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明
(長沙市第四醫院兒科 湖南 長沙 410006)
支原體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是小兒臨床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其全年均可發病且發病范圍較廣,嬰幼兒各年齡段均有發病,一般5 ~15 歲為發病高危年齡段,近年來有報道表明其發病逐漸呈現低年齡化趨勢[1]。臨床研究表明,不同年齡段MPP 患兒其臨床特征及肺外表現癥狀具有一定的差異,易出現臨床誤診,嚴重威脅患兒的生命健康。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我院近年來收治的MPP 患兒的臨床資料,探討分析不同年齡小兒MPP 臨床特征及肺外表現,為臨床診斷治療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自2011 年1 月至2014 年6 月,我院收治的MPP 患兒65 例,按照其年齡分為嬰幼患兒組和年長患兒組。嬰幼兒患兒組中,30 例患兒,年齡3個月~3 歲,平均(18.5 ± 7.3)個月;男20 例,女10 例;病程2 ~13 d,平均(8.8 ± 7.7)d ;年長患兒組中,35 例患兒,年齡3 ~15 歲,平均(7.8 ± 2.1)歲;男23 例,女12 例;病程1 ~14 d,平均(8.1 ± 7.2)d。兩組患兒在性別、病程等一般臨床資料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 >0.05)。
觀察記錄兩組患兒的臨床資料,主要包括患兒臨床特征(呼吸道癥狀、發熱情況、肺部特征及胸部X 線檢查表現)和肺外并發癥(神經系統表現、泌尿系統表現、心血管系統表現、皮膚黏膜表現、消化系統表現以及多系統表現)。根據每例患兒的病情進展,采取具有針對性的綜合治療方法,主要包括基礎治療(呼吸系統護理、隔離以及氧療),對癥治療(止咳平喘以及針對肺外并發癥的對癥治療),藥物治療(大環內酯類抗生素、腎上腺皮質激素及其他藥物)。
采用SPSS13.0 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以P <0.05 為具有顯著性差異。
兩組患兒在低熱(≤38℃)、高熱(>39℃)、咳嗽、濕羅音、喘鳴、小葉實質侵潤性病變、肺段實質性病變及間質侵潤性病變等發生率具有顯著性差異(P <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在中熱(38 ~39℃)比較中,不具有顯著性差異(P >0.05),無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特征比較(n/%)
兩組患兒肺外表現中詳見表2.

表2 兩組肺外表現比較(n/%)
兩組患兒經入院治療后,臨床特征及肺外表現均得到顯著改善,順利康復出院,無病例死亡。
MPP 是一種伴有肺炎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一般出現頑固性劇烈咳嗽以及肺炎等臨床表現,其病原體為肺炎支原體,主要依附于呼吸道粘膜,主要通過噴嚏、咳嗽等呼吸道飛沫傳播。臨床研究表明,MPP 患兒感染率逐漸增加,學齡兒童是此病發生的高危人群,近年來,其發病逐漸呈現低年齡趨勢[2]。目前關于其發病機制,臨床認為主要與體內的免疫因素有關。肺炎支原體與機體內的組織器官存在某些相同的抗原部分,導致免疫系統產生的抗體與自身細胞結合形成免疫復合物,導致MPP 肺外表現的發生。
本次研究中,嬰幼患兒組與年長患兒組在臨床體征方面具有較大的差異,兩組患兒在低熱(≤38℃)、高熱(>39℃)、咳嗽、濕羅音、喘鳴、胸部X 線片等發生率具有顯著性差異,在中熱(38 ~39℃)以及肺外表現比較中,不具有顯著性差異(P >0.05)。嬰幼兒發病較為迅速,體溫癥狀主要表現為中低度發熱,患兒多伴有陣發性有痰咳嗽、喘鳴,肺部濕羅音以及哮鳴較為顯著,具有明顯的肺部臨床特征,這也提示在臨床診斷中嬰幼兒患兒出現咳喘嚴重,應考慮MPP 的可能。年長患兒組發病相對較為緩慢,大多具有相對較長的病程,咳嗽以刺激性干咳為主,并伴有較強的肺部呼吸音,啰音并不顯著,患兒表現出的癥狀相對較重,但體征相對較輕。在胸部X 線片表現上,嬰幼兒組多表現為間質浸潤,故MPP 嬰幼兒患兒常出現呼吸不暢及喘憋等癥狀;而年長患兒肺部病變以葉/段實質浸潤為主,患兒胸腔常伴有積液。
綜上所述,不同年齡段MPP 患兒在發熱、肺部體征以及胸部X 線片等臨床體征上具有明顯的差異,而在肺外表現上無顯著性差異。
[1] 謝增輝,周南.嬰幼兒肺炎支原體肺炎臨床特征及肺外表現[J].臨床兒科雜志,2008,26(9):784 -787.
[2] 管崢.不同年齡組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臨床分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2):170 -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