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棟
(太原工業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8)
武術是民族傳統體育的代表之一,是我國的國粹,但武術并沒有得到重視和發揚光大,致使我國的武術精神已經離我們漸行漸遠。隋唐時期,創建了武舉制;民國時期,各種武術社團的興起,促進了武術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后,武術被列為大中小學生的教學大綱,因此,武術很長時間以來作為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的內容,是體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調查研究,武術在山西省高校的開展狀況并不理想,武術課程設施不足及陳舊、教學手段太過傳統等方面的影響,使山西省武術的發展得到制約,這就迫使山西省的武術教學進行改革。本論文通過對山西省普通高校武術課的開展狀況進行調查研究并分析,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促進山西省更好的繼承和弘揚民族傳統體育,并且武術作為2019年亞運會的比賽項目,更應該加強武術的開展,為2019年亞運會做準備,為取得更好的成績而努力。
將山西省普通高等院校中的14所本科院校作為研究對象,這14所高校分別是:山西大同大學,山西大學,太原理工大學,中北大學,山西師范大學,山西農業大學,山西醫科大學,山西財經大學和太原科技大學,太原師范學院,山西中醫學院,運城學院,忻州師范學院和長治醫學院。
2.2.1 文獻綜述法
研究過程中在中國知網和山西大同大學圖書館查閱和收集相關的資料和文獻。
2.2.2 問卷調查法
根據不同的研究對象,在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和資料的基礎上設計調查問卷。對山西省14所本科院校的學生發放300份問卷,收回300份,回收率100%,有效問卷264,有效率88%。武術教師發放70份問卷,回收率100%,有效問卷60份,有效率85.7%。
2.2.3 數理統計法
對回收的調查問卷進行整理,運用Excel軟件對其中的有效問卷做資料統計。

表1 山西省高校武術課教師年齡一覽表(n=60)
由表1可知:30歲以下的年輕教師29人,占48%;40歲以下的教師14人,占24%;50歲以下12人,占20%;50歲以上5人,占8%。
由此可以看出,山西省武術課教師還是以中青年為主要力量,這些教師可以可以通過不同的教學方式來吸引學生上課時的注意力。因此,給山西省武術課教師團隊注入新的血液是非常必要的。

表2 山西省高校武術課教師基本信息一覽表(n=60)
從表2中教師的學歷可以看出,目前山西省普通高校武術教師專業學位中本科學歷占主流,有58%,碩士及碩士以上占40%,根據國家教委對高校師資應該具有研究生和研究生以上的學歷的要求,山西省普通高校的武術教師學歷層上存在差距。

表3 山西省高校武術課教師職稱一覽表(n=60)
從職稱比例上看,副教授以上高級職稱占28%,講師占32%,助教占40%,結果顯示高級職稱所占比例不高,這與武術教師隊伍年輕化相關,同時也說明青年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和素質修養,不斷加強武術專業知識的學習,注重自身的繼續教育、在職學習等培養途徑。

表4 武術普修課的教學內容(n=264)
從表4可以看出山西省武術普修課的教學內容可以看出各高校開展太極拳的占25.67%,三路長拳的占42.78%,初級刀的占26.20%,其他的占5.35%。武術普修課主要是使學生對武術有一定的概念,而不是盲目地相信影視動作片里面的內容,并且可以鍛煉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品質。

表5 武術專項提高課的教學內容(n=264)
從表5可以看出,武術專項提高課的教學內容發展還是比較均衡的,初級套路占15.2%,競技長拳占20.5%,競技刀占24.2%,競技棍占22%,散打占12.5%,其他的占5.6%。可以看出山西省各高校的教學內容主要還是以套路教學為主,對于具有攻防積極含義的散打等開展得較少,我國傳統武術主要是以攻防技擊性為主要內容,以套路搏斗為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傳統體育項目,攻防技擊性是傳統武術運動的本質特征,在散打、短兵對抗性等項目中表現更為明顯,也深受大學生的喜愛,因此在高校開展具有攻防積極的武術內容,可以增加學生學習武術的熱情。

表6 公共武術選修課的教學內容(n=264)
武術公共選修課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只開設初級套路的教學、24式簡化太極拳等的教學,山西大同大學近兩年來從人體保健養生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角度為出發點,開設了八段錦、五禽戲等養生功法的教學,這也增加了人們選修武術課的熱情。

表7 武術課教學模式(n=264)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山西省大部分高校武術課的教學模式還處于口授身傳的階段的占78.35%,使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手段教學的占15.63%,其他的占6.02%。口授身教的教學模式相對于現代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已經不太適用,由于武術套路動作數量繁多、方向、路線變化復雜,而傳統的教學方法無法使學生對武術的套路有系統的認識,并且學生不能在腦海中對武術套路的路線等有一個完整的概念,這就導致學生學習武術質量的降低。因此,山西省高校應該加大對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投入,如多媒體教學、錄像、投影、幻燈片等技術,用完整與分解、慢鏡頭、回放和定格等技術手段,讓學生看清楚動作的表象、軌跡和方向的變化,并且通過觀看傳統武術比賽等方法的運用,使學生在腦海中對傳統武術的連貫性、路線和方向都有一定的認識,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以,應該通過增設現代化教學手段的使用,可以增進學生學習的進度并加強對傳統武術的理解,使學生能更好地了解并掌握所學習的套路。

