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芳
(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qū)蘭州軍區(qū)臨潼療養(yǎng)院 陜西 西安 710000)
為探討人性化管理在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價值,我院與2013 年1 月開始在護理管理中實施人性化管理,并對管理效果進行了總結分析,具體如下。
我院自2013 年1 月開始在護理管理中實施人性化管理,選收集2013年1 月到2014 年1 月期間在我院就診的120 名住院患者進行研究,隨機抽選60 例,作為觀察組,其中男32 例,女28 例,年齡最小35 歲,最大68歲,平均(45.6 ±5.9)歲;另60 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33 例,女27 例,年齡最小37 歲,最大70 歲,平均(47.6 ±6.3)歲;另外選取自2012 年1 月到2014 年1 月期間在我院我院臨床科室工作的40 名護理人員進行研究;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展開對比結果顯示無較大差異(p >0.05),可進行后續(xù)比較。
對照組60 例患者開展常規(guī)護理管理,觀察組60 例患者開展人性化管理,其具體管理內容如下:
1)人性化管理中需加強對人文管理的重視。加強對護理人員的關心、關懷,管理者需學會換位思考,站在護理人員的角度思考問題,在實際的管理中應充分了解護理人員的具體工作,認識到護理人員工作的辛苦及不易,給予護理人員更多的理解和關懷,讓護理人員感受到尊重及理解,從而使護理人員感受到自身的價值,從而更加積極主動的投身于護理工作中,全心全意的完成各項護理工作。另外,人性化管理的實施也有助于引導護理人員在實際的護理工作中學會換位思考,充分考慮患者需求及感受,盡可能滿足患者要求;而且護理人員在感受到尊重與理解后,也有助于其以和藹、耐心的態(tài)度為患者服務,從而可有效的改善護患關系,減少護患糾紛。2)加強對情感管理的重視。管理者應及時了解護理人員的實際需求及在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幫助護理人員解決問題,另外應加強與護理人員的溝通及教育,讓護理人員認識到護理工作的重要性及價值,激發(fā)護理人員的工作熱情。使護理人員以更加飽滿的狀態(tài)投身于工作,積極主動的和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切實解決患者問題等;另外,管理者應盡可能為護理人員營造一種輕松、舒適的工作氛圍,讓護理人員在這種氛圍中以更加平和的態(tài)度為患者提供護理服務,進而有效的提高護理質量及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1]。
比較兩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情況及護理糾紛發(fā)生情況,并對人性化管理實施前后護理人員對護理工作的滿意情況、、同事關系和諧情況及知識技能提高情況展開比較。
應用SPSS19.0 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 <0.05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采用不同方式進行護理管理后兩組患者護理糾紛發(fā)生率及護理滿意度發(fā)生率對比均存在較大差異(p <0.05),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滿意度及護理糾紛發(fā)生率比較
落實人性化管理后護理人員的工作滿意度、同事關系和諧情況及知識技能提高情況均較實施前有較大改善(p <0.05),具體見表2.

表2 人性化管理實施前后護理人員各情況比較
醫(yī)院的護理中,護理的管理者承擔著領導決策以及指揮監(jiān)督的作用,護理管理中的人性化管理對于提高醫(yī)院的臨床護理工作的科學性和連續(xù)性以及完整性十分必要,并且可以讓全部的護理人員能夠相互配開展工作,以期實施教學科研和臨床護理與臨床醫(yī)療的工作。目前,護理人員對患者的護理已經從單一轉向全面化的護理發(fā)展,護理的內容也包括了患者生活的每個方面,而這種護理對于護理人員的要求又非常高,所以很有必要對護理人員實施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就是在人性觀的基礎上來進行以人為中心的管理,人性是進行文化管理運作與實踐的核心。人性管理的本質就是激勵人本身的創(chuàng)造性、積極性和主動性[2],進而達到預期目標。本次研究中將人性化管理落實到護理管理中,并總結了一下幾點經驗:1)管理者應給予護理人員充分的尊重及認可,讓護理人員認識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幫助護理人員樹立人性化護理理念,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2)為護理人員提供和諧、舒適的工作氛圍,讓護理人員以平和、愉快的心情進行各項護理工作。3)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嚴格對護理人員的行為進行約束,且應合理的融入人性化理念,將人性化的管理和制度相互結合。
總而言之,人性化管理模式的落實可有效的提高護理的效率以及護理人員工作的熱情,不僅可改善護理人員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而且還可改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有利于減少護患糾紛,臨床價值較高,應推廣應用。
[1] 張慶英.人性化管理在護理管理中的應用[M].河北醫(yī)藥.2013,35(24):3835 -3836
[2] 陸海清.人性化管理應用與護理管理中的效果評價[J].臨床合理用藥.2013,6(6):106 -107