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江
(烏魯木齊職業大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高校特色體育課程的開發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并融入“終身體育”的教育理念。攀巖運動作為新興的極限運動,以其新穎、刺激、挑戰性等特點迅速被廣大學生接受,許多高校正在將其納入課程體系作為特色體育進行開發,既優化特色體育課程結構,又豐富校園體育生活。
教學改革的目的不僅要適應社會發展需求,讓畢業生能夠在就業大潮中有一席之地,并適應學生自身發展需求。如今的大學生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攀巖運動在中國屬于新興潮流運動,受到了大學生們的喜愛。所以開設此課程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時,作為一種新興的時尚體育運動,攀巖課的教學形式與組織形式是完全打破了傳統公共體育教育教學的封閉模式,將體育課程擴展到社會和大自然中,使學生真正成為主導,體現了體育課程的多種功能和價值,對推動高校體育課程的深化改革產生了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也為本校的體育專業方向改革打下了基礎。
通過對攀巖課程的開發、設計以及理論與實踐學習,讓學生能夠掌握戶外活動與攀巖運動的基本知識與器材裝備的使用,同時培養安全意識、環保理念、人際交往、環境適應、自我心理調節以及團隊合作精神,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每一個大學生都能夠在快樂的體育教學中自我主動地學習與鍛煉,充分發揮出體能和心理上的潛力,經受一定難度的考驗,最大限度地完成任務,讓學生自覺的建立良好的教學氣氛,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公共體育攀巖將主要開設戶外攀巖課程。著重學習攀巖概述、攀巖理念和實踐學習。掌握攀巖裝備的使用,熟練掌握戶外運動中的基本常識、掌握高空下降技術以及戶外必備裝備的使用及基本的急救與救援措施等。
(1)掌握攀巖裝備的使用與保護技術。(2)掌握高空下降的技術。(3)掌握戶外必備裝備的使用。(4)掌握戶外運動中的基本常識。(5)掌握基本的急救措施。(6)培養環保理念。(7)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團隊意識、吃苦耐勞的品質及自信心。
作為一項新興時尚運動,攀巖以其獨特的魅力進入校園。本課程教學主要以攀巖健身相關理論、基本技術及心理訓練專項為主,并在此基礎上向專項身體素質發展。本課程主要以必修課和選修課的方式進行開展。實踐開展過程中,根據不同的學習對象,針對性地安排和調整課程的內容、方式、授課教師等,有利于提高課程的實效性。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公體攀巖課程內容設置的如下表(見表1)。

表1 攀巖課程設置
烏魯木齊職業大學新校區室外攀巖巖壁及必備裝備已具備。
教學包含教師“教”和學生“學”,是一個互動雙向過程。只有師生協作配合才能保證教學效果。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生攀巖課程專業知識,更要利用啟發式教學,打破傳統,激發學生上課積極性,拓寬思路,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穿插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選擇和運用,使學生多感官感覺項目特點和項目魅力,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同時,每個單元的課堂教學手段形式盡可能的多樣化,攀巖理論教學中可采用多媒體教學,也可組織學生集體觀看激烈、刺激的攀巖現場表演,再輔以對該課程的攀巖文化介紹,使學生能夠多角度、深層次地深化教學內容,傳統的教學課堂形式不再單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以激發。
教學方法要體現人文精神,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體作用,如啟發式教學、情景教學、探索式教學、互助式教學及小團體教學等。在體育課中,不僅教師自身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識,同時有責任和義務教育學生樹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探索具體的教學方式方法,激發學生學習情緒,活躍學習氣氛,充分調動大學生運動參與的主動性、積極性。