表8 武術課教學設施(n=264)
場地、器材是傳統武術教學活動的基礎,是提高教學質量、完成教學任務的保障。而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山西省的武術課教學場地一般是在田徑場的周邊,借用其他項目的場地,沒有專門的武術場館,并且沒有專門的室外場地,如果遇到刮風下雨就不得不取消,這也就耽誤武術課的正常教學。武術課所使用的器械在數量上不能滿足學生上課的需求,器械是多年使用的舊器械,學生都想要使用好的器械,這就使學生上課爭搶器械的現象經常發生。而隨著高校的擴招政策的開展,使得學生數量一直增多,而場地、器材的增長幅度與學生數量的增長幅度并不匹配,使得原本就不夠充足的場地、器材更加缺乏,大多數武術課程的教學都是使用其他體育專業的場地,室外沒有固定的場所,使得教學效果達不到預期目標,影響了師生對傳統武術課的熱情,更影響中華傳統武術的傳承。
武術理論的教學在傳統武術課程的設置中是必不可少的,通過理論教學可以增強學生對傳統武術文化底蘊的理解并且更容易使之接受,是進一步弘揚傳統武術文化的手段。普通高校傳統武術理論課教學的對象是文化程度較高、理解能力較強的大學生,因此,更應該增加武術理論課的課時安排。然而調查結果顯示,山西省普通高校有7.67%的沒有進行傳統武術理論課的開展,有77.81%的高校為每周1課時,14.52%的高校為每周2課時,每周3課時以上的基本沒有。可以看出,山西省傳統武術課重實踐、輕理論的現象較為嚴重,有的高校甚至沒有武術理論課的開展,這就使學生對傳統武術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被局限,導致學生被影視動作片的內容所誤導。

表9 武術理論課教學課時安排(n=264)

表10 武術實踐課的課時安排(n=264)
傳統武術實踐的學習,不管是武術必修課還是選修課對于身體的柔韌性、力量、協調性等方面的要求都較高,而有的學生由于身體素質較差,學習較慢,而實踐課程的課時安排又較少,導致學生還沒完全理解所教授的內容,課時已經結束,并且缺乏練習的時間,致使學生學習武術的熱情消退,并且不管武術必修課還是選修課學生課后練習的頻率也不高,主要以應對考試練習的居多,有的學生甚至課后從來不進行練習,這就致使山西省傳統武術的發展道路越來越窄。
(1)山西省普通高校武術教學重實踐、輕理論的現象較為嚴重。(2)山西省普通高校武術課的教學多數只注重套路的教學,而缺少具有攻防技擊性的教學,并且內容不夠豐富。(3)山西省普通高校武術課場地、器材等的設施的增加跟不上學生數量的增加,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的落后,制約了武術在高校的開展。(4)山西省不論武術必修課還是選修課,課時都較少,不利于學生對所教授的武術動作的掌握。(5)教學模式針對性差,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愛好。
[1]唐文治.廣西省普通高校武術教學現狀調查與分析[D].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2]李玫紅.普通高校武術教學內容改革措施及發展趨勢[J].山東體育科技,2010(4):91-93.
[3]劉乃軍.淺析高校體育開展武術教學的必要性[J].文海藝苑,2009(3):85-87.
[4]陳壽忠.高校武術研究的現狀與分析[J].搏擊·武術科學,2006(10):55-56.
[5]陸 林.影響高校武術選修課教學效果因素及對策[J].搏擊·武術科學,2006(9):63-65.
[6]崔浩瀾.高校武術教學與改革的調查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5(12):102-104.
[7]楊建營,邱丕相.新時代背景下普通高校武術選修課的改革[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8(8):58-59.
[8]蔡仲林.體育教育專業武術必修課教學現狀對策研究[J].武術科學,2004(1):1-3.
[9]劉勁松,李玉玲.高校公體武術課教學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4(4):102-103.
[10]謝靜月.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改革與創新[J].體育學刊,2002(6):98-99.
[11]黃帝全.高校武術選項課的改革[J].體育學刊,2001(6):37-39.
[12]李文龍. 對普通高校武術課武術選項課教學改革的思考[J].體育函授通訊,2002(6):29-31.
[13]羅 陵.山西省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武術教學現狀與發展對策的研究[J].搏擊·體育論壇,2007(11):67-69.
[14]孫明明.高校武術公共課教學改革與發展研究[J].搏擊·武術科學,2010(12):66-67.
[15]舒宗禮,夏貴霞.普通高校武術教學內容改革趨勢與對策[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5(6):198-200.
[16]蔡仲林.試論學校武術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5(2):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