如心理咨詢、就業指導、師生互動、文化活動、熱點導航、核心價值觀理論宣傳等內容,并及時更新內容,保證思想政治教育在網絡時空上的廣泛、有效覆蓋。同時,充分利用現代網絡交流工具,如博客、微信、電子郵件、BBS、QQ交流群等,著力提高網絡平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性和趣味性,增強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吸引力。
2.依托社團,開拓價值觀教育的新途徑。社團是高校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愿組成的組織,也是培養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陣地。多年來,社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發揮著活躍文化氛圍、促進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作用。伴隨時代發展,社團在大學生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提高素質、保健心理、緩解就業壓力的重要場所。[4]豐富的社團活動,能夠讓每位學生充分地展現自己的長項,增強自信心,并在此基礎上逐漸成熟起來。所以,大學生價值觀教育要充分利用好這一陣地,依托社團舉辦各種核心價值觀主題活動,以提高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效性、針對性。
3.依托宿舍,尋求價值觀教育的新突破。高校擴招以來,高校在校生人數激增,不少高校的學生上課都是“走班”上課,沒有固定的教室和自習室。思政課教學班級人數規模也大(大班額),效果一般,嚴重制約了以班級為單位的價值觀教育陣地作用的發揮。所以,價值觀教育有必要尋找新的陣地和突破口。在高校,宿舍是學生生活、學習、休息的主要場所,可以積極探索以宿舍為基本單元的價值觀教育。具體地說,可在學生宿舍管理制度、在宿舍文化引導中融入核心價值觀理念,充分發揮好學生干部、黨員、寢室長的帶頭作用,以宿舍為單位,組織開展各種積極、健康的寢室文化活動(如寢室文化展、文明寢室評比、和諧寢室、誠信寢室構建等),合理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成分,以調動大家的參與積極性、激發其創造性,增強主體觀念及自律意識。
(四)以構建有效機制為抓手,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提供保障
1.構建有效的管理監控機制。為促使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有效有序開展,必須要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可以將管理和價值觀教育有機結合,不斷建立健全相關規章制度,體現核心價值觀理念和要求,通過科學規范的制度“育人”。同時,也要嚴格執行規章制度,通過這些規章制度實現激勵機制與約束機制的結合。既要能提高大學生學習踐行核心價值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要能對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起到一定的約束作用。
2.構建鮮明的評價獎懲機制。教師應當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踐行的示范者,以自身言行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要不斷地完善和改進學生評價標準,充分體現評價的公平和公正。要轉變過去以成績為主的評價標準,將道德評價納入評價體系,通過綜合考慮他評和自評的結果,以保證評價的合理性、科學性。要嘗試建立大學生道德檔案,以此作為獎懲學生的重要依據,做到賞罰分明,從而督促、引導大學生逐漸形成道德自律意識。除此之外,還要注意獎懲機制的可操作性和科學性,提高學生道德評價的針對性和靈活性。獎懲只是手段,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入腦、化行才是目的。
3.構建平等的價值商談機制。隨著時代發展,多元文化的影響,傳統的灌輸式教育顯然已不再適合如今的90后大學生,這就要求建立價值商談機制,以加強當代大學生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價值商談是一種自由而民主的方式,它充分理解和滿足學生的個性化追求。該理論在平等交流和自由闡述價值觀的基礎之上,要求教師具有一定的價值穿透能力,具有強大道德號召力。通過對學生生活、學習等方面的道德暗示,以及心靈之上的及時點化,促使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價值,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的認同。
4.構建全面的教學滲透機制。傳統價值觀教育方面,長期以來都將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價值觀教育的主陣地,而對專業課教學所具有的思想教育功能較不重視。思想性是教學基本原則之一,應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之外,不斷加強專業課教學的核心價值觀滲透力度。可以嘗試在全校制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的教學大綱或方案,要求全體教師深挖教學內容,搞好兩者的融合,借助專業課的課堂教學開展核心價值觀的滲透,不要僅僅讓思想政治課唱“獨角戲”。作為思想政治課課堂,要讓抽象、難懂的思想政治理論變得形象、生動,以增強其感染力和吸引力;作為專業課課堂,教師應多向學生展示弘揚民族精神、反映文明成果、彰顯道德情操的內容,以提升其人格品位、人文素養。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要做好這項工程,就應在把握時代特征和大學生特點的基礎上,認真分析當前價值觀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積極構建新模式,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和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效性、針對性,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有力的精神動力支持。
[1]林海龍.以人文素質教育為路徑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高教探索,2009,(5):107-110.
[2]柳明旺.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模式的構建思考[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3,(3):191-192.
[3]毛銳.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模式的構建[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2,28(8):7-9.
[4]孫琦.當代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養模式與途徑[J].文學教育(中),2012,(6):50.
〔責任編輯:席書濤〕
G641
A
1002-2341(2015)02-0125-04
2014-12-31
海南省2013年度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HNSK(2)13-179
王功名(1969-),男,黑龍江大慶人,黨總支書記,碩士,副教授,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