烏魯木齊職業大學體育攀巖課程應強調大學生參與體育實踐,最大程度地實現大學生體驗與參與。體驗與參與是攀巖課程的核心。在課程組織和實施過程中,教師要科學有效地創建和引導,使大學生達到攀爬“高峰體驗”的環境和氛圍。通過參與學生獲得個人體驗,小組團隊成員共同交流、分享,體驗式教學使學生在快樂和刺激中結合自身體驗運動智能、技能不斷提高,在攀爬活動中實現知識、素質、能力的不斷轉換,促成大學生的身心全面健康發展。此外,團隊教學模式也應在攀巖課程中采用。通過團隊合作的形式取長補短,共同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嘗試解決問題,成果共同分享,使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主動中發展,在分享中成長。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具有深厚知識素養,還須有較強的人格魅力。
總之,攀巖課程教學組織中不能采取單一的模式。只有各種模式綜合運用,才會幫助學生獲得不同的學習方法,使學生有效地提高各種能力。教師應積極探索,采取體現人文精神的教學方法及教學組織,讓每一個大學生都能參與到這項喜聞樂見的運動中來。
(1)教師明確攀巖課程原理、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組織、課程設計等基本理論,為攀巖課程開發提供理論依據。
(2)對體育系2名教師進行了專業技能培訓,外派到開展攀巖項目好的高校學習,使其掌握戶外運動專業知識以及上戶外運動課所應具備的技能。對于戶外運動專業教師隊伍建設,要不斷拓寬其體育知識領域,重新構建教師的體育專業技能結構。建議再引進1名戶外運動專業教師。大力培養1~2名骨干教師,提高對特色課程的開發研究能力。
(3)建立聽、看、備課制度。課程負責人組織課程組成員開展常態攀巖課程教研活動,實行相互聽、看課和共同備課制度。實現師資的優勢互補,快速提高業務水平。
(4)重視科研能力建設。深刻認識科研工作重要性,積極開展攀巖研究,指導教學實踐。做到特色體育課程的教學、科研的雙向促進和良性循環。
要確保攀巖課程的健康運行,就需要有一套科學的評價體系。評價主體有領導、教師和學生,評價采用多元評價方式,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攀巖課程教學評價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對課程教師的評價,主要從學生選修人數、教學效果、領導與教師聽課評價、學生評教、教師采用的教學方式與手段等因素進行綜合評價。另一方面是針對學生的評價、考核,主要是學生考勤、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學習技能掌握情況等,在綜合考核后教師按照技能考核標準給出相應分值。另外,可根據反饋信息對相關評價形式、標準的問題進行探討、研究和改進。
高校體育教學評價要體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運動成績只是體育教學追求目標中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在攀巖課程評價中還應重視對大學生學習態度、參與意識、合作創新精神、意志品質等非智力因素的評價。
第一,常用繩結考試(占 10%):“8”字結、雙套、布林結、意大利半扣、平結、收繩。
第二,高空下降(占50%)。
第三,領隊技能(占30%):主要觀察溝通能力、判斷能力、組織能力等。
第四,學習態度、參與意識、合作創新、意志品質、運動習慣等(占10%)。
全校進行混合選課,不分系別、專業、年級。只要是空余上課時間都可以選修體育課,考試合格給予學分,積極推進俱樂部式教學。首先,選課時需要學校教務處與二級學院進行配合。確保體育課程的前提下再安排各個專業課程的教學課時。其次,需要學生在開學前的上個學期末,在至少一周的時間內,在電腦選課系統中進行體育項目的選擇——足、籃、排、兵、羽、武術、跆拳道、健美操、攀巖等等,系統設置限制人數,以便于統計每個項目有多少學生,分配多少班級,安排多少教師,同時也保證上課效果。最后,在開學的第一周內,學生需要到體育系確認自己選擇的項目與選擇上課時間、地點。
另外公共體育課程最好是不超過40人一個班,一次體育課是90分鐘。由于攀巖教學中一些安全問題,例如高空下降,一個人單獨完成一次完整的安裝、掛繩、下降,至少需要10分鐘。所以上攀巖課,盡可能安排兩位教師一起上這門課程,一次課程最多也就完成25~30個人,所以在班級人數上要適當地調整限制。
攀巖運動作為拓展項目的一個重要手段,在提高學生身體機能的同時使其在運動中充分放松心情,享受體育帶來的樂趣。對青少年的健身理念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有利于全民健身的開展。也是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攀巖課程在烏魯木齊職業大學的開發、實施和推廣,既符合高校人才培養的要求,又符合高校素質教育的要求,拓寬了特色體育課程建設平臺,豐富了特色體育課程理論,完善了特色體育課程體系,還彰顯了學校辦學特色。
[1]黃 靜.攀巖運動[M].上海: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2005.
[2]朱松梅. 論大學生素質拓展訓練與高校體育教師素質拓展[J].教育與職業,2007(33):155-156.
[3]楊耀華.高校體育教學中實施拓展訓練的理性思考[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7(1):119-1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